・110・ CHINESE JOURNAI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一/CEREBROVASCULAR DISEASE January 2010 Vo1.8 No.1 理论探索t 对中风病中西医结合认识的探讨 蔡春茜,赵建国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O1 O】01一O110一O1 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的探讨由来已久,本文以中风病的临 病,注重整体,注重f临床,把患者体内、外环境作为一个研究对 象,在这里患者就是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结合点_3]。中风病要 经历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四个阶段[3]。 2.3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之结合 中医善用整体观念、辨证论 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从患者体内、外环境着眼,采用中 药、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从整体上进行治疗与调节。西医则 善用现代化医疗设备,手术等采取对症治疗,解除危机情况,控 制病情发展。根据中西医特点,将中、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融 床治疗为切人点,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方面的意义及结合思 路,提出病名应为相互参照之用,只求规范,不苛求统一;认识疾 病方面要以患者为结合体,将两者融会贯通;治疗方面应注重整 体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思路,提高疗效。 1 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传统医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疗法。 自西医传入中国,中国的医疗水平更是突飞猛进。然而,无论是 中医还是西医,在疗效方面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临床上中医 与西医的结合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减少病死率。 2中西医结合的探讨 合,使两者相互补充,达到中、西医疗法更好的疗效。 2.3.1 中风病急性期 这一阶段患者的病情最不稳定,容易恶 化,绝大多数的中风昏迷患者发生在急性期这一周,所以,急性 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阶段。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是:首先,无论选 2.1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结合对于疾病,任应秋老先生认 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应该注重整体,应该认识到中风病 虽然病位在脑,却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不能只关注脑组织,要注 重整体,包括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心脏、便秘等情 况。同时,中风病急性期不论有无意识障碍,在保证足够液体量 的前提下及时使用甘露醇或速尿都是必要的。另外,还要注意 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降低脑代谢。按照这样的思路对 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和治疗,争取达到减少坏死病灶周围的缺 血半暗带的坏死面积的目的,从而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2.3.2 常见症状巾便秘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为:首先是病 因治疗,根据不同的表现找出便秘的原因,釜底抽薪。其次是注 意心理疏导、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排便训练、鼓励患者多运动。 接下来才是对患者采取某些治疗手段,如按摩排便、针灸治疗、 巾药辨证治疗、西药塞剂、栓剂治疗等。中医历来提倡未病先防 的治疗思路,便秘应提前预防,提倡多活动、多喝水、多吃富含纤 维素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等,并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从根 本上解决便秘。 为: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 变的病灶而命名_1],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两 医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 病,或以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以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以病机 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 限性比较少。 以中风病为例,笔者在此选用的这一病名,就是中医的病 名。何以叫中风?只因此病的临床表现常常是猝然昏仆、不省 人事(也可以不昏倒),多数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一发病就很急骤,变化迅速,与“风”的善行数变的特征很相似, 故而得名。而中风病主要指的是现代医学中(西医学)的急性脑 血管病,也称为脑卒中。这两个病名由于中西方差异,中西医对 疾病认识角度的不同而得名。这二者的结合点便是疾病本身的 症状特点及临床表现,如这种病,最常见到的就是运动障碍,中 医称之为半身不遂,西医称之为偏瘫,本质上是一致的。之所以 要结合,就是为了让某种疾病的名称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流通”。 有时虽然中西医的病名相同却不是指一种病,如伤寒,所以中西医 的病名不能盲目地追求统一,只要能相互参照,以便于中西方交流。 中两医临床的结合至少要从病名、认识和治疗三个方面人 手。病名方面,由于中西医历来发展不同,病名应为相互参照之 用,只求规范,不苛求统一;认识疾病方面,要将对疾病认识的侧 重点放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基础上,以患者为结合体,将两者融会 贯通;治疗方面,注重整体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以指 导临床治疗,选择合理的中、西医疗法,以相互补充,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8. [23 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42—443. r3] 刘泰.试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风“未病先治”对策[J].巾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345—346. 4] 赵建国.中风病大讲堂[Ⅳ妇.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2. 作者简介:蔡春茜(1984),女,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03级中西医结 合专业硕士研究生(邮编:300000);赵建国,工作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 一2.2 中医认识病与西医认识病之结合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 的认识 2j:病因主要有积损正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所 伤,正虚邪中;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 概括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西医对于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的认识,病因方面主要为血 管壁改变、心脏病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 学异常及其他。发病机制按照不同的急性脑血管病再分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医、西医对疾病认识的理论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医 从整体上以脏腑理论、六邪致病、八纲辨证为指导;西医从局部 附属医院。 上以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在理论上并无非常有意义 的结合点。中医与西医认识病的结合应该更侧重于患者之所患 (收稿日期:2009—07—23) (本文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