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控制点布设原则
1) 一般情况下,控制点均应制作成固定观测墩,并尽可能地布设在洞口(端头井)附近,保证观测墩牢固、稳定、做到强制对中,更主要的是要保证与已知的空导点及洞口或井底相互通视。
2) 洞口的导线边尽可能布设长一些,以减小观测误差。 3) 导线应尽可能布设成直伸等边的。
4) 在现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布设多条导线在洞口交汇进洞,提高观测精度。
5) 轴线复测时,要争取通过尽可能少的测站把方位角向前传,组成长边支导线。
2. 工作方法
在复测前,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复算隧道轴线的里程、坐标和高程,并与设计
单位进行校核。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复测单及复测环号,计算其坐标和高程。
1) 控制点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在现场踏勘后分别采用方向线法和悬吊钢丝两种方法。
因贯通测量对方向值的要求很高,当现场条件能保证边长大于15m、垂直角小于200时采用方向线法向隧道内传递方向。每个测点均采用固定墩台强制对中消除对中误差,保证上下方向传递误差不大于5\"。以收集到的已知空导点T601、T602(假设)的坐标为起算依据,在T601设站,以T602为零方向作一条支导线,支导线点为D1(公房);之后在D1设站,以T601为零方向作一条支导线,支导线点为D2(端头井口固定墩台);然后在D2设站,以D1为零方向作一条支导线,支导线点为D3(端头井中楼板固定墩台),最后在端头井下交汇于T0(详见图1),导线走向基本按隧道轴线,在条件许可时,尽量布设成直伸等边支导线,提高精度。
图 1 导线布设示意图
测角、测距要求见下表:
测回数 9 两次读数方向归零2C(秒) 同一方向值各测差(秒) 差(秒) 回较差(秒) 2 5 9 8 往返测距差 (毫米) 2(2+2ppm×D) 当垂直角大于200时采用悬吊钢丝法,方向传递,我们通常采用一井定向,即通过竖井把平面坐标和方位角传递到地下。为了提高精度,要设法观测多组成果,可一次悬挂三、四根钢丝,使每次成果中有几个联系三角形,用联系三角形传递方位角时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两根钢丝自由悬挂,严禁钢丝蠕变伸长使重锤搁底。仪器距钢丝近时一定选用细钢丝。
导线点的各个顶角用威尔特T2经纬仪测9测回,导线点各点之间的距离用红外测距仪或全站仪往返测定,取中数。对施工单位的工作吊篮进行同等精度的观测。 高程控制测量
以收集到的I-26A、I27(假设)两个已知点的成果为起始数据来测量轴线标高。
首先对I-26A、I27二水准点之间高差进行检核,采用二等水准复合测量。复核结果与已知成果一致时,已知两点的高程均可采用,若相差较大时,应采用盾构推进所利用的高程点。然后将高程引至端头井附近的固定点上,在盾构推进高程中要定期检核。用悬挂钢尺法将高程传入隧道底部,在端头井底及隧道内应形成闭合回路,闭合差应满足:
2) 轴线点测量
轴线平面坐标测量
隧道轴线点每隔20或30环各测一点,将全站仪架设在导线控制点上,以相邻导线点为零方向,用长5m的铝合金尺水平横置于隧道管片的两端(用水平尺调平),把棱镜置于铝合金尺中心刻划点,水平角一测回,距离单向两次测定最终计算出轴线点实测坐标,根据实测里程计算出该点设计坐标及其与实测坐标之差。 轴线高程测量
轴线点标高测量,是以隧道内工作基点为起算点,利用二等水准测量拱底
块管片标高,然后加上竖径的一半,即为管片轴线标高。复测时每隔10环、20环或30环测一点,并计算出该环的实测标高及实测标高与设计标高之差。
3) 接收井洞门中心三维坐标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在T601上设站,以T602为零方向,作支导线,测量洞门坐标,洞门坐标的确定同轴线中心方法一样。 高程控制测量
以与轴线高程控制测量相同的起算点,用二等水准将高程引至端头井附近的固定点上,用30m钢尺将高程引至端头井底,再测量洞门底部的标高和洞门竖径,洞门底部标高加竖径的一半即为洞门轴线标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