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证互换性生产的基础是( )。
A.标准化 B.生产现代化 C.大批量生产 D.协作化生产 2.优先数系中R10/3系列是( )。
A.基本系列 B.补充系列 C.派生系列 D.等差系列
3.当基本尺寸一定时,零件图上反映孔或轴尺寸加工难易程度的是( )。 A.公差 上偏差 C.下偏差 D.误差
4.利用同一种加工方法,加工50H6孔和100H7孔,应理解为( )
A.前者加工困难 B.后者加工困难 C.两者加工难易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 5.基本偏差代号f的基本偏差是( )。 A.ES B.EI C.es D.ei 6.30g6与30g7两者的区别在于( )。 A.基本偏差不同 B.下偏差相同,而上偏差不同 C.上偏差相同,而下偏差不同 D.公差值相同 7.30g6与30g7两个公差带的( ) A.上偏差相同,而下偏差不同 B.上、下偏差各不相同 C.下偏差相同而而上偏差不同 D.上偏差相同且下偏差相同 8.30F7与30F8两个公差带的( ) A.上偏差相同,而下偏差不同 上、下偏差各不相同
C.下偏差相同而而上偏差不同 D.上偏差相同且下偏差相同 9.比较两尺寸精度高低的依据是( )
A.基本偏差 B.公差等级 C.公差数值
10.比较大小不相同的两个尺寸的标准公差等级高低的依据是它们的( )。
A.标准公差 B.标准公差因子 C.标准公差等级系数 D.基本偏差 11.基本尺寸相同、相互结合的孔、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叫做( )。 A.间隙 B.过盈 C.联结 D.配合 12.国家标准规定优先选用基孔制的原由是( )。
A.孔较难加工 B.孔比轴难加工 C.为了减少孔加工定尺寸刀具、量具的规格 13.一般配合尺寸的公差等级范围为( )。 A.IT1~IT7 B.IT2~IT5 C.IT5~IT13 D.IT8~IT14 14.当相配孔、轴既要求对准中心,又要求装拆方便时,应选用( )。 A.间隙配合 B.过盈配合 C.过渡配合 D.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15.要求互相配合的孔和轴有相对运动,设计时它们的配合必须选用( )。 A.间隙配合 B.过盈配合 C.过渡配合 D.实效配合. 16.间隙或过盈的允许变动量叫做( )。
A.尺寸公差 B.相关公差 C.标准公差 D.配合公差 17.基本尺寸为30mm的孔和轴配合的最大过盈为-0.035mm;最小过盈为-0.001mm。则配合公差为(A.-0.034mm B.+0.036mm C.-0.036mm D.0.034mm
18.基本偏差代号为d、e、f的轴与基本偏差代号为H的基准孔形成( )。 A.间隙配合 B.过盈配合 C.过渡配合 D.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19.某基轴制配合中轴的公差为18um,最大间隙为+10 um,则该配合一定是( )。 A.间隙配合 B.过渡配合 C.过盈配合 D.无法确定 20.下列配合中属于基孔制间隙配合的是( ) A.H8/f7 B.F8/h7 C.H8/p7 21.下列配合中属于基轴制过渡配合的是( ) A.H8/f7 B.F8/h7 C.H8/p7
第 1 页 共 4 页
)22.下列配合中属于基孔制过盈配合的是( ) A.H8/k7 B.K8/h7 C.R7/h7 23.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决定于( )
A.形位公差特征项目 B.形位公差标注形式
C.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 D.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形位公差特征项目和标注形式
24.在图样上标注形位公差要求,当形位公差前面加注Φ时,则被测要素的公差带形状应为( )。 A.两同心圆 B.圆形或圆柱形
C.两同轴线圆柱面 D.圆形、圆柱形或球形
25.径向全跳动公差带的形状和( )公差带的形状相同。 A.同轴度 B.圆度 C.圆柱度 D.位置度
26.某实际被测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的最近点距离为0.04mm,最远点距离为0.08mm,则该实际被测轴线对基准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为( )。
A.0.04mm B.0.08mm C.0.012mm D.0.16mm
27.轴的直径为300其轴线的直线度公差在图样上的给定值为0.010.03mm,大值可为( )。
A.0.01mm B.0.02mm C.0.03mm D.0.04mm
28.最大实体尺寸是指( )。
A.孔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B.孔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C.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D.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29.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采用独立原则时,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和形位误差中有一项超差,则该零件( )。
A.合格 B.尺寸最大 C.不合格 D.变形最小 30.公差原则是指( )。
A.确定公差值大小的原则 B.制定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原则 C.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的关系 D.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
31.被测要素的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时,该被测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不得超出( )。
A.最大实体尺寸 B.最小实体尺寸 C.实际尺寸 D.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32.如果某轴一横截面实际轮廓由直径分别为Φ40.05mm和Φ40.03mm 的两个同心圆包容而形成最小包容区域,则该横截面的圆度误差为( )。
A.0.02mm B.0.04mm C.0.01mm D.0.015mm
33.如果某轴一横截面实际轮廓由直径分别为Φ30.05mm和Φ30.03mm 的两个同心圆包容而形成最小包容区域,则该轮廓的圆度误差为( )。
A.0.02mm B.0.04mm C.0.01mm D.0.015mm
34.按GB/T16671-1996的规定,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及其对应的基准要素时,若该基准要素本身采用独立原则,则该基准要素应遵守的边界为( )
A.最大实体边界 B.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C.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D.没有边界 35.形位公差框格
表示所采用的三基面体系中第三基准平面与第一、第二基准平面的关
mm,则直线度公差的最
系为( )。
A.C⊥A且C⊥B B.A⊥C且A⊥B C.A⊥B D.A⊥C 36.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两项公差是( )
A.形状公差 B.位置公差 C.形状公差或位置公差 37.在图样上对同一要素标注的形位公差数值应是( )
第 2 页 共 4 页
A.形状公差大于位置公差 B.形状公差小于位置公差 C.形状公差等于位置公差 38.工作止规的最大实体尺寸等于被检验零件的( )。 A.最大实体尺寸 B.最小实体尺寸 C.最大极限尺寸 D.最小极限尺寸
39.测量与被测几何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几何量,然后通过函数关系式运算,获得该被测几何量的量值的方法,称为( )
A.相对测量法 B.被动测量法 C.综合测量法 D.间接测量法 40.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Φ25m6轴的方法属于( )
A.绝对测量 B.相对测量 C.综合测量 D.主动测量
41.用光切(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轮廓幅值参数Rz的方法属于( )。 A.综合测量法 B.直接测量法 C.非接触测量法 D.接触测量法 42.测量工件时,由于测量温度变化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 )。
A.计量器具误差 B.方法误差 C.人为误差 D.环境误差
43.测量两个直径分别为200mm和100mm的孔,大孔的测量绝对误差+0.02mm,小孔的测量绝对误差+0.01mm,两个孔的测量精度相比较( )
A.大孔较高 B.小孔较高 C.两者相同 D.无从比较
44.在测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尺寸重复测量4次,计算得到单词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6µm,则用4次测量值的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的测量极限误差为( ) A.±4.5um B.±9um C.±12um D.±18um
45.对某几何量等精度测量16次,得到一测量列,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8um,则该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的测量极限误差为( )。
A.24um B.6um C.±24um D.±6um 46.取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来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 )。 A.定值系统误差 B.变值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 47.含有下列哪项误差的测得值应该按一定的规则,从一系列测得值中予以剔除( )。 A.定值系统误差 B.变值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
48.粗大误差使测量结果严重失真,对于等精度多次测量值中,凡是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绝对值大于标准偏差σ的( )倍,即认为该测量值具有粗大误差,即应从测量列中将其剔除。 A.1 B.2 C.3 D.4 49.电动轮廓仪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A.针描 B.印模 C.干涉 D.光切
50.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符号用于( )。 A.需要去除材料的表面 B.不去除材料的表面 C.用任何方法获得的表面 D.特殊加工的表面
51.按GB/T10610—1998的规定,测量表面粗糙度轮廓幅度参数时标准评定长度为标准化的连续( )。 A.3个取样长度 B.4个取样长度 C.5个取样长度 D.6个取样长度 52.普通内螺纹最大实体牙型的中径用来控制( )
A.作用中径 B.单一中径 C.螺距误差 D.牙侧角偏差
53.图样上标注内、外螺纹的标记为M29ⅹ2—5H6H/5g6g,则外螺纹中径公差带代号为( )。 A.5H B.6H C.5g D.6g
0.050E mm轴,按GB/T3177-1997的规定,安全裕度为0.0062mm,轴的上54.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350.112验收极限为( )
A.34.95mm B.34.9562mm C.34.9438mm D.34.9464mm
0.007E mm孔,按GB/T3177-1997的规定,安全裕度取工件尺寸公差的十分55.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400.032第 3 页 共 4 页
之一,孔的下验收极限为( )
A.40.0109mm B.40.0031mm C.39.9719mm D.39.0641mm
56.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遵守包容要求的轴时,检验结果能确定该轴( )。 A.实际尺寸的大小 B.形状误差值 C.实际尺寸的大小和形状误差值 D.合格与否 57.光滑极限量规设计应符合( )
A.独立原则 B.泰勒原则 C.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 D.偏差入体原则
58.某滚动轴承的内圈转动、外圈固定,则当它受方向固定的径向负荷作用时,外圈所受的是( )。 A.定向负荷 B.摆动负荷 C.旋转负荷
59.选择滚动轴承与轴颈、外壳孔的配合时,首先应考虑的因素是( )
A.轴承的径向游隙 B.轴承套圈相对于负荷方向的运转状态和所承受负荷的大小壳的材料和机构 D.轴承的工作温度
60.国家标准规定,滚动轴承内圈与外圈的公差带布置在零线的( ) A.上方 B.下方 C.上方或下方
61.标准对平键的键宽尺寸b 规定有( )公差带。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62.平键联接中,键与键槽的配合采用( )、
A.间隙配合 B.过盈配合 C.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63.平键的( )是配合尺寸。
A.键宽与槽宽 B.键高与槽深 C.键长与槽长 D.键宽和键高 64.矩形花键联结采用的基准制为( )。
A.基孔制 B.基轴制 C.非基准制 D.基孔制或基轴制 65.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必检指标是( )
A.齿厚偏差 B.齿廓总偏差 C.齿距累积误差 D.螺旋线总偏差 66.保证齿轮传动平稳的公差项目是( )。
A.齿向公差 B.齿形公差 C.齿厚极限偏差 D.齿距累积公差 67.齿轮副的侧隙用于( )
A.补偿热变形 B.补偿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 C.储存润滑油 D.补偿热变形和储存润滑油 6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用于精密机床的分度机构,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分度齿轮,一般要求传递运动准确 B.用于传递动力的齿轮,一般要求传动平稳 C.用于高速传动的齿轮,一般要求传递运动准确 D.低速动力齿轮,对运动的准确性要求高 69.齿轮副的侧隙用于( )
A.补偿热变形 B.补偿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 C.储存润滑油 D.以上三者
第 4 页 共 4 页
C.轴和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