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的课外体育锻炼
[摘 要]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对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做了调查分析,总结了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搞好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1.前言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教学目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高中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习任务很重,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的发展。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把体育锻炼的作用概括成十六个字:强体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但实际现状如何呢?笔者通过对在校高中学生的一次调查,情况不言乐观。
2.现状情况
现在每班每周两节体育课,两节体锻课,再加上每天的课间操,一周有四天从制度上可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活动质量也不高,男生有80%的学生能坚持锻炼,女生只有45%——50%的学生能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的锻炼,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则有谈天、闲逛、看书现象。询问原因主要是:场地器材缺乏、效果不明显、太累太脏。在其余的三天中,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则更少,男生占30%,女生占10%不到。询问原因,主要是:没时间、学习紧张,星期天只想休息一下。
3.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3.1学校教学重智轻体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不算课,无非是跑跑跳跳,文化课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重智轻体的现象在许多学校中非常普遍。具体表现在: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按在校学生的比例严重缺乏;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不到位,体育教师的劳动不能与文化课老师一视同仁,结果直接造成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
3.2学校管理不严
《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明文规定:体育成绩合格者方可毕业,但是许多学校没有严格执行体育合格标准。在笔者调查的一些学校中,没有一名学生因体育不合格而不予毕业的。学校对合格标准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导致学生轻视体育,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反正不影响高考。使课外体育锻炼失去了外部压力。
3.3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对学校必需配备场地器材有明确规定。但是许多学校由于经费投入少,场地限制,或招生规模扩大,仅有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
3.4学生缺乏科学锻炼的知识
众所周知,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将会导致盲目与不可控。在调查中,许多学生对科学锻炼知识知之甚少,例如:怎样制定锻炼计划,怎样选择锻炼项目,怎样控制运动量,怎样评价锻炼效果,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等等。现行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的课时很少,甚至有些体育教师不上理论课,学生不重视理论知识。这样,科学锻炼的知识就无法应用于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体会不到锻炼的成果和乐趣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5学习压力重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很重。现在每周要上40课时左右,还有选修课,高考压力大;学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平时都把时间放在看书上,这样,体育锻炼就往往忽视了。
4.建议
4.1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体育教育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打破原来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把普通的体育课改为选项体育课。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容易开展的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培养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知识,同时也要传授体育锻炼和评价方法。在测验达标中运用测量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体质做出正确的评价,指导学生制定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4.2充分发挥体育组织的作用
组织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要充分发挥班级体和学生体育组织的作用。体育组织可下属体育单项俱乐部,经常举办一些体育讲座、体育小竞赛、体育比赛欣赏及热点赛事讨论。体育讲座知识侧重于实用。内容以卫生保健知识和锻炼方法为主。体育竞赛涉及面要广,项目要丰富,形式多样化。多开展校
内外交流,体育赛事欣赏及讨论重在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同时可聘请专业教师或有特长的学生举办培训班,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着重辅导。如开展武术、体形训炼、体育舞蹈、裁判培养等以吸引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4.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
学校要重视体育工作,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一定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课余时间全面开放体育场馆。放宽体育器材出借。利用学校空地建造一些微型运动场地,构造学校健康之路。
5.4培养和塑造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把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学校领导应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体育日、体育周、体育节、校运动会、各种小型竞赛及趣味运动会,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使学校体育纳入规范化运行轨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