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概念同化是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0、支架性学习
答:支架性学习指由更有能力的个体提供的、旨在帮助儿童成功完成最近发展区任务的支持机制。
11、前摄抑制
答: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随前行学习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12、心智技能
答: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13、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4、认知冲突
答: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常常会遇到已有经验无法解释的新现象、新观点,面对新旧经验的不一致,个体会体验到一种冲突,这就是认知冲突。 15、知识建构
答: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者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 16、结构不良问题
答:结构不良问题则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答案不唯一,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17、操作性条件反射
答: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将实验动物放入斯金纳实验箱中,箱内安装一根杠动物按此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尔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就获得强化物。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18、反应定势
答:反应定势即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9、归因
答: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0、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