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的社区微治理研究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的社区微治理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的社区微治理研究

作者:王雅静

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6期

摘 要:社区微治理作为一种尚未被普及的新型治理形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广德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背景下,积极寻求创城与社区微治理的契合,深化社区微治理、助力文明创建,必须紧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建设、确保“社区公约+法律制度”双重保障、坚持“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精细“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四级单元、构建“党建+”社区微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文明创建;社区;微治理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最先将“社区”一词引入社会学,他在成名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将“社区”定义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有机统一体,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其精髓。后经几国学者转译,“社区”的本意已然改变,强调具体的地域特征,但增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一直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相对于“统治”或“管理”来说,“治理”的鲜明特征就是协调与合作。“微”并非不重要,而是与宏观、中观相对应之微观。社区微治理是指在微观视角下,基于多元主体协作的基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利益为核心而开展的治理。

一、 社区微治理的现状

我国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治理开始于十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創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微治理的优势和价值日益凸显。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形式,微治理的局限性尤为突出。 (一)居民参与仍显不足

参与社区事务是居民的权力,也是居民的义务,居民可以且必须参与社区治理。一方面,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公民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觉醒,公民开始接触社区事务,愿意参与、想要发声,为社区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共建共享”到十九大的“共建共治共享”,是对社会治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必然的趋势。共建是前提和基础,共治是重点和关键,共享是目标和使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必要的。但理论与现实往往背道而驰,实践中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令人堪忧,呈现如下特点:意识淡薄,频率较低;被动参与,目的功利;渠道较少,内容单一。

(二)主体关系有待厘清

社区微治理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主体的多元参与,不仅包括居委会、社区工作者等传统治理主体,还扩展到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商户等其他治理主体。社区微治理的基本特征之二是主体间的协作精神。主体的多元决定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在共同治理过程难免会出现博弈、竞争、搭便车的现象。最理想的状态是合作博弈,各参与主体有一定的妥协,以增进双方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主。现实的常态却是非合作博弈,各参与主体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了资源浪费、成本过高、效用低下等局面。 (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制度是标准、规范,制度建设是社区治理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和合理性的行动依据。现阶段,我国社区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顽疾,迫切需要完善社区治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但从实际来看,理论滞后于实践,无章可循、规章不全、落实不紧、执行不严等制度建设的问题阻碍了社区微治理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引导社区做好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同时也要提升社区自我生成制度的能力。 (四)公共精神日益衰落

社区公共精神是指社区居民出于对社区的热爱,自发形成的道德观念,是社区居民精神层面的共同属性,具有一致性、共同性、集体性等特点。社区公共精神日益衰落与历史、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管控走向了社会服务,“社区制”的“社会人”替代了“街居制”的“单位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不再密切,社区建设倾向于在浅层面去提供完备的社区物质保障,而忽视了在更深层次塑造社区的精神内涵。 (五)治理模式机械模仿

社区微治理既要坚持以宏观的为指导,同时也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既有共性又有特色是十分难把握的,一方面特色很难找,很多城市的发展模式大同小异,资源、人文等优势也并不突出,因此社区微治理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策略不甚清晰。另一方面复制较便捷,虽然社区微治理在基层尚未普及,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模式并不多,但是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摸索与尝试而言,直接照搬照抄、机械模仿虽有风险,但最为便捷与快速。 二、 创城与社区微治理的契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社区微治理互为助力。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社区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明社区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利抓手;社区是文明创建的基本单元,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也是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广德市是第六届全国

文明城市(2018-2020创建周期)提名城市,在3年的创建过程中,积极探索社区微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全民创建激发微治理多元参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主导,起示范引领作用,群众是主体,形成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打好“主导+群众参与”的组合拳。群众居住于社区之中,同时就任于城市的不同岗位,他们是创建的主体,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广德市紧抓志愿服务,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截至5月,约有8万多名注册志愿者,970多个志愿团队和220多个专家队伍,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等为载体,定期举行各种活动。

(二)常态创建确保微治理长效机制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把握好攻坚战与持久战的关系。三年一周期、每年一测评、一省三名额,需要集中攻坚、全力突破;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社区治理亦是无休无止,必须确保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广德市实施县领导及县直单位联点共建社区网格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实现县直单位与网格一对一联系,即使是创建周期过后,依然适用于社区微治理。 (三)全面创建打造微治理经典品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把握好塑形与铸魂的关系。外塑城市之形,让环境成为城市的形象与脸面;内铸城市之魂,让居民素质成就城市之气自华。社区治理同样如此,外塑内修、标本兼治,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是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广德市聚焦榜样力量,开启四级好人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让崇德向善成为社区、城市主旋律。 (四)特色创建助力微治理项目创新

创城必须把握好坚守与创新的关系。重在坚守,永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贵在创新,打破思维惯性、跳出经验禁锢,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法。广德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挖掘社区精英,开发特色项目如万金油等,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便民服务。 三、推进社区微治理的实践路径

现阶段,我市文明创建工作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虽然在基础年、提升年里取得優良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因为前两年成绩归零、周围县市你追我赶竞争白热化、前期投入巨大干部难免倦怠等一系列问题存在,我市创建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是压力也是动力,现阶段应紧抓文明创建的机遇,继续推进社区微治理。

(一)紧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思想和、推广法规和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村(社区)和居民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能够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社区微治理实践。我市依托县文化中心等现有资源,已建立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个,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7个,做到乡镇、村级全覆盖。 (二)确保“社区公约+法律制度”双重保障

居民公约是国家法律的有效补充,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社区公约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对规范社区治理起到积极作用。社区公约是社区通过居民代表大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立足社区实际情况,协商讨论制定的共同行为规范。但在实践中,很多社区公约只保证“有无”不保证“用否”,不是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的,内容大、空、虚,千篇一律、不切实际。加强社区公约建设,确保“社区公约+法律制度”双重保障,意义重大。 (三)坚持“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

由于待遇、编制、工作强度等问题,社区工作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青黄不接。因此,即使创建中动员较为成功,很多志愿者参与到文明创建和社区治理中,但因为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工作效率仍然有待提升。广德市实施“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注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考前培训、人才登记、现金奖励等多种手段,推进社区微治理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助力文明创建。 (四)精细“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四级单元

枫桥经验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样本,它主张矛盾不上交、化解于基层。社区微治理同样主张矛盾即时、就地解决,因此微治理有缩小治理单位的必要性,纵向触底、层层递进,激活神经末梢。在精细化的社区微单元内,管理面相对较窄、居民大多相熟、管理效能必然提升。广德市实施楼栋长、楼道(街巷)长等制度,发放正式聘用证书,明确工作职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1米。 (五)构建“党建+”社区微治理新格局

党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队伍的战斗力,能够有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基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广德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微治理实践路径:党建+网格,在13个城市社区105个网格设立党支部74个;党建+活动,部分党组织通过组建特色党小组等形式开展活动,助力文明创建;党建+服务,

开展“亮身份”、“评星”等活动,以“红色楼栋长”、“红色楼道长”、“红色星期六”等活动为载体,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QS2019136) (作者单位:广德党校,安徽 广德 2422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