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我们组主要围绕了三个主题进行讨论,这三个主题主要是:一学生放弃的收入;二教育费用;三收入分配;
关于第一个主题学生放弃的收入,我们组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学生放暑假、农忙、城市教育移植到农村教育、职业学校的兴起等方面,这种社会间接教育成本;的确,在校学生中,农民家庭的学生平均出席率比非农民家庭的学生要低;即使免交学费或者提供奖学金,许多收入低的家庭中有才能的儿童仍不能利用给予他们的就学机会,他们放弃就学机会而去参加劳动来增加家庭微薄的收入,这种劳动价值与他们上学所付出的费用联系起来,在他们家庭来看,就不是无足重轻的啦;对于放暑假我们组觉得,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讲还是比较适宜;城市的大部分中小学生会选择上暑假辅导班,这个过程也许算是追加人力资源的投资,这也说明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教育知识潜在的经济价值;而小部分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去外面找份兼职实习工作,这也说的上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放弃收入,我们组觉得是相对而言,通俗一点讲,暂时放弃收入会在一段时间弥补回来,而且还会成倍的增长;毕竟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另一方面,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家忙农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放弃收入的追加;现在社会上技术等专科学校的兴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选择这种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学校,最大的减少进入大学就读所放弃收入;在这里我们组还想提到一点,在投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种选择的问题,即是储存资本和获得资本的动机以及优先获得那种资本,都深深的影响了学生放弃收入去学习还是选择工作而放弃学习;你可以选择放弃收入去学习,作为一种储存资本去为自己的以后去创收;你也可以选择去工作而放弃学习,但是放弃学习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你选择出卖你的劳动力去赚钱;在这里我们需注意到,劳动力的价值是会时间的流逝而磨损和消耗的;而知识没有,只是耐久性强,随着时间的沉淀,他所表现的价值更丰富;也许在这点上面也可以反映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和出卖知识劳动者的工资结构和差距的不同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的全部要素成本大部分有学生承担,但是大多数中等和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在他们完成初等教育以前已经能够谋生,而且,他们可能谋的职业是适合他们的年龄和经历;另一方面中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了高等教育培养少数合格的学生,而大学的只能在教育学生使得他们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很多家长不想让他们的子弟进入劳工行业,所以会忽视也不在乎这个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我们组的观点是尽可能让九年义务教育能更好的全面的普及,尽可能减少农村失学率;简
言之,就是社会因开展教育活动而引起的其他间接损失;它可分为三类:一是整个社会因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人的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社会纯收入;二是教育机构所占有的土地、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所放弃的租金收入和折旧成本;三是对教育机构实行减免税而形成的成本,其中主要是校办产业的减免税、银行的低息或无息贷款所形成的利益损失等;这些成本,对社会而言相当于损失,而对学校则相当于节省;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使教育更有效率,让更多人可以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防止学生的辍学与流失,那么就一定要把学生放弃的收入在个人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同时还提出了降低学生放弃收入的几个方法:1.对与暑假的时间应该有更好的把握和安排;2.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人可以有不同的教育选择;3.学校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应该有完善的奖学金的制度;其实奖学金制度也只是把学生放弃的收入转嫁到另外的人身上去承担,转嫁到或者转嫁到其他纳税人,学生放弃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只是转嫁了;那就是说学生一旦入学就必定会丧失这个放弃的收入了而且这个放弃的收入还是无法弥补的的确,在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国家也放弃了收入;但是我们组认为所放弃的只是暂时的收入;如果一个国家不从长远考虑,不注重教育,只是看到眼前的收益,那么它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不注重教育,不培养人才的话,国家即使是在进步,进程也是缓慢的;虽然教育会使得国家和个人暂时放弃收入,但是从长远投资来看,起点不同,投资回报率会较高;因此我们组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奖学金制度我们能否看成是一项教育投资或者是教育的费用的小部分;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也就是相当于给别人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别人也得到了相对的收入;而书中提到学校费用中的小部分是由学生或者是其家长以外的人们通过纳税直接为学校拨款、或间接通过存有股份的公司赠款等方式筹集,或由私人基金会赠给学校的专款等构成;学生入学所放弃的收入的收益率应该比起上学获得知识所取得收益率要低的很多;所以学生入学从表面上看是丧失了这个收入,实质是应该没有;而这项收入是否能弥补,也很难确定,学生在上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才能如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投资能在四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为他们服务,但这笔动产的价值就一个人整个一生来说,还是未知之数;同时,他们也很难确定不久的将来是否有个合适的就业机会;学校教育之所以能满足消费者,主要是因为他具有耐久性,不像食品那样容易消磨掉;学生放弃收入从长远来看,他是一项增加学生的将来收入的投资,同时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资本储存正在以很大比例增加,其速率超过物力资本再生产储存的增加速率;所以学生放弃的收入对国家收入影响不大,或长远讲也许可能还会增加国家收入;学校教育费用的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许多项目应属于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把这些项目包括在要素费用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大大增加;
关于第二个主题教育费用,所谓教育费用包括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学生放弃的收入算是隐性成本;关于教育费用,书中指出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除小学外,大部分是由学生或其家长提供的;小部分则由学生或其家长以外的人们通过纳税直接为学校拨款、或间接通过存有股份的公司赠款等方式筹集,或由私人基金会赠给学校的专款等构成;在我们组看来,这样会对一些想求学,但是家境又不是很好的学生带来阻力;本身学生上学就存在着机会成本,放弃了一部分收入,如果大部分教育费用再由他们家庭负担的话,他们宁愿选择谋生;我们组的成员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已经放弃的收入,国家应该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小部分由学生承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不同学历国家承担的比例是一样的;此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书中,舒尔茨提到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里,教育费用,除了小学这几年而外,大部分是由学生或其家长提供的;其中除包括学费和其他明显的支出外,还包括由就学儿童家长缴纳的地方学校税,包括由家长对儿童就学的教区学校所做的馈赠,还包括偶尔有家长把加入公司股份的“放弃利润”拨给儿童所在学校的捐款;还有小部分是学生或者是其家长以外的人们通过纳税直接为学校拨款、或间接通过存有股份的公司赠款等方式筹集,或由私人基金会赠给学校的专款等构成;而教育成本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分类的话,应该可以分为教育的社会成本和教育的个人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教育的间接成本,教育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边际成本以及教育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社会成本和教育的个人成本;社会成本指计算各级各类教育或学校教育成本时,除个人支付的教育费用以外的全部教育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两部分;教育机会成本,是指接受教育者由于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国家税收,以及因就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即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所投入的教育资源的机会价值;还有一个重点问题是,关于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 也就是教育费用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人理性价值观的传播,对教育进行算账也不再是件众人容不下的羞事,反而越来越有必要摆上台面来公开算,以使大家明白教育资源花在何处及效益如何;对于教育经费的核算问题,舒尔茨在他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描述为:“全部要素费用,其中有的是由学生提供的,有的不是由学生提供的,而这二者的总和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费用;”然而中国的国情显然与美国相差甚远,教育也大不相同,所以在涉及对教育成本的核算时也有所区别;对于中国的教育情况而言,教育成本包括哪些呢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教育成本;1、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教育的社会成本,亦称“教
育公共成本”;它指国家和社会培养每名学生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各级对教育支付的全部费用;企事业单位、宗教团体、慈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集团或个人捐赠的教育费用;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机会成本;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等税收;教育的个人成本,亦称“教育私人成本”;它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指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人,即机会成本;2、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指各级通过财政支付的教育费用,各企事业单位、教会、慈善机构、其他社会集团或个人对教育的捐款、捐赠等;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指教育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人,或用于教育而免除的税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利息或收入;教育的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人;3、教育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教育社会平均成本指培养一名学生社会平均的、费用;由同一时期,一国或一地区培养每名同级同质学生的平均费用构成,如一国或一地区培养每名同专业同质大学生的社会平均费用,培养每名中学生、小学生的社会平均费用等;由于教育总投人量不同,教育管理水平不同,不同学校培养每名同类同级同质学生的费用,即教育个别成本是不相同的;因此,教育个别成本低于或高于教育社会平均成本,表明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高低;教育个别成本是指某一学校培养每名学生的费用;社会上总是有许多学校培养相同教育级别和类别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教育总投人量、教育管理水平不尽相同,培养每名同质的学生的费用也不相同;他们培养每名同质同类学生的费用,可能等于、高于或低于社会费用,表明他们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高低;特别是不同学历程度国家应该承担不同的教育费用;一般而言,各层次教育的总培养成本应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在国家、社会和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这涉及到预期收益、
成本收入平衡、经济能力和公平等四个方面;对我们研究生教育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福利性的教育;但是实际上,任何层次的教育,其培养费用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某一方如国家或学生个人来承担,国家或学生家长都或多或少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教育费用或教育代价;如对于免缴学费上学的计划内研究生来说,我们除了要承担部分直接成本如住宿费、纸笔费等外,更大部分就是承担了间接成本,或者说付出了间接代价即机会成本,因为研究生均已成人,若不上学,也会获得相当数额的工作收入;而在现代社会,实行义务教育,并确保其普及,是维持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对于择校费这样比较热点的问题,我们经过热烈的讨论,觉得它不应该算在成本当中,而应该划到显性成本,首先择校费是一个明码标价的物品,学校乃至教育局都其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择校费是作为补充目前当地教育财政不足的一个手段;另外,我们组也承认这一点,国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受教育的多少;书中也提到,收入一提高,希望儿童参加生产劳动来赚钱的儿童年龄数也将增加;在国民收入低的国家中,人们希望儿童在十岁就干有收益的正式工作,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儿童干活的年龄数也就随着提高了;因此要想整体上提高教育的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是关键;只有国民收入提高了,家庭富裕了,学生才肯,也才有能力放弃较多目前的收入,投资于学校当中,接受教育,为将来收获更多的收益打基础;其实有时并非是学生放弃的收入过多导致了有些学生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甚至连义务教育也不能坚持完成;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看不到和理解不了现在的投资,所失去的机会成本,将来毕业工作后能否补偿回来,或者说补偿的程度有多大;义务教育更多的只是关注教授知识,有时会让孩子们对学习是为了什么感到茫茫不知所以然;如果再加上现实生活条件的困难,那么他们选择不读书,而是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就不足为奇,也许现实拿到手的收入会让他们觉得更踏实,更有效;学生为了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换个角度说应该是个机会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我们组觉得择校费就是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他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而支付的学杂费用,而不能说是隐性成本;如果换个角度说,这个择校费能不能算是受教育者家人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就是这部分择校费由学校去经营所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转嫁到别人身上作为一种投资所获得收益;从这个择校费用上折射出另外一点就是,现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但是很多中小学校会找借口向学生或家长乱收费,乱摊派,这也许会间接对增加学生或家长的放弃收入,或是让更多原本可以上学的孩子辍学了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于第三个主题是收入分配,我们组主要围绕的是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是起到促进的作用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也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其实在古代,平民百姓的子
弟确实可以通过教育,在当时是叫科举取仕这样一种途径,使自己远离底层的生活,而成为特权阶级;其实教育并没有真正的促进了公平,它只是促使了新的不平等阶层的产生而已,换而言之,教育是促进了新的不公平;也许很多人会辩驳说,教育怎么不是促进公平了呢至少教育使很多人脱离了贫穷,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我想主要的是你自己对公平的定义,会决定你怎么看待教育促进公平这个问题;其实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高考,因为很多人认识到,读书不是平民百姓的专利,而是有权或有钱的资产阶级的特权,因为教育的投入如此庞大,很多普通家庭根本支付不起,于是教育成了奢侈品,再加上城乡差异的这种让人怨恨的二元结构,教育资源分配极其不公,很多人其实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有人做过调查,读名牌大学的学生没有多少个是农民子弟,因为农民子弟的后天劣势,使他们很难爬上顶尖的大学;教育促进公平了吗它使有钱的人的子弟继续有钱,没钱的依然在那一个不知名的角落,继续着他祖先的耕耘或者过着一般人的生活,永远也爬不出他自己的那一个井;另外,教育是不是财产这个问题,我们组认为财产是物质投资,教育是知识投资,如今是收入渠道的多样化,有财产加教育的因素在里面;以前常常听到同龄人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说的该是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比人力资本重要的多吧;还有类似的“越有钱的越有钱,越穷的越穷”,所谓有物质资本,钱可以生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接轨世界,进入到市场经济以来,个人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即使是公务员,原先的一些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还很重要,但是首先第一关是测能力的笔试;人才越来越重要,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出生的家境等不再是最重要的标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教育的投资是必要的;人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本之一,因此提高全民整体受教育的水平是必要的;我们组的成员在前面提到在教育的经济作用还没有如今这样显现和重要的时代,物质资料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大;这样穷的人还是继续穷,富的人还是继续的富;现在社会发展的基调是知识和高新技术竞争的社会;教育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比物质资料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快速,更膨大;收到良好教育的人比没有收到教育的人,在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上的差距是很大的;的确,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教育使得以前没钱但有知识的人变得有钱了,使得以前有钱但没有知识变得没那么有钱了,在这个层面上看,教育的确使得收入之间的差距变小了,或者是收入分配变的公平了;但在另一个层面上讲教育只是让那些收到良好教育的那群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小了;而那群本来就很穷,而且还没有收到良好教育机会的人与其比较起来,差距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大; 现在社会中不乏出现暴发户,或者是运气很好中了500万的大奖而发财的,但是这样的人数是很少之
又少;从这个层面上讲,教育的经济价值的潜在能量大的超乎于我们的想象;在教育经济作用的刺激下,当今的社会还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只要你有钱,你的分不是太低,你都能读大学;从一个侧面讲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迅速,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之高,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他也造成了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口,大量的毕业生难就业,或是“被”就业;这是不是出现了书中提到的,学校教育已经或持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在这段时间后,学校教育资本储存就不可能继续按照近几十年的速度增加了,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以前了;或者站在经济的角度说这又是不是意味这中国的学校教育接近一个饱和点 而中国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收到过良好教育的人迁往国外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国家教育资本储量的下降;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应该反省中过教育的偏颇人力资源投资在现代条件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机会的巨大变化,在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是促成各种职业适应和空间适应的机动性的源泉;在这里我们也需要看到教育投资,人力投资和智力投资之间的区别;三者都是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但是其外延和内涵是不相同的;人力资源是指保护和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的一切投资;智力投资是开发人的智力的一切投资;教育投资则是人力投资和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的确教育,解决了劳动力一般性的就业;但是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因此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显现;书中提到教育的经济稳定性,也就是经济停滞或繁华的时候,对教育机构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了中国失业人口激增,很多人选择去进修,再培训、再教育、改善其能力结构,提高其技术熟练程度,以适应新的劳动岗位的需求;针对现在社会发展的时效性,和各种需求也衍生出了各种功能性的辅导机构,来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书中提到,即便是所有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消费,教师也还是必须的;倘使只是为了满足消费,教师也本应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书中还提到教师的离职率很高,一方面是因为人力投资的知识技能价值以及工资太低;中国现在很多贫困山区,存在大量的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他们的待遇很低,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没有保障;因为山区的教育环境简陋和恶劣,那里出现了大量的教育荒凉区,现代中小学教育基本空白一片;虽然现在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只限于大部分的发达地区或者中小城市;农村教师工资福利保障以及接受再教育培训也应该得到保证和强调;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有如下要点:1人们在教育方面的花费并不单纯是一种消费行为,它还具有投资行为的特点;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它并不一定能获得即时回报,而是在未来的社会
活动中逐渐显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2人口素质比人口数量更重要;由于现代社会大生产的技术要素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性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3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比物质投资的作用更大;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因,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其实就教育而言,它就不是财产,可是当教育为人们所吸收,然后应用于生活中,形成人力资本,那样的话它能增加财富的形成,财产是有形的,
在这次讨论中,我们组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国家是否也有放弃的收入呢这基于书中的一个观点,“学校教育除了使学生获得利益而外,也使其他人受其益,也使作为邻里及纳税人的家庭成员均沾其惠,”如果学生因为上学放弃了收入,那么意味着他不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带来利益,是不是也是意味着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国家也有放弃的收入我们尝试上网翻查了一些资料,好像并没有提及“国家放弃的收入”这一概念;难道就让我们组这么不经意就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另外对于收入分配这个问题,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中的关于影响工资机构和收入分配的效果问题中提到:1.学校教育与经济增长有关;2.学校教育与工资和薪金结构所产生的令人不解的变化有关;3.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由于教育是劳动报酬的一个有力决定因素,有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各种投资,也会促进未来收入的均等,因此,教育在降低收入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使教育投资效果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充满浓厚的乐观主义色彩;当时的经济学家不仅认为教育投资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将是一种使劳动报酬分配和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得力而又长远的办法;舒尔茨提到的第一、二点的理论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证实,但第三点的关于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的理论却因种种的事实而受质疑;故早期的那种乐观主义,近来已为悲观主义所代替;事实表明,即教育迅速扩张了30年之后,收入不平等状况很少得到或根本没有得到缓和;由此看来,舒尔茨的观点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的;各国学者对教育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极力钻研,至今亦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但也似乎有了一些证据支持以下结论:平均来说,教育水平越高的国家,收入不平等状况越不严重;国民之间教育成就方面存在的差距越大,收入不平等状况越严重;扩张较低程度的教育,会使劳动报酬分散开来,因而会减弱收入不平等;根据以上的理论,我们组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1.所谓的教育投资可以使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得到缓解,这要在不同的经济程度不同的国情下讨论,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现状都适合这一理论;在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即发达国家,教育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确实有较大的作用;2.如果说国家只是一味把教育
资源投放在城市,农村并没有相应的支持,这样对收入分配而言也是极不平等的;因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教育成就的天渊之别只会造就更多的不平等;国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首先要做到平等,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的资源协调,只有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收入的平等,否则差距的状况只会越来越严重;3.我们一定要加入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普及义务教育;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较多,教育资源大比例地分配在高等学府,基础教育只是占了很少的份额;这样会使劳动报酬过于集中,不利于收入平等的实现;
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有些观点已经不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了,可是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一些理念,那还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书中的有些观点目前还是比较新颖,就如放弃的学生收入,这个一直为教育家所不知道的概念,其实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它的放弃的学生收入这个观念其实就是对应了今天的所谓“机会成本”,我们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怎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配置我们的资源,使我们的投入能达到最大的回报,这也是我们学习教育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