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化发展新特点及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作者:尹 俊 甄 峰 王春慧 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1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受到两股势力的影响:一方面,全球化的力量席卷全球,公司、区域联盟组织等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极大地影响了相关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未来走向;另一方面,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的地域单元,其自身的发展、资源条件和本地经济等内生因素同样深刻影响着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在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交织中,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趋势,特别是其进程的独特性引起了全球层面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新特点进行梳理,并提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新特点
1.世界城市化的总体历程和趋势
2008年,全球已有超过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展望》(2008)的预测,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0%。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集聚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信息化时期,城市化水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然而新的城市化特点不断涌现。
未来世界城市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尤其将集中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等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新一轮世界城市化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早在2000年就断言:“21 世纪的决定性力量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今后,工业化、信息化将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2.世界城市网络初步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逐步形成以及公司在全球的普遍渗透,若干全球信息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甚至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的控制者和主宰者。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等级结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处于世界城市体系的顶端,包括布鲁塞尔等在内的城市构成世界城市的第二层次,包括阿姆斯特丹等在内的城市构成世界城市的第三层次。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全球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北京、上海和台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其中,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上海、台北分别居19位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中转节点。
3.巨型城市区域主宰全球经济
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巨型城市区域已经成为重要的地域空间力量。在全球化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间的竞争,在区域中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合作网络,有利于增强城市与区域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当今世界经济版图上,巨型城市区域就是一个个凸起的山峰。根据Richard Florida等人的研究,在全球40个巨型区域中生活着1/5的世界人口,制造了全球2/3的经济产出和超过85%的全球创新。2005年美国一项人口普查报告表明,美国即将形成10个大城市连绵区。这10个地区的面积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20%,2000年该区容纳了1.76亿人口,占美国人口总数的62%,汇聚了美国70%的GDP。未来,该区将继续吸引人口的集聚,囊括全国最重要的高端服务业市场和高科技产业中心,同时是美国进入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门户和平台。根据P.Hall (2006)等人的研究,欧洲已有英格兰东南部、兰斯塔德、比利时中部、德国鲁尔地区、莱茵—美茵地区、瑞士北部地区、巴黎地区和大都柏林等八个巨型城市区域,它们是欧洲经济最发达、基础最雄厚的区域。日本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近畿圈、中部圈、首都圈在内的三大都市圈,2000年人口达到8229万人,占总人口的46.84%。2008年通过的日本国土形成规划提出在全国构建8个广域综合体并增强其活力,达到修正现在“一极(东京都)一轴(太平洋沿岸轴线)”结构的目的。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新趋势
1.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
进入21世纪,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以服务业为主导,离岸外包、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策划咨询等将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与上一轮产业转移相比,公司不再满足于降低成本,节约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而着力于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联手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产业转移将出现集群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推动力量,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仍将投向中国沿海地区,中低端制造业将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城市将继续吸引公司区域性总部的集聚;沿海地区尤其是与世界联系紧密的城市将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阵地;都市带、城市群将成为先进制造业产业群的集聚地;南京、广州等科技、教育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将成为针对中国市场的开发研究中心、管理中心。由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环境、土地等方面的压力以及自身经济转型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将接受东部地区产业的二次转移,从而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2.中国开始以更开放的姿态嵌入全球城市网络
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73万亿元,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张维迎(2009)认为,未来30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G8+5首脑会议、全球气候峰会等一系列全球峰会中,中国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最近,日本提出了区域合作组织——东亚共同体的发展构想,希望通过东亚各国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实现共同发展。在新的东亚共同体中,中国无疑将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沿海地区也势必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城市将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区域性管理、控制中心及信息枢纽。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有更多的城市将成为开放的前沿,以各自的功能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之中。 3.中国的城市化开始进入全方位高速发展时代
首先,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655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68%,比1978年提高了27.74%,平均每年增长0.92%。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2009年的报告指出:如果保持当前的经济发展势头,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与此同时,中国特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继续加强,中国将有221座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其中有23座城市的人口将超过500万,到2025年,城市创造的经济将占GDP的90%以上。
其次,在物质建设方面,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今后,中国将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京哈高速铁路等“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区域性供水、能源保障系统,不但把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联结起来,还强化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群之间的便捷联系,人流、物流、能源将得到畅通而高效的流动。
在城市软环境方面,中国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普遍提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走健康城市化的道路。
4.城镇群将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单元
2008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6万亿元,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未来中国将培育建设包括长三角重点城镇群、珠三角重点城镇群、京津冀重点城镇群、中原城镇群、关中城镇群在内的17个城市群。
由于国际性城市是全球信息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国际性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区域给予支撑。因此,城镇群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空间。建设城镇群有利于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大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在城市内及城市间形成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工和协作,增强城市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今后,中国的城镇群将以世界城市、国际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等为核心,以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廊道”为轴线,城市之间以农田、湖泊、森林等开敞空间隔离等为主要特征的聚集型城市功能区域。城镇群一般是多中心结构,区域内的世界城市或国际性城市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区域内的城市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形成政治、文化、科技、交通枢纽等专业化的中心。区域内实现高度的金融、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通过城市间网络实现生产、贸易的分工和合作。 5.低碳城市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今后,全球将进入低碳发展时代,中国建设低碳城市,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将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低碳经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模式在中国大范围推广,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城市化的品质和内涵,并将出现以下趋势:走集中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形态更加紧凑,保持较高的密度和功能的混合使用;推广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和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注重城市生态格局的维护和公园、绿化的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循环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城市生活的宜居性以及城市交通出行的可达性。 三、总结
城市化的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新一轮世界城市化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全方位高速发展时代,积极主动地嵌入全球城市网络,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质量将不断提升,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已经不仅仅表现在对城市经济实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规模的贡献,而是城市功能、城市效益等表现出来的综合效应。在此作用下,城市化空间格局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新的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出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