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艺论文教学要把活做细——《山水画的意境》教学案例

文艺论文教学要把活做细——《山水画的意境》教学案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文艺论文教学要把活做细——《山水画的意境》教学案例

作者:葛小霞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8期

葛小霞

葛小霞,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实验学校教师。

最近,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区语文教研活动都搬到了网上。教研员安排我上一节区级视频公开课,课题是《山水画的意境》(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这篇文艺论文我以前没有教过,是一篇全新的文章。接到这个网络公开课任务的第一时间,我想到的是这篇文艺论文应该怎么教,因为文艺论文作为特殊的议论文,它既有一般议论文的共性,又有其作为特殊文体的个性。

王君老师主张:“只有有效地区分文本特质,才能在备课过程中迅速地给文本定位,然后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繁冗环节。”[1]于是,我去查找了关于文艺论文的资料。

文艺论文又可称为文艺学论文,一般是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规律本质等进行分析,还可从艺术家的创作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或专门的评析。[2]这就意味着这类文章阐释了美学概念,同时又探讨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学习这类文章,就是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文艺论文的教学目标虽然导向性非常好,也与高中教材相衔接,但是作为初中学生,议论文的功底还不够牢固,我们也需要考虑学情,在实现了一般议论文的基础性目标后,再有选择性地去实现较高目标。

下面是我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确定的三个教学步骤,每处阐释了确定这些步骤的依据以及如何把这些步骤中的“活”做细。

一、在概念、观点、思路上把活做细

(一)本节课第一个步骤

1.默读课文,依次从文中圈点勾画出以下两个要素:核心概念、主要观点。

2.了解概念间的关系。

3.梳理论证思路。

(二)依据上做细

首先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然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要求:

单元目标部分: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本课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并对这个教学重点进行了阐释:“本文阐发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认识,核心概念是‘意境’,还涉及‘景’‘情’等关键概念,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就需要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而理解核心概念,就需要了解‘景’‘情’‘意境’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本文重在结合文学作品的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章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层层阐发,条理清晰。

最后统编版语文书上的要求:

本单元在前言部分提出要求: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预习部分第2点提出: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述,思路清晰。读一读课文,看看你对艺术的领悟是否又进了一步。

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是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三)课堂上做细

1.默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圈点勾画到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明确:概念有意境和意匠。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与意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境需要意匠来更好的传达,意匠需要意境来着脚,否则无从发挥。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全文都是围绕意境展开论述的。

2.请学生依次将自己在文中划出的观点的句子写到黑板上,标明段落。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⑦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3.追问。

这里面有没有不是观点的句子?

有没有重复的,可以合并的观点?

请把其中的复句或句群改写成单句,如第⑥段观点的句子和第⑧段的最后一个观点的句子。改写后的句子与原句比,哪一种表达好?

没有写的③④段是不是没有观点?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是在写什么?

4.明确。

第②段的那句话,不仅是观点,也是核心概念。

第⑨⑩两段是可以合并的,因为都是同一个观点: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还必须有意匠,否则意境就无法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

第⑥段的观点句子可以改写成单句: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从而产生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意境。

第⑧段最后一个观点可以改写成单句:一个山水画家,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要有深刻感受,以及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改写的句子虽然简洁明了,却失去了原文的逻辑性。第⑥段原来的观点采用的是倒推法,给人感觉到一种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并且体会到“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的重要作用和基本意义。第⑧段原来的观点是两句话,其实是分别从正面强调“一个山水画家”的普适性和反面否定了“有的画家”的不当做法。形成对比。所以改写过的句子并没有原句缜密。

第③④段举了两个例子:李太白和毛泽东的诗,以此来演示景是如何产生情的,即为什么景能表达情,从而创造出意境来的。

归纳一下:第②段是“什么是意境”。第③④段是“为什么景能表达情,从而创造意境”。第⑤段开始“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据此,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释,思路清晰。

二、在论证、说理、质疑上把活做细

(一)本节课第二个步骤

1.细读课文,用材料证明观点。

以第⑥段为例,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

2.自选一段,分析材料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二)依据上做细

首先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作为议论文学习的重点。

然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要求:

单元目标的第2点中指出: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本课教学重点中指出: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文中引用较多实例,对主要观点展开阐释,丰富了观点的表达,要注意分析实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最后统编版语文书上的要求:

本文课后思考探究二中的题目是: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三)课堂上做细

1.将第⑥段的句子依次标出序号,用横线画出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②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③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④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⑤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追问。

材料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了论证方法就可以证明观点了吗?看看材料部分是怎样说理的?

本文题目为《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用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而不是用山水画的例子来证明观点?

3.明确。

第③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第④⑤句运用了假设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第③句的表述完全按照观点部分来一一对应的,观点是倒推法,第③句是正过来论证的。“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证明了“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证明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例子与观点间逻辑非常缜密,通过画横线的词语就可看出。

第④句中“看一眼、画一笔”是说没有长期观察,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是画不出好画的;“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强调的是“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能画出好画,这是需要长期观察的,否则只观其形,不能观其神。第⑤句再次否定“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做法,从而肯定长期观察的重要性。

大家对齐白石的虾画有所了解,或者对虾有所了解,便于读者结合真实生活理解本文观点。

4.自选一段,分析材料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这个步骤是用来巩固上面所学的分析方法,所以不再详述。

三、在引导、迁移、运用上把活做细

议论文的语言品味,教学的重心重在分析文章的内在逻辑和论证角度,欣赏、学习文章成功说理的具体方法,从而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品味文章富有说服力的语言。[3]

(一)本节课第三个步骤

精读段落,迁移运用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从景和情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模仿课文第③段。

(二)依据上做细

首先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然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要求:

单元目标的第4点中指出: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本课教学重点第3点中点明: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文中涉及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不仅适用于山水画的创作,而且适用

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从意境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

最后统编版语文书上的要求:

本文的课后思考探究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本文课后积累拓展: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三)课堂上做细

1.将第③段的句子依次标出序号,用横线划出不用仿写的句子。

①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②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③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2.分析第③段所举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中是如何通过景表达情的?

从客观意象的寓意,到情的散发弥漫,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意境。“孤帆远影”“碧空”“长

江”与“天际”是一种空间感的输出,当这种空间无限地延伸,并被拉长出流动的时间时,一种心理情态也便诞生了。[4]

3.举出一例学生运用有关意境的论述,模仿第③段赏析的一首古诗词。

①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②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小令包含着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使人联想到漂泊在外的凄凉悲苦的情境:沟壑纵横的老树上缠绕着枯藤,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荒凉古老的路上,秋风瑟瑟,一匹枯槁的马驮着游子踽踽独行。而身旁小桥下流水潺潺,不远处的人家已经炊烟袅袅……情寓于景,以哀景抒悲情,以乐景衬哀情。

③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没有一句写作者感情;然而就在这三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4.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布置两项课后作业。

写一段《漓江胜境图》的推荐鉴赏语。(建议从景和情结合的角度思考)

《山水画的意境》预习部分提出:1.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物为主。你知道一些山水画的名作吗?不妨找一些作品欣赏一番,与同学交流。(建议这个预习作业,在学完本文后布置)

综上所述,文艺论文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初中议论文教学舍本逐末、好高骛远,相反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做细,既要找到教学步骤的依据,又要在课堂上彻底完成教学任务,唯有这样才能牢固“议论”之本,进而才能“文艺”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6(26).

[2]何懿倩.让“曲高”不再“和寡”——从《谈中国诗》一课谈文艺学论文的教学[J].才智,2015(4):65.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

[4]夏子杰.由线到墨的艺术——《山水画的意境》文本细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9(4):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