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阔叶草类】乌蕨(鳞始蕨科)

【阔叶草类】乌蕨(鳞始蕨科)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阔叶草类】乌蕨(鳞始蕨科)

乌蕨图片,乌蕨长怎么样,乌蕨有什么药用价值?除乌蕨用什么除草剂?乌蕨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乌蕨

二、别名:乌韭、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细叶凤凰尾、蜢蚱参

三、英文名:Stenoloma chusanum Ching

四、分类:鳞始蕨科乌蕨属

五、形态特征:陆生中型植物。株高30~50cm。

1、根: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

2、叶:近生或近簇生。坚挺,草质。柄长15~50cm,禾秆色至褐禾杆色,具光泽,上面有纵沟,基部被鳞片,向上光滑。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80cm,宽10~20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不缩狭或缩狭。4回羽状。羽片15~25对,互生,具短柄,卵状披针形,长10~15cm,宽3~6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近基部3回羽状。末回小羽片倒披针形或狭楔形,宽1.5~2mm,先端截形或圆截形,有不明显的小牙齿,基部楔形,下延。下部的末回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1~2条小脉的短裂片。叶脉明显,在小裂片上为2叉分枝。

3、孢子:孢子囊群边缘着生,顶生1~2条细脉上,每裂片上1~2粒。囊群盖灰棕色,

革质,半杯形,近全缘或多少啮蚀,宿存。

六、生物学特性:可耐5度低温。

七、生长环境:生于海拔200~1900米的林缘、沟边、路旁、山坡、林下。

八、危害:杂草。

九、繁殖传播扩散方式:孢子繁殖。分株繁殖,生长期内可从底部根茎处萌生小植株。

十、分布范围:中国长江以南,北至陕西南部有分布。亚洲热带地区有分布。

十一、用途:含有黄酮、酚类、挥发油、留体和多糖等成分,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功效。

景观用途:乌蕨的叶常绿而多回分裂,形似羽扇,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如瓶,奇丽可爱。宜植于林缘、墙脚或岩旁,亦可盆栽。

染料用途:可提取红色染料。

十二、防治方法:暂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