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认识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陈玮
【课前构思】:
本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的各组成要素,理解三边关系,并能应用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提高观察力.本节是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适时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性质.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能够较容易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通过观察总结结论的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比如,学生很可能只发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忽略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就应多听取更多同学的意见.因此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就成为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好,现在请做一下课前准备,把自己课桌上的书和学具摆摆好。准备好了吗?用你的身体语言告诉我你准备好了! 一、 探索新知
1、找一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好,上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许多的平面图形,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
生活里用到三角形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在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
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也是比比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2、做一做:动手做三角形。
同学们,在老师发的学具里,你找到三角形了吗?那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利用老师发的材料自己来做一个三角形呢?
请同学们把材料拿出来,想一想你要怎么做呢?
(学生汇报做的情况:1.用纸折2.用笔画三角形3.用铁丝折4.用剪刀剪5.用小棒摆)
同学们真棒,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都做出了三角形。
3、摆一摆:摆三角形,体会封闭性。
老师也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图形,你们摸摸看,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呢?
还有谁想要说一说?
谁能说一说用小棒来摆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刚才我们说的这个意思在数学上可以用“围”来表示,这个“围”就是刚才说的要封闭的,明白这个意思吗?
我们刚才用不同的做法,但我们做出的都是什么图形?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自己来摆一摆三角形。 想一想,第一步要做什么呢?
我们把小棒看做线段,即三角形的边。那要摆几根小棒呢? 接下来摆什么?摆第二根小棒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三根小棒要怎么摆呢?
对了,用我们刚才说的一个字就是三条线段要围起来
好,同学们你们摆完了吗?我们一起来摸摸看自己摆的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来看看这个三角形它是由3条线段怎么样? 围起来的,对吗?
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 请同学们把课本上三角形的定义读一下!
现在我们再来确认下,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请你对照上面的说法,想一想,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4、说一说:说三角形的组成。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三角形有3个角,你能找到这3个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板,自己来找找看。
三角形由此得名,有3个(角),有3条(边),你们找到这3条边了吗?
两根小棒相连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三角形的顶点。同学们,摸摸看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呢?
看看不知不觉我们又知道了三角形有3条(边)有3个(角)3个(顶点)
5、议一议:操作并讨论三角形的三边形关系。 我们刚才摆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那是不是只要有三根小棒就都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 究竟能不能,我们动手来实验,让事实说话。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给你们发的小棒,数一数,老师给你们每人发了几根小棒啊?
你们可以多试一试,摆一摆。 你们摆出三角形了吗?
同桌之间有的同学围成了,有的同学没有围成。那你俩到一起说说你的发现。问问他你围成了吗?什么原因啊? 研究没研究出来啊?
同桌之间说一说,交流一下。
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很大。 好了,没围成的同学举个手让老师看看。
老师告诉你们啊,没围成的同学你现在又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哦,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呢?
好了,我们先请没围成的同学说说你选择的小棒情况,你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吗?
把6厘米和7厘米和在一起有没有14厘米长?也就是6厘米加上7厘米和14厘米比,怎么样? 小于
6厘米和7厘米他们的和小于14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是围不成的。
谁还想说说,老师我也没有围成,你发现了什么?
6厘米加5厘米和11厘米一样长。6厘米+5厘米=11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怪不得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只有大量的操作,亲自的去实践,才能有创造。
看看,同学们在几分钟的操作中就发现了这两个秘密。 那么围成的同学,谁来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 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小棒情况,说说你的发现。 6厘米加7厘米大于11厘米,围成了三角形。
6厘米和7厘米这两条边在三角形三边中是较长的还是较短的呢? 哦,那你有什么发现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好了,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什么样的三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同意不同意?
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意思说成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好了,几百年前数学家研究发现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也研究出来了,让我们自豪的读一遍: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的话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就在我们用脑想,动手做中迎刃而解了,老师恭喜你们。
6、练一练: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那么现在老师准备了一道题。
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①2cm、4cm、6cm ②6cm、2cm、5cm ③ 5cm、2cm、5cm 第一组能围成三角形吗? 为什么?
我们用一个什么式子就可以表示了
第二组呢? 说出一个式子
继续看第三组能围成三角形吗? 列出一个式子
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现在呀,陈老师想要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已经知道了其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还需要一根小棒,你们猜一猜另一根小棒会是多长呢? 同学们想5厘米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谁再来猜猜?
8厘米,同学们看看,行不行? 还有吗?谁还想猜?
有这么多的可能,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你觉得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应该在什么范围呢? 三、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三角形的什么秘密?有收获吗? 四、拓展延伸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小桌子组成,还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它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今天老师给大家每人带了一个七巧板,下面我们就用七巧板来拼三角形吧。
有一个歇后语说三根手指拿田螺-----十拿九稳,为什么稳呢?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讨
【课后反思】:
我这一节上的是《三角形的认识》,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平面图形,虽然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视障儿童对其了解并不多,主要是没有视觉表象,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探究交流,来进行新知的主要建构,促使学生能较好地建立三角形的表象,以便较高地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做一个三角形,再说一说,说三角形的组成,在这样的过程中,主动构建三角形的表象,理解三角形的封闭性,在此基础上,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操作和讨论来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进行新知的建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亲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思维水平,最后通过对七巧板的介绍,让学生对拼图产生兴趣,达到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情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目的。
虽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在教学中也力图达到这样的效果,但从课堂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问题也一定很多,恳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