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车庙
中原网 日期: 2007-05-22 来源: 郑州日报
李松元 李艳茹
孔子回车庙坐落在今中牟县雁鸣湖乡东漳村文庙街西端,是祭祀和纪念我国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地方。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了让列国统治者实施他的仁政思想,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布经传道。
一天他们师徒数人风尘仆仆来至中牟县北30里处南沿街村。见街中间有一身系红兜肚、头上系着红头绳的七八岁儿童,正兴致勃勃地垒着土圈圈。子路忙上前说:“小孩让路。”那小孩站起来,神气地指着子路说:“你没看我这是城吗?只有车绕城走,那有城给车让路之理。”子路无言以对,孔子听儿童出言不凡,赶快下车施礼,口称:“在下孔丘,西行传道,敢问童子尊姓大名,能否借道西行?”童子说:“本童子项橐,你就是知识渊博的孔子吗?”孔子回答:“孔丘是也。”项橐说:“我给你提三个问题,如能答对,就任西行,如答不上来,只有委屈你返还。”孔子说:“请提。”项橐说:“松柏为什么四季常青?”孔子答道:“木质坚实也。”小孩说:“竹子心空怎么也四季常青?”孔子无言。小孩又问:“你的眼睫毛有多少根?”孔子说:“看不着。”小孩用手拨拉一下自己的头发说:“这你看得见是多少?”孔子仍答不上来。小孩又问:“鹅为什么叫得那么响亮?”孔子说:“项长。”项橐说:“蛤蟆的脖子短为什么也叫得那么响亮?”孔子又是答不出。最后孔子说:“项橐吾师、神童也。”随拜别回车原道而返。后人为了纪念孔子虚心好学,在南沿街建起了孔子回车庙,庙内青石刻载“孔子回车处”。
历经明、清几次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县长宋雨林又捐资号令乡绅募款821千文重修。其规模之大,仍是一般庙宇所不及。
新中国成立后,孔庙改为东漳小学,后改为东漳中学,1970年至1980年,孔庙被全部拆毁,改建为教学楼。现为厨房的墙壁上看到一通石碑,上刻有“孔子回车处”字样,该碑宽二尺有余,高四尺。当时是垒在墙上的,烟熏火燎,字迹模糊。 现在中牟县文化馆保存有重修“孔子回车处”石碑一通,是乾隆元年(1736年)魏士健重修的,字迹模糊,很难辨认。从石碑和县志记载,足以证明中牟县东漳村文庙是孔子回车处,定而无疑。
中牟县的萧何墓
2007年04月03日 16:09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发表评论]
大河网讯 据明朝正德年间的《中牟县志·墓冢》记载:“萧何墓,在圣水堡。”圣水堡的旧址在今中牟县雁鸣湖乡小朱村附近。
萧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西汉第一任丞相。他是江苏沛县人,曾为沛县吏。汉高祖刘邦为亭长时,萧何曾佐之。萧何帮助刘邦起兵入咸阳后,收集了秦朝的律令和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并竭力向刘邦推荐有雄才大略的韩信,深受刘邦的信任和重用。楚汉战争时,萧何为丞相,韩信为大将,刘邦在荥阳和成皋之间打败项羽,占据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封萧何为侯。萧何与韩信、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是开国名相,其制定律令制度而作的《九章律》今已遗失。萧何卒后,谥曰“文中”。
根据中牟的《萧氏祖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中牟萧氏的始祖萧斌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黄河以南的中牟定居,后来,又有一些萧氏子孙从中牟迁徙到新郑、尉氏等地,人丁非常兴旺。在中牟定居的萧氏后裔为纪念萧何的不朽之功,就在当年的“鸿沟”附近建造萧何墓,并世代精心守护。当时“鸿沟”的位置在中牟北面,水通圃田泽,上游连接荥阳楚河。明朝中期,萧何墓依然完好无损,当时,湖南官吏刘威曾专程到中牟的萧何墓前来拜谒,并写下《谒萧何墓》一诗:“半世悠悠刀笔场,偶持文墨事高皇。入关独解收秦籍,略地先能绝楚粮。指示功勋高一代,定来法律胜三章。临终更笃曹参代,万古忠心日月光。”这首诗收录在明朝正德七年的《中牟县志》。明朝天顺和成化年间,黄河决口,萧何墓被洪水冲毁,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在陕西咸阳北原的长陵,也就是在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区内,据说也有一座萧何墓,它和中牟的萧何墓究竟孰真孰假,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历史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就是一块湿地,常年积水不断,野草丛生,隆冬不凝,野鸟都来此处饮水啄啭。周围土地肥沃,树林茂密,寺庙耸立,暮鼓晨钟,前来焚香祭拜神灵者络绎不绝。一年冬天,中原地带连降大雪,天气很冷,人们都在室内避寒,禽兽也是各自逃生。春节来临之际,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查看民情,野外尤为寂静。走到这里,突然听到群鸟的欢叫声,甚感惊奇,召来土地爷询问。土地说,此地民风纯朴尚善,每年寒冷时节,常往水边撒粮供鸟食用。尤其一农户倍加爱护大雁,看到一只雁被野狗咬伤,就急抱家里救治,精心喂养。到雁离走之时,才纵之使飞。从此之后,这群雁每年都来这里过冬。太白金星听后说:“天地合一、人杰地灵、水清见鱼、松柏成林、百鸟群聚、鸿雁常鸣,乃仙景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河的泛滥。从清朝到民国300余年的时间内,就有10次黄河决口。加上1938年蒋介石扒开花园口和赵口河堤共11次,这一带的许多村庄、房产、良田、树木、文物等,都被冲毁和淹没地下,黑土地变成了盐碱窝和沙荒地。人们被淹死、饿死、冻死、病死的历历可见。尚存湿地萧条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天下计,根治黄河,化害为利,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块湿地。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前来游玩的人次达数百万。特别是秋季来钓鱼,品尝大闸蟹和当地农家乐饭菜的人胜多。这里的土地通过黄河灌溉,昔日的盐碱卤和沙荒地变成为沃土。正如2008年我诗中所云:“大闸秋蟹肥,雁鸣夏荷妍。果蔬盈园圃,稻黍掩阡陌。百鸟啭秀木,群鱼戏浅渊。耕读历家久,和谐今空前。”一派生机盎然的欢乐景象。现正在以湖为中心,北起黄河大提,南至310高速公路的方圆20平方公里之内,向建设旅游、休闲、娱乐、宜居的中原名镇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雁鸣湖的由来,从历史的神话传说,到名称出世,经历多少年代?所具哪些文史含量?我们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亲眼目睹多次挖出的文物古迹,研究分析、考证如下:
从2008年开挖出寺庙遗址的大量砖瓦及多尊神像等文物,经市、县文物部门的专家鉴定,是西汉时期的庙宇遗址。再从明玉德十年《中牟县志·丘墓》载“萧何墓在圣水保”,故址在县北18公里小朱村附近,正是湖的西岸边。萧何是西汉的宰相,他死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出土的庙院无疑是道儒两教文化。地面4米以下深处全是黑土地。挖出10多棵松柏树,直径约50厘米粗,高10米之余,木质虽朽,但树形都完好。可知2000年前此处土地肥沃、古柏森森、庙院香烟袅袅矣。
同年深挖时,在湖的南侧挖出清道光十七年(1838年)重修《固住寺》天王金钢殿金糚神像时的三通功德碑,碑之正阴详镌修寺塑神之事,捐银者的姓名多达400人,遍及县北50多个村庄。其中的南岩村就是孔子拜师回车的地方。南岩村在清道光十七年后,被黄河决口冲毁,其具体地址就在韩砦村的东南及湖的东侧。孔子回车的故事,既说明圣人的谦虚好学,又反映出2600年前此地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
据中牟县地名志记载,宋八贤王赵德芳的墓在县城北,东漳乡韩砦村西南,即现在的雁鸣湖南岸边。赵德芳、宋太祖第四子、太平兴国初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封秦王、谥惠康。清康熙十四年《中牟县志·丘墓》载“宋八主贤王赵德芳墓,在县北固住寺后”。在2008年深挖时,挖出赵德芳墓碑,现存民间。依上可言之,宋朝时期这里很繁华,并且近临汴河,水陆交通甚便,自然和人文景观俱佳,是皇家贵族常来游玩之地,号称京西花园。
现在雁鸣湖的北边,仍保留着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第十七代裔孙、韩氏高祖(明永乐初年)太极的坟墓,内有明万里四年的古碑三通,极具历史考古及文学研究价值。经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多次考察,准备列入重点文物加强保护。从2000年到2003年,河南省社
科院研究员张清华教授,用了三年时间经多次考证,在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基础上,编写出版了《韩愈大传》一书,共70万字。此书增添了中牟县和郑州市儒学历史文化的新亮点,增加了雁鸣湖历史文化的厚重量,同时也起到了宣传和学习儒学文化的作用。 如今雁鸣湖景区已经是郑汴之间最大的水域,也是黄河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闲暇到雁鸣湖散步,但见林中鸟鸣风轻,湖上蟹肥草长,目力所及,均是这6.8万亩森林,5000亩湖面及蒲苇、荷塘。不知从何时起,这里已俨然成为郑州的后花园。
★木刻
四、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1年)
展位:东墙第二个四联玻璃展橱及墙面。
这段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较为安定繁荣的阶段。特别是五代至北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中牟一度进入了东京汴梁京畿。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均有稳定的发展,著名的“秋色瓷器─柴窑”、汴京西行大道的重镇、“八角城”都是中牟的骄傲,而且遗留下了一大批文物古建筑。 照片 裴度庙
位于中牟县县城东南13公里处,姚家乡岗王村东头。亦名裴昌公庙。裴度: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唐宪宗时任宰相,因平淮西有功,后人祀之、为之建庙宇。 照片 永福寺
位于中牟县城南23公里处,三官庙乡后段村西侧。因所在地旧属高皇保,故又称高皇寺。创建于唐代,寺内古佛上刻:‘武则天神功一年(公元697年)造’。明嘉靖年间僧人广通重修、万历八年(1580年)僧人常训等重修。中华民国年间多次拆毁,今仅存天王殿3间,门前古槐树一株,胸围5米,树龄500余年。 照片 愁台
故址在中牟县城北12公里处,大孟乡万胜村东南隅。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克用之子、名存勖)与明宗(李克用之养子、名嗣源)争夺皇位。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三月,庄宗率兵从洛阳东征,至中牟万胜,闻明宗已据大梁(开封),遂神色沮丧。登上荒冢,置酒环视。时乡人进雉,因问冢名,乡人对曰:愁台。
照片 祈雨台
在中牟县城南19公里黄店村西侧。相传,宋太祖曾于此祈雨,故名。旧时台高2米,周10米,东侧有石桥,名太祖桥。今桥废,台基尚存。 照片 南京寺(南京寺大钟)
位于今中牟县城西12公里处,白沙镇南寺村。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建,初名延福寺。金代以寺僧净德拜南京(今开封)惠济院僧善公为诵师,遂演化为南京寺。 照片 南京寺大钟(存开封) 照片 寿圣寺双塔
寿圣寺双塔位于中牟县城南30公里黄店镇冉家村东寿圣寺旧址上。塔四周原有寨墙,塔北之寿圣寺已毁。两塔东西对峙,相距20余
米,均为六角形砖塔,无塔顶。东塔现存4层,高约18米;西塔现存7层,高约30米。西塔全部用小砖垒砌而成,外部第一层檐下置砖雕斗拱,承托椽子,其座周围和塔道内壁砖雕坐佛百余尊。每层有券门,券门外饰浮雕兽头。塔内有螺旋式蹬道,可盘旋上塔。根据塔的风格和建筑结构,应为北宋晚期建筑。 照片 八贤王赵德芳墓
亦称 “华王墓”。据清康熙十四年的《中牟县志•丘墓》记载:“宋八贤王赵德芳墓,在县北固住寺后。”明朝时,固住寺为中牟县北著名古刹,其故址在今中牟县雁鸣湖乡韩砦村西南。 绘画 黄巢义军兵败中牟王满渡 地图 隋唐五代中牟县图
唐:
唐五代宋中牟大事记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皇甫德参为中牟县丞。他不顾风险,直
言进谏,受到太宗嘉奖,后擢升为监察御史。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宣武军乱,命韩充为宣武帅,自滑州入境,驻军于万胜(万胜,古为镇,即今县北大孟镇万胜村)。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屯中牟,击王仙芝起义军。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五月黄巢起义军经过王满渡(今万胜东南),因暴雨漫垒,众多溺死。 五代: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庄宗率军至万胜,闻李嗣源已占据大梁,登高悲叹,即命回师,后人将庄宗登高处称为“愁台”。 北宋: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春,将军陈承昭凿渠引水过中牟。(水即金水河,又名小清河,为宋时漕运四渠之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郑众为中牟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鲁宗道为中牟令。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杨再兴进兵白沙,金兵闻风而逃。 南宋: 绘画 岳飞中牟大败金兵图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闰六月二十九日,岳飞于中牟大败金兵。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4年),黄河自阳武决口,北方汲县、胙城河道淤塞,黄河南徙,始入中牟境,曲折绵延九十余里。自此“民贫于河,劳于河,死徙于河。” ★木刻
五、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1年)
展位:东墙最后一个玻璃展橱。
元明清时期中牟大事记 元: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决口,淤塞中牟境内汴水东流一支,仅存南流一支。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地震。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河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贾鲁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平息水患,修竣
“贾鲁河”。
元朝末年,中牟清宁里人(今白坟村一带)白锁柱之长子与朱元璋交战,战败自杀,葬于杨桥,世称白总兵。 展品 元明清文物。
明: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张永泰在县东设莆田驿,崇祯十六年毁。
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七月,黄河决溢中牟,淹祥符等八县,淹没田地5200余顷。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淹中牟县城及圣水、敏德、原敦、大郭等里。受害民田共217顷56亩。县城淹后,知县董敏遂移建其治于故城之西(即今县城地址),城垣周围长九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旱,民食树皮、蒺藜,并有人相食。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知县周纪重修县城垣,高宽各两丈,池深宽各一丈,东西南北四门分别为朝阳门、镇平门、迎薰门、拱辰
门。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县令韩思忠主持编纂《中牟县志》。正德十年(1515年)成书,共七卷。此为中牟县首次编修县志。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飞蝗蔽天,田禾尽毁。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乔璧星修贾鲁河桥,改木桥为石桥。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县吴道传开中牟县西关水门,排除城内积水。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陈幼学疏修城内海子桥,以排除城内积水。同时,在全县开河渠96道,以解除水患,扩大农田。此外,还修筑黄河吴家堂堤26道,以防黄河决口。同年,知县陈幼学重浚城濠,深处俱植荷花。城内四隅空地,以工代赈,招贫民盖房200余间,以为内防;城外东、西、北三面盖房200余间,以为外护。
明思宗崇桢七年(1634年)知县俞士鸿将县城土垣改为砖墙。 崇桢十三年(1640年)二月,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三次过中牟。 绘 画 李自成农民起义 照片 蒲芦亭遗址
遗址在中牟县城东南隅长堤巷附近。旧有陂池,因在城南,故称南湖,通海子河及鱼津渠。明万历年间知县乔璧星于湖畔建亭,四周蒲芦丛生,故名蒲芦亭。后为中牟名士张林宗觞咏处。 照片
清康熙帝御书碑
原在中牟县城西10公里鲁庙村冉太史(即冉觐祖,中牟万胜村人,清初理学家,翰林院检讨,曾任嵩阳书院主事)祠内。今祠毁,碑存于大冉庄,上镌康熙帝为冉太史题诗: “西掖恩华降,南宫命席阑。讵知鸡树后,更接凤池欢”。 展品
(由博物馆工作人员自选、陈列、制作标签,如:元代四系壶、明代鎏金说法铜菩萨造像、鎏金说法铜菩萨造像、铜菩萨说法造像、释加双手铜造像、铜佛、清代素面铜宣德炉、飞鹤二龙戏珠瓷瓶等„„)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二十一日黄河水患,黄、沁并涨。漫过堤顶数尺,顿时决口360余丈。大浪直趋东南,历中牟、朱仙镇、尉氏、扶沟、西华,经周口入大沙河,下注安徽境之太和,后流入淮河,先后在中牟流淌一年半。时有民谣曰:“道光二十三,黄水抛上天„„”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十七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下中牟县城。 绘 画
太平军攻下中牟县
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发生蝗灾,庄稼被食至尽,压覆茅屋。 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十五日,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部来中牟会师。八月十五日,太平军将领赖文光率军至中牟;十月初十又至中牟。
同治八年(1869年)于中牟县城重建圃田驿,东至祥符大梁驿75里,西至郑州管城驿70里,南至洧川100里,北至阳武县80里,担负邮传事务。第二年县境东自祥符八店起,西至郑州界后程村止七十华里,第二里半设置“大路窝铺”一所。(窝铺:即旧时驿站,供邮差或官员中途换马或暂驻的地方。)
同治九年(1870年)县内设地方武装机构──城守营。县外设四汛:县东有板桥汛、韩庄汛,县西有马顶堡汛、白沙汛。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 黄河决于郑州十堡,夺贾鲁河入淮,中牟正当其冲,淹没田庐无数;县城内水深丈余,房舍倒塌过半,西北隅城墙塌陷。自此,县西、北、东三面良田沃上,多成白沙。 绘画 中牟黄河水患图
光绪二十七(1901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自陕西省返回北京,道经中牟,交通戒严一日,人称“过皇差”。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谢庄坠子艺人武景州以其二十大弟子为骨干成立“三皇会”,每年九月初九——十一举行会演,并评出“书状元”。参加会演的艺人原为周边十余县及开封郑州、后波及安徽、山东、河北等省份。艺人们以参加“三皇会”会演为荣。此会演坚持三十四年之久。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终止。 地图《清末──1938年中牟县城厢图》 ★木刻
六、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公元1911年—公元1948年)
展位:南墙的玻璃展橱。
照片 辛亥革命时期(1-2幅)
文字说明:满清王朝的腐朽、西方列强的入侵、康梁变法的失败,促使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爆发。
1903年京师大学堂学生张书勋在中牟小学堂宣传革命道理,中牟人宋子殷、王东闻设法购进革命书籍。
1905年日本东京出版的进步刊物《民报》传入中牟,中牟人杜树德、陈家琦冒险与日本留学生何殷震联系,何暗中寄来革命刊物《天义》。此后吴凤诏、宋子殷等结社联盟,宣传革命。新蔡人阎子固又秘密潜来中牟规划举义方略,并介绍中牟同志在东京“中国同盟会”注册。1911年中牟人张香尼、张群尼投身革命,参加吴古岳等人组织的炮击河南督署的事变,因事发被捕,壮烈牺牲。
1912年“中国同盟会中牟分会”在中牟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吴凤诏、马绳武、宋子殷等„„
1913年8月中牟赵寨人张锡琛和刘绍基等人为了阻止袁(世凯)军南下,炸黄河桥未遂被捕,在开封就义。 照片
抗日战争(1-2张)
(姚家村抗日烈士公墓)(国民党军扒开花园口的照片) 地图
抗日战争时期中牟县形势图
文字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牟儿女的极大愤慨。1926年中牟学校师生发起了规模很大的抵制日货运动,爱国的呼声震撼了豫东大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我县演员李门搭和张福先(常香玉之父)、常香玉、赵锡铭等在开封演出抗战戏剧《打土地》轰动一时,激发了民众抗日爱国热情。1938年6月1日“兰封战役”失败,为了阻
止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堤,水淹日军。6月4日,驻郑的二十集团军商震令驻中牟的五十三军用炸药炸开赵口大堤,后又于9日炸开花园口。两股洪流交汇中牟,水宽达30余里,全县160个村庄,50万亩土地及14万村民受灾。淹死饿死1.6万多人,县城大部分被冲毁。
1941年,日军侵入中牟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牟人民奋起反抗。李鸣鹤组织“兰学团”进行抗日,6000余民众手执桑杈、菜刀围歼了日军小分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士气。8月11日日军偷渡黄河南犯,国民党十三军一一0师在中牟境内郭庄、孟庄、曹庄、曹宋一带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迫使日军退回了黄河北岸。此次战斗一一0师三二八团阵亡101名官兵(为了悼念抗日阵亡烈士,后于姚家村南筑有烈士公墓一座)。8月26日黎明,日军又分三路猛袭张庄,张庄军民奋起抗击,三次打退日军进攻,后因寡不敌众撤退。日军进村后残杀无辜群众370余人,成为中牟县史上最大的惨案。
1944年中牟全境沦陷。1945年中共原阳县委,集中县区武装250余人,跨过干涸的黄河故道,在中牟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中牟县光复。 照片
解放战争(1-2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中牟是国共军队“拉锯”的地区。1946年国民党县政府 返回八岗,并召开国民党中牟县党部第四次代表大会。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陈粟大军配合陈谢兵团开展铁路破袭战。陈士榘部队经中牟八岗,国民党中牟县政府闻讯逃遁。1948年1月,国民党县政府迁回中牟县城。6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开封,中野九纵二十六旅受命在中牟县城西的蒋冲、白沙村一带阻击国民党军队东援。经过一天激战打退敌人四次轮番进攻,保障了开封战役的胜利。6月22日陈粟大军再次解放了中牟县城,后又撤离。中牟县人民政府在榆林赵村成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配合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进行斗争。8月中国共产党中牟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人民武装县大队同时成立。
10月22日在县地方人民武装的配合下,刘邓大军某部解放县城,次日县人民政府迁入县城。
中牟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始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
据2003年全县旅游资源调查,我县旅游资源单体205个,其中优良级单体74个,普通级单体125个,人文资源有: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寿圣寺双塔、战国梁惠王墓、汉丞相萧何墓、宋代八贤王赵德芳墓、民族英雄史可法故居等;自然资源有:流经中牟38.28公里的母亲河——黄河、雁鸣湖生态风景区、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东湖度假村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