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琵琶音乐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琵琶音乐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琵琶是我国古典音乐当中的代表乐器,琵琶所演奏的声音、音色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并且,琵琶在我国历史发展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利用琵琶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抱负,因此,琵琶也能够代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文基于此对其展开研究,对其音色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琵琶;琵琶音乐;文化内涵
前言
琵琶是我国传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传统乐器,琵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乐器变成世人皆知的乐器,无数文人墨客的弹奏为琵琶赋予了多元化的文化符号,并且在随后的发展当中,琵琶的演奏技法、弦数、音位、琴箱等都进行了改善,譬如四条弦的琵琶、拨子演奏的琵琶等。在隋唐时期琵琶成为了独奏的乐器,演奏出了传闻后世的《秦王入阵曲》等,名妃杨贵妃、诗人白居易等历史人物都曾与琵琶发生过一段故事,进而留下美好的故事传闻后世。琵琶有着复杂的弹奏技巧,因此所能弹奏的音色也多种多样,在现代,著名国学大师方锦龙利用琵琶模仿三十多种乐器,成为了震惊世界的经典。本文基于此,对琵琶音色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展开深入剖析。
一、琵琶音色特点
(一)声音特点
声音是琵琶流传于世的外在表现,正是由于琵琶具有独特的声音风格,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目,其声音特点用一句话足以概括“以点成线,以点带面”。
由于演奏者在弹奏琵琶时所使用的技法和节奏不同,最终所弹奏的曲目效果也不同,而琵琶弹奏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将不同人的演奏效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琵琶在弹奏期间会呈现出“点”的特点,正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简单而言,是形成琵琶在演奏期间呈现出“点”的音色特点,但音色特点也会由于个人的演奏技巧而有所不同。例如,在演奏期间,琵琶这种乐器分为左手演奏与右手演奏两种技巧,右手的技巧有弹、挑、轮、扫、拂等,而左手的技巧有按音、吟揉、推拉弦等。在演奏期间需要演奏者能够通过正确合适的技法来弹奏出饱满的音色,确保弹奏力度的均匀。由于琵琶演奏的声音特色导致最终演奏声音非常清晰,具有“颗粒性”的音色特点,唐代文人曾这样评价琵琶音色:“玉盘飞夜雹”,就像是黑夜里冰雹落入到玉盘当中,声音清脆、饱满。琵琶音乐在演奏期间需要使“点”与“点”之间构成一个整体,从而确保音乐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二)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特点
近期,国学大师方锦龙先生通过琵琶来模仿出其它乐器的音色特点,因此名声大噪。琵琶之所以能够模仿其它乐器的音色特点,其原因在于,在琵琶发展历程当中,最初的琵琶乐器与西方国家的乐器结构相同,并且,琵琶的演奏手法能够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乐器,例如大鼓、响板、西塔琴和吉他等。传统的琵琶乐器结构为四弦,而方锦龙大师所演奏的琵琶为五弦,其技巧程度更是困难。至于如何模仿其它乐器的音色,在一次采访当中方锦龙大师给出了答案,其认为琵琶若是改变调式、调性、节奏与和弦,则能够模仿出不同的乐器。比如通过一些特殊的指法、绞弦能够模拟出镲的音色,而且,还能模拟出多弦乐器、打击乐器等。除此之外,大师在弹奏期间,在指甲上套了义甲,所谓义甲即假指甲,是通
过棉布将仿制的指甲捆绑在手指头上方,以此替代指甲,所发出的音色能更为清晰。
(三)刚柔并济的音乐特点
在魏晋时期,琵琶在不断演奏当中形成了一种新的音色特征,即“刚柔并济”,正如孙该评价琵琶“离而不散,满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轻。”代表了琵琶的演奏特征正在逐步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蕴含了中和之美。所谓中和,也可称为中庸,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思想之一,刚柔并济,不紧不慢,松弛有度。代表着生活的态度与为人处世,融入到琵琶当中,则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琵琶音色特点,即在轮指技巧上,要采取适中的节奏。在我国学术领域来看,琵琶演奏分为文曲与武曲。文曲更为注重左手方面的演奏技巧,放慢弹弦的节奏,让音色更为低沉抒情,正如《琵琶行》当中的《霓裳六幺》,孕育着“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的委婉情感。而武曲则代表了金戈铁马,利用右手演奏技巧中的下拨等,模拟出征战沙场的氛围,例如《十面埋伏》就是经典的琵琶武曲。
二、琵琶音乐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
琵琶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其蕴含着属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因素,从琵琶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会借助琵琶来展现自己的音乐天赋,也正因如此,琵琶的音乐特征也在不断的改变。至今为止,琵琶已经成为我国古人与现代人智慧的结晶。例如,在隋朝时期,就有一些音乐家将琵琶的弦数改变,音柱改变,以此来弹奏出更为动听的曲子,在近代,刘天华先生更是承上启下,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演奏体系,将横抱琵琶改为竖抱琵琶,将拨弹改成了手弹。综上,琵琶的发展恰恰代表了我国音乐领域的发展,凝聚着中国古代音乐家的智慧与艺术修养。
(二)文人音乐的文人属性
不同朝代的文人都偏爱琵琶,其在演奏琵琶期间所给出的个性化审美评价,都赋予了琵琶新的美学定义,正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古代琵琶融入了儒家思想,因此形成了刚柔并济的音色特点,而不同文人演奏琵琶所形成的音色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文人会通过某个事件、场景来作为标题,以此宣扬琵琶,譬如《十面埋伏》便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楚霸王乌江战败,韩信布下十面埋伏狙击项羽。人们在看到标题时,就能够感受到琵琶曲目当中的悲烈情绪。再比如具有深邃意境的标题,例如《高山流水》、《大浪淘沙》等,在人们看到标题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曲目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三)兼具世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征
琵琶所演奏的音乐在古代是老少咸宜,世俗与民间并存的。例如,在宋朝时期,琵琶乐器融入到市民音乐当中,诞生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这都是琵琶兼具世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代表,这说明琵琶的内在属于雅俗共赏,不仅具有文人墨客的“阳春白雪”,同时也能深入到市井人民的生活当中,扎根在乡下里也能盛开出美丽的艺术之花。正如宋代苏轼的评价“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新曲翻出《玉连锁》,旧声终爱《郁轮袍》”
结论
文章通过研究能够得出,琵琶作为我国传承至今仍然存在的乐器,其蕴含着太多的中国特色文化特征,在不断的发展当中继往开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乐器,其音色特征与演奏技巧也在不断的完善,方锦龙先生能利用琵琶模拟其它乐器的声音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本文认为琵琶的声音特色在于演奏者及技巧,与乐器本身的关联性并不
高,要继承传统,融合创新,才能将琵琶演奏技巧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杨海龙,石蔚.论琵琶演奏的音色特点[J].音乐生活,2020(07):85-87.
[2]吴喜.琵琶演奏在戏曲中的运用与艺术特点[J].智库时代,2019(46):289-290+296.
[3]董菡.论琵琶曲《平沙落雁》的右手技法特点及运用[J].文存阅刊,2018(10):63-64.
[4]杜钰. 析琵琶扫弦技法在演奏中的运用[D].天津音乐学院,2017.
[5]邵琳琳. 琵琶演奏中的音色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