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25×4=15×3=45×4= 240÷40=150÷30=350÷50= 39×5≈319÷80≈240÷32≈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试商的: 245÷72272÷68
指名板演,请学生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和笔算,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二、情境创设,谈话导课
启发谈话:数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下面的生活问题,并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进行试商。 课件出示例3: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设计意图]谈话导课,一方面激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新知的欲望,另一方面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究新知
1、请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出算式,板书: 140÷26=
2、学生先独立试做。
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3、小组交流、讨论。
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4、汇报做法。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做法,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26看成30试商)(老师根据学生的叙说板书过程) A、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来试商为4,4与26相乘得104,140-104=36,余数36大于除数26,所以初商偏小要改大,4+1=5,5与26相乘得130,140-130=10,余数10小于除数26,说明商5合适。
1)讨论:把26看作30试商,算得对吗?我们来帮他验算一下。 思考: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明确验算方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学生独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规范格式。
2)可以请同学们评议一下这种试商方法,然后问:你们还有不同的试商方法吗? B:当发现初商为4,4与26相乘后得104,140-104=36,余数36里还有1个26,所以直接定商为5。
C:把26看作25,25×5=125,初商为5,5与26相乘得130,130<140,140-130=10,余数10小于除数26,所以商5合适。因此,140÷26=5(排)??10(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合作讨论、交流汇总,让学生充分发表想法,多种试商方法的展示,最终优化出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体会到利用口算试商的优越性。 四、方法应用(课件出示)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在做题时灵活选用。 五、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