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法国电子产业之发展简介法国电子产业之发展简介

法国电子产业之发展简介法国电子产业之发展简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法國電子產業之發展簡介法國電子產業之發展簡介

俞建良 *

不同於一般產業,世界各國電子產業的發展處處可見國家干預的影子。無論是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或是與他國電子產品的貿易,國家政策對於電子產業的影響無所不在,例如:以公共支出支持基礎科學的研發以及相關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訓,在電子產品的貿易上訂定關稅與進口配額並限制外國投資… 等等。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國家干預這雙看得見的手在電子產業裡如此重要?因為電子產業所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舉凡國防武器中的飛彈、坦克… 到民生消費所用之電視、音響以及通訊、電腦設備… 等都需要電子零件。因此,

基於國防安全以及經濟利益的雙重考量,各國政府不得不將電子產業視為其策略產業並進而對電子產業進行國家干預。在美國,當初發展電子產業的原始目的是要確保國防部能獲得最先進精密的武器系統,所以美國以國防支出來支持電子產業的發展。在日本、歐洲以及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其軍事考量相對地雖不如美國,但基於廣大的商業利益,這些國家亦採取一連串保護以及刺激國內電子產業發展的措施。而其目的不外乎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出口商品、擴張該國在全球電子市場的市場佔有率,以及為相關產業的下游廠商提供更多更便宜、品質卻更好的電子零件。

目前電子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國家當屬美

、日兩國,法國電子產業儘管在民用市場上未有如美、日兩國之超高競爭能力,但在軍用市場上其研發實力以及自給自足的能力亦不容小覷;事實上,法國在 1970

年代末期曾有計劃地發展其電子產業,目的欲使法國電子產業成為美、日之外的「第三超強」,結果雖未成功,其過程卻可作為其他欲發展電子產業國家的借鏡。本文將對法國電子產業的發展概況作一簡介,藉各個不同執政時期對電子產業的干預情形,吾人可對法國電子產業政策的轉變有一概括認識,進而了解法國之所以無法成為電子第三霸權的原因。

一、 戴高樂執政時期

法國電子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國防與民用同時並進。自二次大戰結束後,法國的國家安全目標即致力於發展屬於法國自己的國防工業,使法國免受美國的支配,在達成這個目標的同時,法國亦必須發展其民生工業以完成現代化的目標。所以法國電子產業的目標是生產軍民兩用的產品。為達到這個目標,法國也採取類似日本政府的措施,如:購買美國的技術、保護國內電子產業、獎勵投資、提供大筆研究暨發展

(R&D) 經費。然而不同於日本的是,早期法國並沒有限制外資在國內的投資。所以當時法國國內最大的電腦公司是 IBM 在法國的分公司,至於第二大的

Machines

Bull,儘管是聖戈班集團旗下的法國本土公司,但股權仍受到美商奇異公司的控制,法國電子產業深受美國支配。當然,法國政府官員對這種依賴美國的情況亦頗表不滿。

這種不滿的情緒,到 1963 年達到了最高潮。 1963

年法國為發展核子武器,需從美國進口一套電腦系統,但美國拒絕將這套電腦系統售給法國。從此,法國決定要發展一完全屬於本國的電腦及半導體產業,以提供國防及民生工業發展之所需。戴高樂政權於是提出振興電子產業的計劃

─ Le Plan Calcul,其首要任務就是成立一「國家第一」 (national champion) 公司,以作為該產業的龍頭企業。在電腦產業方面,法國成立了國際資訊公司 (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

l’Informatique ,以下簡稱 CII)。法國政府於 1967 年與 CII 簽訂一協定,該協定預計在五年內提供 CII

高達八千萬美金的研發經費。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法國政府先對美商奇異公司施加壓力,使其放棄在 SESCO 中 49%

的股權,然後再讓SESCO與另一家半導體公司COSEM合併成SESCOSEM。作為「國家第一」半導體企業,SESCOSEM 自 1968

年起的五年內共可獲得一千八百萬美金的補助,以發展電腦所需的積體電路。

儘管這些龍頭企業接受政府的 R&D

資金,卻未能有效地提昇電子產業在民用市場的競爭能力。此外,儘管國防武器已能自給自足,但半導體產業的科技能力卻未能趕上美國。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法國國防市場原本就不大

(相較於美國) ,因而並無如美國般龐大的國防 R&D

支出,以資助科技研發。第二、由於國防市場太小,中小企業不願從事具高風險的科技研發,而大企業又受到政府政策的保護,缺乏革新誘因,科技能力因而無法拓展。第三、雖然政府撥款資助的

R&D 涵蓋國防與民用市場,然而企業所提之 R&D 計劃多為國防計劃,所以法國電子產業未能在民用市場上發展出傲人的成績。

此外,由於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法國欲發展屬於本國的電子產業也有相當程度的困難。所謂「先天不足」指的是法國並未限制外國投資,所以法國最具實力的電腦及半導體公司都是美國及荷蘭公司的分支 (如:IBM 及

Philips),要成立一個完全屬於法國的公司,並期望這間公司能在短期內縮短和外國企業的科技差距,而和這些外國企業分庭抗禮,實是強人所難。而「後天失調」指的是企業間不能通力合作。最明顯的例子是:CII 在購買生產電腦所需的半導體零件時,並不向 SESCOSEM

購買,而向美國廠商購買更先進的產品。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電子通訊業上。政府官員在認知到這種困難後,亦感到相當沮喪。到了 1970

年代季斯卡執政時,這些官員不再堅持要成立一個完全屬於法國的公司,他們轉而支持法國企業和美國企業形成聯合企業。

二、 季斯卡執政時期

形成聯合企業所勢必造成的影響就是:美國廠商能輕易地進入法國市場,進而威脅到法國電子廠商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法國官員亦十分明白其間的利害關係,但他們仍然冀望藉由犧牲部分國內市場來換取美國廠商最先進的生產技術。

在電腦產業方面:CII 即和 Machines Bull 與美國的Honeywell資訊系統公司 (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s,以下簡稱HIS),聯合組成 CII Honeywell Bull (簡稱 CII-HB),其股權由 HIS 佔 47% 及

Machines Bull 佔 53%。雖是聯合企業,法國政府仍向 CII-HB 挹注大筆資金。自1976 至 1980 年,法國政府對

CII-HB 所投注的資金超過四億四千萬美金,其中包括:收購 HIS股權的經費、吸收 CII 與 Machines Bull

因企業合併而造成的損失,以及新公司研發所需的經費。除此之外,法國政府更允諾:在 1976 至 1980 年這段期間內,政府對 CII-HB

所下訂單的金額倘若未達十億美金,其間差額的 55% 將由政府再行補貼。在湯姆生公司及 Télémécanique 的協助下,CII 成立一子公司

SEMS 專門生產微電腦。法國政府每年亦提撥一千一百萬美金給 SEMS ;至 1979 年,該公司在法國國內微電腦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已達 40% 。 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接受法國政府資金的聯合企業主要有三家:其一是由湯姆生與摩扥羅拉所形成的聯合企業,其次是馬特拉與 Harris 所形成的聯合企業

(後來Intel亦加入該聯合企業) ,最後則是由 Eurotechnique 協同聖戈班集團與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所形成的聯合企業。此外,1979

年法國的 Schlumberger 公司亦收購美國的 Fairchild 的股權,但大部分的美國公司都不願在法國的法規下,和法國企業進行企業聯合。

企業聯合的策略似乎未能奏效。至 1970 年代末期,IBM 仍是法國國內最大的電腦製造商,其在法國電腦的市場佔有率高達

55%,生產總值更高達五十二億美金。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湯姆生公司雖然是法國生產半導體的龍頭,其 1980

年的銷售總額卻只有一億九千萬美金,遠遠落後於荷蘭的 Philips 以及西德的西門子。1976 至 1979

年這段期間內,法國電腦及周邊設備的出口儘管提高了110%,但同時期進口的數量也上揚了80%,幾乎佔國內市場總值的一半。

三、 密特朗執政時期

到了 1980 年代密特朗 (FrançoisMitterrand) 執政的時候,政策又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於企業國有化

(nationalization) 政策的推行,法國政府迫使外國公司將聯合企業的股權賣給法國政府。例如:法國政府於 1982

年以一億五千萬美元的價格,向 HIS 購買CII-HB公司 27.01% 的股權,使得 HIS 的股權由原先的 47% 降到

19.99%,而國有化後的 Machines Bull 則擁有 80.01% 的股權。至於 Thomson-CSF [1],也因母公司

Thomson-Brandt 被收歸國有,其股權之 33% 至 49.99% 為政府所持有。 1981

年社會黨執政以後,密特朗總統便大舉推行國有化運動。在電子產業方面,被收歸國有的大企業共有五家:湯姆生集團、聖戈班集團、電力總公司、馬特拉,以及

CII-HB。由於國有化的推行,在法國電子產業中超過70%是由國家直接控制。在電腦產業方面,CII-HB

仍然是法國「國家第一」企業,但隨著國有化運動的推行,CII-HB內部因專業分工而分裂成四個分支:CII

致力於大型及中型電腦主機的生產;另一個專門生產電腦周邊設備的分支則接受電力總公司的技術移轉,生產資料處理系統;還有一個分支與 SEMS 合併,負責微電腦的生產;最後一個分支則和電力總公司的分支 CIT-Alcatel 合作生產辦公室自動化系統。在半導體產業方面,1970

年代聯合企業的三家主力─湯姆生、馬特拉,以及聖戈班,到密特朗主政時只剩下兩家─湯姆生及馬特拉,聖戈班集團在國家強力的介入下退出電子產

業,其與美商國家半導體公司及

Eurotechnique 所組成的聯合企業,亦被迫賣給湯姆生集團。

社會黨政府把這些國有企業視為實踐國家經濟政策的一種工具,國有企業的生產活動必須和國家所追求的經濟目標協調一致,這些目標包括:刺激投資、發展科技、促進就業、增加對外貿易…

等。為達成上述目標,國家和國有企業簽署「計劃合約」 (planning contracts)。以 Machines Bull

與政府所簽署的合約為例,合約的目標是希望該公司至 1986

年時,其生產盈餘能夠成長一倍,並使該公司成為歐洲生產微電腦、電腦周邊設備以及辦公室自動化系統最大的廠商。隨著「計劃合約」的簽訂,法國政府必須提供一億一千萬美金的貸款,以及二億二千一百萬美金的資金補助。1983 至 1986 年這段期間內,政府更允諾要額外提供七億五千萬美金以發展積體電路。

密特朗政府亦提出一套振興電子產業的計劃─ Filière Electronique [2]

,該計劃涵蓋民生電子產品、大型積體電路的生產及研發,以及發展教育、工程等方面所需的應用系統;預計在五年內募集資金共二百億美金,其中由國家出資 40%

,剩餘的 60% 由民間投資。政府出資那部分的 10% 將補助電腦產業, 7% 用於半導體零件, 3% 則用於軟體研發 ; 至於該計劃的合作對象則泰半是國有企業。 Filière Electronique

的提出,其原始目的是要為電子產業建立一完全屬於法國的生產網路;政府官員希望藉由該計劃的實行而使法國電子產業完全擺脫對外國廠商的依賴,並從此達成自給自足的狀態。然而由於這個構想缺乏商業邏輯,所以該計劃根本無法貫徹執行。全球電子產業在此時已出現互賴及國際分工的現象,法國國內上下游電子產業連結的關係,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這些官員所能想像的範圍;此外,要建立一完全屬於法國的電子生產網路簡直是緣木求魚─所有電子產品皆由法國企業自行生產其背後的意義是: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然而當時的左派政府已

經因為國內經濟問題顯得左支右絀,根本無法負擔如此昂貴的花費。幸運的是,左派政府在該計劃執行不久之後亦察覺到這些缺失,所以終止了該計劃的執行。 社會黨執政的第一年,電子產業中國有企業的表現實是慘不忍睹:包括湯姆生及 Machines Bull 都蒙受嚴重的損失。 1982

年電子零件的貿易赤字即高達二十億法郎;法國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湯姆生,其世界排名滑落至 25 名,同年法國電腦及電子設備出口與進口的比率亦下滑至

74% (1980 年是 102% , 1981 年是88%) 。然而至 1983

年,景氣似乎有復甦的跡象:湯姆生的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二十一,Machines Bull 的損失比 1982

年減少了一半;貿易赤字也由十六億美金減少至八億美金。至 1984 年,法國半導體外銷的金額提升至六億兩千萬美金,較前一年成長了 35% ;法國所生產的半導體在歐洲亦有 15% 的市場佔有率。

為了提昇生產水準,左派政府不再堅持要建立一完全屬於法國的電子生產網路 [3]

,轉而允許法國廠商與美日兩國的電子廠商形成聯合企業,並協助這些廠商取得技術移轉。湯姆生公司於 1985 年收購瀕臨破產邊緣的美商 Mostek 。 1986 年,湯姆生的生產總值達到四億三千六百萬美金,其世界排名亦上升至第十七位,終於超越了西門子公司。至 1987

年,湯姆生公司又與義大利半導體廠商 Società Generale Semiconduttori 合併成為 Thomson-SGS 。 四、結語

自密特朗執政時期結束後,法國政府對電子產業的干預情形已大不如從前─特別是「國家第一」公司無法帶領法國成為電子產業第三霸權以後,法國政府亦不再堅持「國家第一」公司必須完全為法國所有。由於「國家第一」公司的策略不斷地受到學者的詬病,法國官員也越來越認為:唯有自由競爭才是提昇法國電子產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近年來,湯姆生公司除了和義大利的

SGS 合併之外,更加強和德國西門子公司與荷蘭飛利浦公司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的電子產業自 1990 年代才開始整合,JESSI (Joint European Submicron Silicon)

計劃的發展重點並非資助特定企業,而是將資金用於重要技術的開發上,以使所有參與計劃的電子廠商達到科技共享的目的。

* 本會會員、淡江大學歐研所碩士。

[1] Thomson-Brandt 於 1972 年併購 Général de Télégraphie sans fils),成立 Thomson-CSF 。

[2] “Filière” 之法文原意 為「網路」 ( 即英文 “network”) 。顧名思義,這個計劃的目的是要為法國的電子產業建立一完整的生產網路。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將上游的半導體產業與下游的電腦及民用電子產業整合起來。

[3] 這要歸功於法國電子廠商的經營管理者,因為他們終於說服政府官員─購買外國技術的代價絕對比本國自行發展來的便宜。

CSF (Compani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