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
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 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阳:山南水北。 5、江河:
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 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13、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 湖。)
20、天色计时 地支计时 序数计时
夜半—— 子—— 23-1点 鸡鸣—— 丑—— 1-3点 平旦—— 寅—— 3-5点 日出—— 卯—— 5-7点 食时—— 辰—— 7-9点 隅中—— 巳—— 9 -11点 日中—— 午—— 11-13点 日昳—— 未—— 13-15点 晡时 —— 申—— 15-17点 日入—— 酉—— 17-19点 黄昏—— 戌—— 19-21点 人定—— 亥—— 21-23点
21、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2、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3、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24、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5、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26、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27、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28、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29、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0、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31、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32、襁褓: 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 50岁 花甲、平头甲子, 耆: 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33、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授:封给官职。 擢:提拔、选拔。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