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觉媒体: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一类媒体。这类媒体有声音、图形、动画、 运动图像和文本等。
(2) 表示媒体:为了能更有效地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 或者说是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如图像编码、文本编码和声音编码等。
(3) 显示媒体: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如显示屏、打印机、扬声器等输出媒体和键 盘、鼠标器、扫描仪、触摸屏等输入媒体。
(4) 存储媒体:进行信息存储的媒体,这类媒体有硬盘、光盘、软盘、磁带、ROM、RAM 等。
(5) 传输媒体:用于承载信息,将信息进行传输的媒体。这类媒体有同轴电缆、双绞线、 光缆和无线电链路等。
2. 多媒体:以数字化为基础,能够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编码、存储、传输、处理和表 现,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并使之建立起有机的逻辑联系,集成为一个系统并能具有良好交 互性的技术。
3. 超文本是按信息之间的关系非线性地存贮、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 超媒体:超级链也可以将若干不同媒体链接起来,其集合便称为超媒体。 超媒体实际上就是多媒体的超文本。
4. 多媒体的三大特征:集成性(指对内容数据信息、多媒体和超媒体信息、脚本信息、特定 的应用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处理、显现的能力)、交互性(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用户对通信 的全过程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和同步性(在多媒体通信终端上显现的图像、声音和文字 是以同步方式工作的)。 第四章
1. 在数字图像处理的实际操作中,就是对亮度信号Y和色差信号U、V分别采用不同的采 样频率。目前常用的Y、U、V采样频率的比例有4 : 2 : 2和4:1:1,当然,根据要求的 不同,还可以采用其他比例。 2. 算术编码问题(计算)。
新子区间的起始位置=前子区间的起始位置+当前符号的区间左端X前子区间长度 新子区间的长度=前子区间的长度X当前符号的概率(等价于范围长度) 最后得到的子区间的长度决定了表示该区域内的某一个数所需的位数。
信源 符号 1
0.7 0.52 0.52 0.5146 0.51442 0.51442 0.514402
0 0.5 输入 10
0.5
0.514 0.514 0() 11 00 0.5143
10 0.514384 11 0.5143876 01
3. JPEG称为“信息技术连续色调静止图像的数字压缩编码气
基于DCT的顺序编码模式是,先对源图像中的所有8X8子图像进行DCT变换,然后再 对
DCT系数进行量化,并分别对量化以后的系数进行差分编码和游程长度编码,最后再 进行炳编码。整个压缩编码过程大体如图4.8.3所示。
基于DCT的编码器
JPEG数据i?
(压缩后的 图像数据:
基于DCT的解码
恢复的 目像数据
/(X, y)
JPEG压缩编码过程:
(1) 散余弦变换(DCT): JPEG采用8X8大小的子图像块进行二维的离散余弦变换。 (2) 量化:DCT变换输出的数据F(u,v)还必须进行量化处理。 (3) DC系数的差分编码与AC系数的游程长度编码。
(4) 嫡编码:JPEG标准使用两种炳编码方法:哈夫曼编码和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在 其基本系统中只采用哈夫曼编码。
4. 单播:在客户端与媒体服务器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数据通道,从一台服务器送出的每个 数据包只能传送给一个客户机,这种传送方式称为单播。每个用户必须分别对媒体服务器发 送单独的查询,而媒体服务器必须向每个用户发送所申请的数据包拷贝。
组播:IP组播技术构建一种具有组播能力的网结,允许路由器一次将数据包复制到多个通道 上。采用组播方式,单台服务器能够对几十万台客户机同时发送连续数据流而无延时。媒体 服务器只需要发送一个信息包,而不是多个,所有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共享同一信息包。
点播:点播连接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主动连接。在点播连接中,用户通过选择内容项目 来初始化客户端连接。用户可以开始、停止、后退、快进或暂停流。
广播:广播指的是用户被动接收流.在广播过程中,客户端接收流,但不能控制流。 第六章
1. 多媒体通信对通信网的要求:
(1) .吞吐要求:网络的吞吐量就是它的有效比特率或有效带宽,即传输网络物理链路的比特 率减去各种额外开销。
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传输带宽要求,存储带宽的要求,流量要求。
(2) ,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多媒体通信的实时性要求,除了与网络速率相关,还受通信协议的 影响。 ⑶.时空约束
(4).分布处理要求
2. 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是一种独立于应用程序的协议规范, 是
用来解决IP网上为传送实肘数据包的一种IETF标准协议。
RTP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组成: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1) .实时传输协议(RTP)
RTP提供端对端网结传输功能,适合通过组播和点播传送实时数据,如视频、音频和仿真数 据。RTP没有涉及资源预订和质量保证等实时服务。
RTP报文格式中包括固定的RTP报文头、可选用的作用标识(CSRC)和负载数据。 (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RTP本身并不能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 它依靠 RTCP (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提供这些服务。
RTP的RTCP通过在会话用户之间周期性地递交控制报文来完成监听服务质量和交换会话 用户信息等功能。 第七章
1. 接入网:也称用户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和相关网络接口及为传送电信业务所需承载 能力的系统组成的,经维护管理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
2. 接入网的分类:有线接入网(铜线接入网、光纤接入网、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和无线接 入网(固定无线接入网和移动无线接入网)。
第八章
1. 多媒体终端的构成:多媒体终端是由搜索、编解码、同步、准备和执行等五个部分以及I 协议、B协议、A协议等三种协定组成的,如图8.1-1所示。
A协以 B协以 ll办以
搜索部分是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输入交互部分,包括各种输入方法、菜单选取等输入方式。 编解码部分是指对多种信息表示媒体进行编解码,编码部分主要将各种媒体信息按一定标准 进行编码并形成帧格式,解码部分主要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解码并按要求的表现形式呈现给人 们。 同步部分处理是指多种表示媒体间的同步问题,多媒体终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多种表示媒 体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终端,由同步处理部分完成同步处理,再送到用户面前的就是一个 完整的声、文、图、像一体化的信息,这就是同步部分的重要功能。 准备部分的功能体现了多媒体终端所具有的再编辑功能。 执行部分完成终端设备对网络和其他传输媒体的接口。
I协议也称为接口协议,它是多媒体终端对网络和传输介质的接口协议。
B协议也称为同步协议,它传递系统的同步信息,以确保多媒体终端能同步地表现各种媒体。 A协议也称为应用协议,它管理各种内容不同的应用。 第九章
1. 多媒体同步就是保持和维护各个媒体对象之间和各个媒体对象内部存在的时态关系, 组织多种媒体序列以实现某种特定的表现任务。 2. 同步的类型:上层同步、中层同步、底层同步。 3.
多媒体同步模型有三种:参考点同步模型、时间轴同步模型、层次同步模型。
去媒体场幸 多媒体应用 时域定义力1案 ]1 * 应用层1 描述层 1 同步机制 对象层 流层 媒体层 表现层 舌层 传偷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七层网络协议权 时域参考框架
四层同步参考模型 5. 为实现同步所做的规划常称为调度。同步机制首先依照同步描述数据生成某种调度方案, 调度方案与将要进行的对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如提取、发送、播放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它 包括何时对其中哪一个媒体对象或哪个LDU进行处理的安排;其次,同步机制需要根据同 步容限以及多媒体数据的特点申请必要的资源(如CPU时间、通信带宽、通信缓冲区等); 然后,在执行调度方案的过程中,同步机制将按照同步容限要求完成对偏差的控制,以维持 多媒体数据的时域关系。
6. 媒体层:媒体层的处理对象是来自于连续码流(如音频、视频数据流)的LDU, LDU的 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同步容限。在媒体层内主要完成两项任务,其一是申请必要的资源 (如CPU时间、通信带宽、通信缓冲区等)和系统服务(如服务质量保障服务等),为该层 各项功能的实施提供支持;其二是访问各类设备的接II函数,获取或提交一个完整的LDU。 流层:流层的处理对象是连续码流或码流组,其内部主要完成流内同步和流间同步两项任务。 对象层:对象层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象进行统一地处理,使用户不必考虑连续媒体对象 和非连续媒体对象之间的差异。对象层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连续媒体对象和非连续媒体对象之 间的同步并完成对非连续媒体对象的处理。
描述层:描述层的处理对象是由多媒体应用生成的时域场景。它主要解决的是多媒体表现中 各个场景的安排与对象同步的描述问题,这一层关心的是多媒体对象是否能够被描述或描述 是否正确,而不关心具体如何实现同步。描述层的核心是时域定义方案。 第十章
根据ITU-T的定义,多媒体业务共分为六种:
⑴多媒体会议型业务(Conference Services):具有多点通信、双向信息交换的特点,如视听 会议、声像会议。
(2) 多媒体会话型业务(Conversation Services):具有点到点通信、双向信息交换的特点,如 多媒体可视电话、数据交换。
(3) 多媒体分配型业务(Distribution Services):具有点对多点通信、单向信息交换的特点, 如广播式视听会议。
(4) 多媒体检索型业务(Retrieval Services):具有点对点通信、单向信息交换的特点,如多媒 体图书馆、数据库等。
(5) 多媒体消息型业务(Message Services):具有点到点通信、单向信息交换的特点,如多媒 体文件传送。
(6) 多媒体采集型业务(Collection Services):具有多点到点通信、单向信息交换的特点,如 远程监控、投票等。
如果将这六类多媒体通信业务进一步归类的话,可以归为以下四类。 1. 人与人之间交谈型多媒体通信业务 2. 人与机之间交互型信息检索多媒体通信业务 3. 多媒体采集业务
4.多媒体消息业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