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同光体闽派诗人辛亥前后诗作述略

同光体闽派诗人辛亥前后诗作述略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月第3期 同光体闽派诗人辛亥前后诗作述略 游友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同光体闽派诗人的诗歌对辛亥革命前社会黑暗、民族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它热切呼唤变革,积极 宣传维新;对辛亥革命流露出不解、怀疑甚至反对;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则有所批判。 [关键词]同光体闽派;辛亥革命;清gi;怀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 1008-4940(2011)03—0028-05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时期应上溯至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此乃辛亥革命之先声; 下限应为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表明民主共和已深 (1853—1921),字又陵,改名复,字几道,晚号瘠 燮老人,侯官人,翻译家,思想家,现已整理出版其 人人心,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推翻封建帝 制,已胜利完成。本文的“辛亥前后”指的便是这 段时间。 著作为《严复集》。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 号爱苍,别号涛园,侯官人,其诗结集为《涛园诗 集》。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又字心与, 晚改字梅叟,福清人,曾修《西湖志》、参编《福建 通志》,现已整理出版其著作为《何振岱集》。王允 皙(1867—1929),字又点,号碧栖,长乐人,有 同光体是同治、光绪以来“不墨守”、“不专宗” 盛唐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提出诗“三元”说,谓: “诗莫盛于三元”,即唐朝开元、元和,北宋元祜, 力排“诗必盛唐”说,主张唐宋并重,实际上更推 崇宋诗,还提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说, 实则更看重“学人之诗”,整合“学人之诗”与 “诗人之诗”,使之互补、融合。内又分赣派(以陈 三立为首)、浙派(以沈曾植为首),其诗生涩奥衍; 《碧栖诗》传世。李宣龚(1876—1953),字拔可, 号观槿,又号墨巢,闽县人,现已整理出版其著作为 《李宣龚诗文集》。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 晚翠,侯官人,“戊戌六君子”之一,现存《晚翠轩 诗集》一册。 辛亥革命时期同光体闽派诗人对辛亥革命前清朝 统治的腐朽,社会现实的黑暗,社会危机、民族危机 的深重,有相当深刻的认识。陈宝琛《感春》四 首…,写于1895年中El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 闽派(以郑孝胥、陈宝琛、陈衍为首),其诗清苍幽 峭。闽派主要诗人有沈瑜庆、何振岱、王允皙、李宣 龚、林旭等。该派延续至民初,受其影响者不少。如 严复受闽派影响较深。 约”签订之时,诗人虽身居里巷,却心怀天下,对 权奸误国、国事日非、报国无门的种种感慨皆借助 “落花”意象揉合相关典故而予以抒写。第一首写战 败“议和”。“未及飞红已暗悲”,主战主和派争议不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搜庵,晚号 听水老人、沧趣老人,闽县螺洲人。光绪初年“清 流党”四谏之一,末代帝师,现已整理出版其著作 为《沧趣楼诗文集》。陈衍(1856—1937),字叔伊, 号石遗、石遗老人,侯官人,诗论家,现已整理出版 其著作为《陈石遗集》、 《陈衍诗论合集》。严复 }收稿日期:2011—04—28 休,议和特使不为目方接受,李鸿章迟迟不行,结果 “输却玉尘三万斛”,割地赔款,清德宗光绪无奈面 对残局,“天公不语对枯棋”。第二首矛头直指慈禧 作者简介:游友基(1942一),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学。 E—mail:you1942@sins.corn 2011年6月第3期 同光体闽派诗人辛亥前后诗作述略 太后,“阿母欢娱众女狂,十年养就满庭芳。”慈禧 太后为庆祝6O大寿,动用海军经费860万两银子, 修建颐和园。但庆寿之时,却是战败之日,在“莺 歌燕舞场”的掩盖下,却已显“绿怨红啼景”,只因 可无史;人虽流离,不可无诗。” 《哀余皇》实属 “史诗”式作品。 林旭的诗渗透着家国千行泪。《北行杂诗》六首 写于甲午战争前后,展示乱世图景。京畿备战,雨后 天,狂风不止,“广野号从窍”,尘土蔽日,一片阴 “声声羯鼓促传觞”,迫于压力,慈禧只好宣布:停 烂泥,但“向来戎马迹,能畏鹧鸪啼?”(其一)晴 止颐和园庆寿受贺。第三首写北洋海军覆亡之痛。北 洋海军表面声势“倚天照海”,实则“脆薄”、“不耐 暗,其情境,可视为当时中国的象征。(其--)以防 风”,甲午一战,全军复没,遂“成空”,就像“化 萍随柳絮”一般。但统治者并未引以为戒,主战主 和派仍在争吵, “到头蝶梦谁真觉,刺耳鹃声恐未 终。”对此,诗人无比痛惜。第四首写割台悲恸。割 台消息传来,举国恸哭,“泪波直注海东头”,从此 台湾离开祖国怀抱,“从此路迷渔父棹”。诗末发出 泣血呼声:要珍惜祖国每一寸土地,绝不能再把它断 送了,“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全诗 多用比兴,结合典故,来写家国之痛,落花、时事、 史实、感慨融合一体,被称为《沧趣楼诗集》的压 卷之作。 陈衍《追悼寿伯福兄弟》写于1901年,是悼念 宝廷之子寿伯、寿福兄弟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 占北京前,寿伯、寿福二兄弟为免受其辱而自杀。陈 衍将他们比作屈原、叔夷和明朝的黄蕴生,“国破犹 能干净死,巢倾宁有顾瞻情。”赞颂他们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牺牲精神。“崤陵风雨三年阴,岂有神州 不陆沉。”崤陵风雨,神州陆沉,喻指国运颓败,中 国受外敌蹂躏。诗人对这两兄弟的死比自己丧子之痛 还要悲痛(1900年,陈衍之子为阻洋兵调戏同学之 妇而被洋兵枪杀),“寝门无泪为沾襟”。 沈瑜庆《哀余皇》是一曲中国海军的悲歌。余 皇,语出《左传》,本一舟名,诗人以此借指清朝海 军。诗由长序与3O句七言诗组成。“甲申一挫,甲午 再挫,统帅不能军,闽子弟从之死亡殆尽。无更番之 代、犄角之势、专一之权,以至于一蹶不可复振”, 累累国殇,犹有鬼神。指出“闽将不可用”乃诬蔑 之词,联系现实,“而今日之淮楚之陆军何如乎?是 可哀也。”长歌当哭也!诗人希望国人记取历史教 训,“后事之师犹可记”。牢记国耻,“铁船横海不敢 忘”,不敢忘却日舰侵台等事实,避免“子弟河山尽 国殇”的悲剧重演。“余皇未还晨不寐”,“寝苫勿忘 告军吏”,对于复兴海军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呼吁 军吏国人要发愤图强,励志报国。沈瑜庆《题崦楼 遗稿》云:“人之有诗,犹国之有史。国虽板荡,不 京畿为名,清兵专横扰民。(其三、其四)《叔峤、 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写于甲午战争中,诗人 数往访叔峤(杨锐)、顾印伯,见二人坐于窗下长太 息。他们官位卑下,徒有报国壮志,却只能忙于应付 例行公事。宗庙之上,“言战言和言迁都,三十六计 他则无”,空谈怪论充斥,却没有御敌救国之策。 “掷鼠忌器空持疑,喂虎割肉有尽时。”朝廷投鼠忌 器,迟疑不决,乃至割肉喂虎,江山不保。一旦开 战,那些高谈力排和议的翰林,携带全家,逃避不 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十分辛辣。“书生不再有科第, 能为国家作么计?”提出了书生该为国家做些什么的 问题,尖锐地摆在大家的面前,让人思考,让人抉 择,让人发奋,让人作为! 《约游西山,会文学士 宅,闻和议成,学士愤甚,余辈亦罢去》写于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时,文学士指文廷式,他是维 新变法的支持者。他与“吾辈”约会于其宅,忽闻 卖国条约签订,遂皆散去,他们都是“忧时”之士, 都有忧愤国事之情。《虎丘道上》(其--):“愿使江 涛荡寇雠,啾啾故鬼哭荒邱。新仇旧恨相随续,举目 真看麇鹿游。”1896年,林旭与友人同游苏州,目睹 日本强盗在苏州开辟租界,挖人祖坟,繁华之地变为 荒凉之所,新仇旧恨涌心头,遂写此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耻、国难、国仇,使同 光体闽派不少诗人深感社会需要重大变革,才能四宇 澄清,救国救民于水火危难之中,他们选择了一条变 法维新的道路,改良主义的道路。严复、陈衍、林旭 等人都积极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 书”,林旭还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被光绪帝授予 四品卿衔充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时称“军机四 卿”。变法失败,林旭就义,同光体闽派诗人失望、 失落、忧愤。《直夜》、《呈太夷丈》、《颐和园葵花》 是林旭就缚前十日即维新变法高潮时的作品。《呈太 夷丈》是林旭向平日师事的郑孝胥请教安邦之策而 写的。他看到维新变法给社会带来变革和希望,感受 到身负重责的欣喜,“寒生晓梦方知雨,雷转秋阴喜 30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月第3期 渐开。救伪未妨行督责,乘时自合仗雄才。”《直夜》 写在军机处夜间当值的情景与感受。值夜班无眠,他 南海元日与门生谈国事》表达了自己对戊戌政变的 看法,认为它合乎天意。“小楼听雨波添绿,广坐吟 梅酒半醺。”在淡定中对未来并不绝望。李宣龚写有 5O句长诗《哀暾谷》 】,指出变革社会,并非林旭力 所能及,“改弦非尔力”,百日维新,触痛了国人但 思虑欲殚,考虑着军国大事,既自责,又豁达,“身 锁千门心万里,清辉为照倚阑干。”虽身居宫中却心 驰万里,表现出博大的胸怀。《颐和园葵花》以葵花 自喻,葵花沐浴着秋晖,那也是光绪的“圣恩”所 及,即使“飘落”,也无愧无怨,表达了诗人对光绪 帝,对维新变法事业的忠贞不二。《狱中示复生》可 视为林旭的绝命诗。林旭9月24日被捕,9月28日 被杀害。“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愿为 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国士”指光绪帝, “千里草”是“董”字的拆字,暗指董福祥,“本初” 是袁绍的字,这里指袁世凯。在变法的关键时刻,林 旭与谭嗣同产生分歧,林旭主张动用董福祥的部队, “愿为君歌千里草”,康有为、谭嗣同主张求助于袁 世凯,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所以诗人说:“本初健者 莫轻言。”此诗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直接探讨。 “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则写出如今 于事无补的遗憾和壮志难酬的哀痛。林旭在福州曾有 《福州寄内》诗,忆念与妻沈鹊应的分别情景与缱绻 难舍之情,诗末表示自己革故鼎新,义无反顾,劝慰 妻子“望远登高莫自愁”。沈鹊应(1817—1900), 字孟雅,侯官人,沈葆桢孙女,沈瑜庆之女,陈衍、 陈书学生,现存《崦楼遗稿》 (附《晚翠轩诗集》 后),有诗29首,词35首。沈鹊应惊悉丈夫就义的 消息后,悲恸欲绝,强忍悲苦整理亡夫遗稿,作 《除夕影前设奠》:“空房奠初夕,对影倍凄然。守岁 犹今夜,浮生非去年。心随爆竹裂,眼厌灯花妍。况 是无家客,银筝悲断弦。”终因哀伤过度,于1900年 4月辞世,年仅23岁。 林旭的死,激起了同光体闽派诗人的哀悼与愤 懑。严复《哭林晚翠》说:“余以戊戌六月晤晚翠而 晚翠以八月遇难。”赞颂光绪帝“侧身求辅弼,痛哭 为黎元”,实行维新变法,甫形成“大业方鸿造,奇 才各骏奔”的局面,却遭镇压,“岂谓资群策,翻成 罪莠言。”为林旭的冤死大鸣不平,哀恸林旭之遇难: “血流漂地轴”, “忧患塞乾坤”。l3 《戊戌八月感 事》:“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贱,称 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临河鸣犊叹, 莫遣寸心灰。”【4 表示自己和大家都不会灰心,暗寓 志士之血不会自流。陈衍撰《林旭传》、《重刻晚翠 轩诗集叙》高度评价林旭其人其诗。沈瑜庆《和康 国人又醉睡过去了,并未觉醒,“狂药眩举国,觉痛 旋复醉”。但林旭“肝脑所不吝,天日有无二”,“吾 子有今日,夙愿百已遂。”他死得其所,死得有价 值。郑孝胥早也有《题<晚翠轩诗>》,肯定林旭的 诗歌成就,“子诗实早就,流宕可毋畏。”推许林旭 诗的风格: “初如咀橄榄,枯中说滋味。终乃啖枇 杷,甘平宜渴肺”o1.e] 对于辛亥革命,同光体闽派诗人的态度基本上是 怀疑、逃避与反对。严复《民国初建,政府未立, 严子乃为此诗》:“灯影回疏棂,风声过檐隙。美人 期不来,鸟啼蜃窗白。” ¨表现了他们共同的焦急、 期待、不安与茫然。严复原本寄希望于君主立宪,但 政变失败,希望落空,他不能不关心时局的变化,据 其《辛亥日ie),他对前线的成败及后方的情况一直 比较关注。他短暂避难于天津后回北京,被内阁总理 袁世凯任命为北方和谈代表团代表,参与南北议和。 他不赞同共和,也不相信南方革命党人,1912年2 月,他便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离开了政治漩 涡。但在袁世凯称帝的闹剧中,这位企图逃避的思想 家却又被卷进了泥潭,经多方挣扎,尽管未深陷其 中,却也弄脏了手脚。1915年,严复63岁。8月l2 日,教育总长杨度来拜访他,要他参与发起成立筹安 会。严复初意“颇不欲列名”,但杨度“乃以大义相 难”,且说:“此会宗旨,止于讨论国体宜否,不及 其余。”严复“乃遂听之”。次日,杨度致书严复, 说此举乃“极峰”(指袁世凯)的意思,“已代公署 名送报馆”,果然,报纸公布了发起人名单。8月14 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联 名发表组织筹安会宣言。宣言出白杨度之手。此六人 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严复只是挂名,他说: “筹安会开会,以至请愿,继续劝进,庆贺,仆身未 尝一与其中”。自叹:“当机不决,虚与委蛇”,“竟 至名列第三。” 虽“私衷反对”,却“不能当机决 绝,登报自明,则今日受责,即亦无以自解。”l9 筹 安会是袁世凯操纵的、为他称帝服务的机构。严复陷 入了空前难堪尴尬的境地。8月20日,梁启超发表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变更国体,此文风行 2011年6月第3期 同光体闽派诗人辛亥前后诗作述略 31 全国。袁世凯派人请严复著文反驳,并取出一张4万 元支票作为酬劳,被严复拒绝。不久,严复收到2O 余封恐吓信,要他撰文斥责梁启超。l0月15日,杨 度改筹安会为“宪政协进会”,袁世凯派人请严复为 文劝进,严复坚决拒绝,谓:“不能作违心之言,吾 欲为文,吾无从著笔也。”宣布:“自是之后,闭门 谢客,不愿与闻外事。”Elo]1916年1月1日,袁世凯 “登基”,在“新华宫”接受百官朝贺,严复“未人 行,与郑孝胥发生激烈争辩,郑孝胥随同前往,后当 了汉奸,而陈宝琛却晚节不忝。也有人在为保卫革命 的成果而奋战。刘敬的《留别左绵》[】 写于1916年, 时任绵阳县知县,正值民国军与北洋军在川南激战之 时,土匪乘机打“护国军”旗号入城,劫掠而走, 为保城卫民,刘敬风餐露宿,竭力尽心,难能可贵。 兹录该诗于下: “苍黄星夜报军书,杀贼雄心老未 除。守有何难心贵一,名虽可假胆终虚。偶闻落叶惊 场”。此后内廷召宴、召见,严复多不赴。3月22 日,袁世凯追于压力,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6月6 日,袁世凯毙命。6月28日,袁世凯归葬彰德,严 复作五律《哭项城旧榇》三首悼之。袁世凯称帝失 败,黎元洪当总统,段祺瑞为总理,传言已发出通缉 令,要缉捕“筹安会六君子”及“洪宪七凶”(朱启 钤、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雷震春、袁 乃宽)。情势十分紧迫。严复暂避天津。7月14日, 黎元洪发布惩办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 田、朱启钤、周自齐、薛大可帝制祸首令。严复不在 其中。8月24日,严复由津回京闲居。闽籍友人为 他置酒洗尘,陈宝琛、林纾、萨镇冰、刘冠雄、罗稷 才等人参加。 何振岱对辛亥革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辛亥革命 后,他回到福州里居,我们翻检其诗集,未发现此时 期有语涉这场革命的诗句。陈衍对辛亥革命持支持态 度,据其年谱记载,当他获悉“武昌革命军起”,他 即表示:“惟有请今上逊位”。但无人敢上奏。他回 到福州,福州既革命,孙道仁为福建都督,彭寿松想 夺权,孙拟“让贤”,陈衍却说:时局未定,孙不宜 遽退。彭寿松制造“蒋黄惨案”,当孙中山来福州 时,陈衍参加开会欢迎,众人以此事告发彭,称彭为 彭贼,请陈衍代呈揭发信,陈衍将之交孙中山,孙中 山阅之即交彭。彭因此派人监视陈衍。1912年,作 为诗论家的陈衍替陈宝琛删定诗集时,将其《感春》 四首保留并给予诠释,揭示其批判清廷的政治含义。 1915年,当陈衍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列人筹安会 名单,以上表劝进袁世凯实行帝制时,立即责问施愚 等人,坚决要求将名字撤下,说:“吾自人民国,既 不做官,绝口不谈政治。”终于保存了名节。¨ 他在 《连日读杜诗有题》三首-】 中说自己的经历与杜甫在 安史之乱中的遭遇相似,庆幸自己逃过了一劫。陈宝 琛却应召人宣统小朝廷,充当末代帝师,当起遗老, 所幸当宣统要到东北当日寇的儿皇帝时,他力主不可 秋暮,惯听悲笳咽晓初。苦我登陴三百士,风餐露宿 半年余。” 对于这场不彻底革命之后的社会黑暗,同光体闽 派诗人是有所批判的。何振岱《春感》四首¨ 】写于 1916年前后,借落花,写时事。花落满地,“千里魂 消”,“飞茵坠溷”,“浪蝶狂蜂”,国土破碎,列强欺 凌,国事El非,而“彩树张花仍锦宴,华林奏乐漫 移舟”。讽新老权贵依然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酸 面从来非悦怿,齐心还许有针砭。禽言格桀难舒郁, 愿奋雷霆启户潜”。仅靠洗脸无法使面容光润悦目, 须用针灸才能收到切实疗效,禽鸟叫声难以排遣内心 忧愤,希望雷霆来打开隐藏的心扉,倾诉内心的隐 痛。这个平日沉醉于诗与梅的诗人,露出了他那 “峥嵘”的一面。对现实的针砭与对改变现状的呼 唤,让人听到他那潜藏的心声。王允皙《战作誉蚊 诗》是篇奇特的吟物诗。蚊虫吮人血,是可厌之物, 诗人以调侃的语气说:“此物甚可喜”,这是与朱门 之内的权贵相比而言。蚊虫还具有权贵所没有的优 点;儒生读书时睡着了,荒坠志业,它“嗡然下嘬 之”,能对儒生起监督作用。白天不出动,“黄昏独 无畏,结陈压重垒。金鼓以作气,暗袭勇夫耻”,公 然进攻,不虚伪,不要阴谋,“君看夸夺徒,仁义日 挂齿”,不像权贵大肆抢掠,却满口仁义道德。朱门 权贵,为避蚊子,又是用扇拂,又是用艾蒿薰,这些 人吝惜身上的血,舍不得死,“贪财复惜命,今古情 尽尔。”而蚊虫却舍得拿身体作赌注,为了吮到人 血,甘愿丧命。总之,人不如蚊,人更卑劣。可谓讽 刺人骨。 身居异地,怀念故乡,关切故乡的天灾人祸,同 情故乡人民的悲惨境遇,在同光体闽派诗人的创作中 相当突出。沈瑜庆《闽沪报知闽中大水,淮河亦正 苦胀,有作》写得知福州发大水,家书久滞未至, 收到后读其牛毛细字,字字难从心头删去,自己的舅 家在沿河边结屋,客里作梦,总想着那地方。“支枕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从知同浩浩”,闽江同此地的淮河一样水势浩荡, “倚栏更兴听潺潺”,耳朵听到的是一片涨水声。记 得1877年,洪水淹没台阶,自己往下走的日子,亦 是自己离开故乡前往南京之时。通过动作与内心活动 的刻画,把诗人的焦急、忧虑、思念之情,十分细腻 天公不仁、天地无情吗? 201 1年6月第3期 同光体闽派诗人在辛亥革命期间的表现,让我们 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前进与落伍,追求与幻 灭,探求与傍徨,辉煌与暗淡…… 参考文献: 地描摹出来。林寿图长诗《大水纪事》H纠描写洪水之 大,来势之猛,破坏力之强,表现洪水中百姓生活的 艰难和官府的无能,而自己无力帮助解除人民与亲人 [1][16]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上)[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6:29,49. 的痛苦,深感负疚与无奈。由于诗并非具体写某一次 洪灾,而是着眼于洪水的整体来写,故具有普遍的概 括的意义。陈宝琛《苦旱吟》 16]写闽中大旱。“天公 不谅耕者苦,当晴不晴雨不雨”。农民拼命车水,旱 田依旧龟裂,“去年苦水今苦旱,剜肉可怜疮不补。” 天灾因人祸而加剧,胥吏“大迫”、“追征”,总督巡 抚装聋作哑,即使侥幸祈来秋雨,但“过时虽雨亦 何用”,农民只好向苍天、农神祈祷乞求。此诗揭露 批判,鞭辟入里。王允皙《辛丑五月,闽中疫作, 死者数万。村居假息,风雨中溪水暴涨,适听水老人 [2]陈衍.陈石遗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115 [3][4][7]周振甫选注.严复诗文选[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59:186,184,229. [5]李宣龚.李宣龚诗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o9:7. [6][13][14][15]张帆,刘建萍主编.“同光体”闽派诗 歌评析[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163, 6—7,166—167,1-2. [8][9][10]孙应祥.严复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 版社,2003:451,452,453. 寄示:报君常招看鉴亭荷花,诗末有见及之语,并痛 刘李二生之亡,依韵奉和》反映1901年前后闽中瘟 疫发作,“道旁疫死尸纵横”,“复闻城中水大至,平 [11]陈声暨,王真,叶长青.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A]. 陈步,编.陈石遗集(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2001:2oo7. 地顷刻成重瀛。”百姓苦不堪言,诗人说:“天公不 仁不敢怨”,“岂谓天地终无情”,让人思索:真只是 [12]陈步编.陈石遗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20o1:235. Survey of Min School Poetry of Tong——Guang Style before and after the 191 1 Revolution YOU You-ji (College of Literature,Faith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 Abstract:Min school poetry of Tong・-Guang style has awareness on the darkn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risis of he tna・・ tion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Min school poets ofTong—Guang style call for change and Wu—Xu Reform Movement, shows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he 191 t1 Revolution and is critical on the society after the 191 1 Revolution. Key words:Min School of Tong—Guang Style,the 191 1 Revolution,awareness,doubt,criitcism (责任编辑:练秀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