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04-07T09:13:29.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期供稿 作者: 单景梅
[导读]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阵咳终末出现鸡鸣样吼声为特征。单景梅(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4)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278-02 【关键词】 百日咳 患儿 护理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阵咳终末出现鸡鸣样吼声为特征。外周血象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重症或体弱者可并发肺炎、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之久,故名“百日咳”。婴幼儿多发,幼婴咳嗽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1 护理评估 1.1 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约7~10天。典型临床经过分3期,每期历时3周左右:
1.1.1 前驱期(卡他期) 从起病至阵发性痉咳的出现,约7~10天。患儿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3天后热退,但咳嗽日益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1.1.2 痉咳期 患者出现典型痉咳状态为进入本期的标志,病期2~4周或更长。痉咳表现为突发几十声急促的咳嗽(处于连续地呼气状态),咳至终末方伴一口深长吸气及高音调鸡鸣样吼声,痉咳时患儿两眼圆睁、面红耳赤、口唇发绀、舌伸齿外、颈静脉怒张、弯腰曲背、缩成一团,痛苦万状。痉咳随黏液痰咳出或胃内容物呕出而告终。如此反复发作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日轻夜重。痉咳常因冷空气刺激、进食、烟熏或情绪波动而诱发。痉咳频繁者由于胸腔内压力增高,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颜面水肿、球结膜下出血(或鼻出血)、面部瘀点或眼睑周围皮下出血等百日咳面容。甚至发生颅内出血。痉咳时舌向外伸与下切齿反复摩擦导致舌系带溃疡。无并发症时体温始终正常。 1.1.3 并发症 少数患儿可因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并发支气管肺炎,出现高热、呼吸困难、两肺中细湿啰音。黏稠的呼吸道分泌物可引起肺不张、肺气肿、皮下或纵隔气肿。亦可因严重痉咳,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或颅内高压而并发百日咳脑病,表现为反复抽搐、意识障碍或昏迷、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1.2 治疗原则
卡他期应用抗生素可减轻或阻断痉咳,缩短病程,痉咳期使用只能缩短排菌期及预防继发感染。可选用红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疗程14~21天。重症幼婴可加用泼尼松,以减轻症状,疗程3~5天,亦可用高价免疫球蛋白。同时配合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各种诱发痉咳的刺激。白天多安排室内或户外活动,分散注意力,保持患儿心情舒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痉咳的发生。
2.1.2 痉咳发作时,协助侧卧、坐起或抱起,轻拍背部,助痰排出,随时擦拭口鼻分泌物。痉咳频发伴窒息或抽搐的幼婴,应专人守护,适时采取吸痰、给氧、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
2.1.3 保证休息,夜间痉咳影响睡眠可遵医嘱服用镇静剂。早期给予抗生素、止咳祛痰剂。痰稠频咳者用蒸气或雾化吸入,严重病例采用激素治疗。
2.2 病情观察
病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出现持续高热、气促、肺部啰音而阵发性痉咳停止为并发肺炎的表现;出现意识障碍、反复惊厥、瞳孔和呼吸的改变,为并发百日咳脑病的表现,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应协助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及护理。 2.3 保证营养的供应
痉咳常导致呕吐,患儿因害怕呕吐而拒食,长期如此,可引起营养不良。为保证小儿营养供应,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较黏稠的食物,如面条、米粥、蒸蛋等。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以增进食欲。进食宜采用少量多餐,痉咳后进食,喂食不能过急,食后少动,以免引起呕吐。呕吐后及时清洗口腔、耳道或颈部残留的呕吐物,稍等片刻后重喂,大多可不再呕吐。有舌系带溃疡者,局部涂甲紫。
2.4 预防感染的传播
2.4.1 管理传染源 无并发症者多在家进行治疗护理,除对家长进行上述护理指导外,还应指导家长对患儿实施呼吸道隔离至痉咳后3周。
2.4.2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衣被暴晒。
2.4.3 保护易感者 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并口服红霉素预防,亦可肌内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2~4ml,5天后重复1次。目前常用白、百、破三联制剂进行预防,婴儿分别于3、4、5个月时各接种1次,0.5ml皮下注射,流行季节可提前到出生后1个月接种。有效保护期为4年,需加强。国外研制的含有百日咳毒素、69kD外膜蛋白和丝状血凝素的无细胞菌苗,副作用低、安全有效。 2.5 健康教育
避免各种诱发痉咳的因素,患儿痉咳时,指导家长拍背或转位,以助痰液排出,如有伴发症,及时进行抢救;指导家长耐心喂养患儿,以防长期喂养不当引起营养不良。参 考 文 献
[1]翠萍,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27(12):828. [2]蒋旭华,张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