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 渗透策略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该钻研教材,寻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突破口。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是的科学之一,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业的基础。在保证有一个健康身体的同时,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调查表明,大约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各学科中,与心理健康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科了。
1
所以,生物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该钻研教材,寻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突破口。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和生存的环境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学生很难从家长温暖呵护的怀抱中独立起来投入到社会中去。作为生物教师,应该让学生清醒地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对社会既要有所索取,又要有所奉献。就象一个生物体,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既要为获得养料而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来完成生物体的吸收、运输、合成、分解等各项生命活动,如果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生物体,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中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有些学生升入初中之后,由于学习成绩落后,就给自己下了定论,脑子笨、学习差理所当然,因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作为生物教师对这一现象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信心。例如在介绍“高级神经调节”这一内容可以对脑的结构及大脑皮质的功能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脑的有关知识: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g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cm2,其中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这些特点每个人几乎都相同,
2
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结构上都与同龄人无多大的差别。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根据实验和调查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以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并非脑子的笨与聪明,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
(三)加强对学生性知识的教育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是性心理变化最大的阶段。由于血液中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增多,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相继出现变化。这是一个由懵懂的孩童变成一个少年或少女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性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既有在异性面前的羞涩,也有对异性的好奇与探究,同时也有了性的萌动。如果在与同学的接触过程中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导致早恋、性自慰等错误行为的发生。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与发育”、“激素调节”以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内容均可对学生进行性生理与性心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出现一些变化的生理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以便顺利地度过这一段过渡时期,完成好自己的学业。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
3
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4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
5
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个健康的学生,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所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每一个生物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钻研教材,挖掘可教育内容,对学生既给予知识上的教育,也帮助他们使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所以,作为生物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在生物教学中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的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