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
摘要:所谓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以就是不仅要从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上考虑,还要从人们居住环境上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设计出的以自然生态为原则,又可以满足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生态化建筑。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
目前生态学理念已广泛的渗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当前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在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的提高生态化的思想,并把之灌输到建筑作品当中,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建造出适合我国的生态建筑,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环境和绿色建筑空间,生态建筑有效的契合了全球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在有一些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这些建筑基本不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而是在节约经济的条件下达到原生态的目的,但这类建筑虽然具有生态化的特点,但其达不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也缺乏可持续性,所以不适宜普遍性,另外,不使用现代化的技术,也不符合可持续的生态观。所以,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要将现在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建筑设计当中,从而达到普适性,通常称为“适宜技术”。
二、生态建筑设计目标与原则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各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已开始全球性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繁荣昌盛和负面作用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出了生态建筑的设想,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建筑,通过对物质和能量的合理、综合运用,从而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资源,从而在最大限度内避免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首先要满足空间和功能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集约化,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节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注重于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实现人类居住的舒适、高效,使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即是一个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并达到和谐、良性循环的目的。
三、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与环境的协调化
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设计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合理恰当地处理好环境、建筑、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新、旧建筑的矛盾,合理预测和控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在做某公园绿化、美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时,将回归自然作为设计主题,具体体现为不破坏现有的植被,依山造舍,就势建馆,不因经济利益而建设大的活动场馆,突出自然风光,建筑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点缀,将那些必要的人工建设痕迹淡化到最低点,人造山石、卵石铺小路、仿真泥木墩、石砌条凳、矮小的红色坡顶小屋在葱郁的绿色中若隐若现,漫步公园,大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使人意趣盎然。
2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生态建筑设计的宗旨即注重环境,与环境相适宜,但不等于抹杀了设计方案的个性。生态建筑更应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使其融于环境,“建筑的目的在于创造完美”。建筑师必须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建筑作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要求能够良好地把握设计尺度,将建筑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功能使用便捷,流线明快顺畅,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将各个空间有机组合。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造景手法。使整个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与周边背景相呼应,将其统一在大自然的“神妙”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具备了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林区,建筑采用干阑式构造,使房屋下部架空,既可以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又有安全感;在黄土层肥沃的黄土高原,多采用生土技术建造窑洞,依山就势,节约耕地,较小地破坏地面植被和自然环境,这两种建筑形式都是古代人民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属于传统的生态建筑。
3室内空间绿色化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既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建筑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室内外空间一体化。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的室内外通透。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将面向庭园的墙面部分或全部打开,不仅让大众在室内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且将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既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又扩大了使用空间。(2)室内外景观一体化。使室内外景观一体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中屡见不鲜。将室外的景观直接延伸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小气候与室外大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又与自然息息相关,常用的手法有引水人室、引廊人室及绿化栽植等。(3)室内装饰生态化,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可以放置盆景、花缸、壁画等,在充分借助视觉感观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灯光效果与气味效果,使大众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4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或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结束语
生态建筑需要“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段来实现,适宜即是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因此我们可以基本的居住环境要求出发,得用适宜技术,再结合当时环境的特点,而设计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从而使生态建设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趋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传统的技术进行改造或是采用选择的技术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来实现,或时直接进行实验研究,从而直接为适宜技术服务,达到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聂梅生.论新世纪的我国住宅产业化[J].中国建材科技,2001(4).
[2]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1999纤维水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初操,钱宜伦.2000年小康住宅[A].现代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4]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