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泼水节的热闹场面。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走近周,走进傣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受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喜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走进泼水节。 1.出示课文插图。
我们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你能看着这幅图猜出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并说说理由。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傣族的知识,并从中引出“泼水节”“凤凰花”等生字。)
2.朗读感悟第一段。
(1)出示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指名读。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火红火红:花的颜色非常鲜艳。练习:火红火红的() 一年一度:每年只有一次,泼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3)指导朗读把傣族人民的高兴、兴奋放进去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3.出示傣族泼水节的图片,师简介。
4.泼水节年年过,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 (板书:难忘的)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读课题) (1)研究“襟”“褂”你发现这两个生字有什么特点?(衣字旁)看图了解“对襟白褂”。(拓展:了解“大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划出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教学生字。 第二段:周恩来,读准“恩”。 简介。 第四段:
(2)咖啡色长裤,看图理解。(渗透学法:课文中的插图能帮我们更好的读懂词语,读懂句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要好好用用这些插图。)
(3)齐读第四段。
第五段:盛满,多音字:盛。端、蘸,做举措相识词义。 齐读第五段。
3.同桌对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匡助同桌及时改正读错的字音。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师:刚才,我们大声地读着课文,读得有滋有味,现在,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用上“1961年,()和傣族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的泼水节。”这个句式来说说课文内容。三、品读第三段,感受人们欢迎的热闹场面。
1.我们知道平时工作很忙很忙,但他还来到傣族参加泼水节,人民多高兴呀,让我们也来加入他们的队伍,自由朗读第三段,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第一次读)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关词语。 3.创设情境。
师:看着,看着,听着,听着,我们仿佛也变成了傣族人,也许你就是那个撒花瓣的人,你就是那个放花炮的人,你们就是那些开船的人,为了欢迎,你做了些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做动作。(生第二次读)
4.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师:我从东村来,为了见,早上天不亮我就起床了,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才到这里,你呢?你从哪儿来?
生:西村……
师:我从东,你从西,他从北,从分歧的赶来,就叫做从——四周八方赶来。
生读第一句。
把“赶”字读成“走”字?为什么不可以?
师小结:你们真会读书,从一个“赶”字中就能体会人们着急的心情,把这个字圈一圈,读懂了这个词,读好句子就更容易了。(齐读)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师采访撒花的人:你为什么撒花?撒了不少了。相识“撒满”。
看图:引读:一条条、一串串。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会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来了!” 师:看,来了,你会怎么说?一起来欢呼。 5.小结: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喜庆,多么热闹,多么高兴,让我们连起来读读第三段。
6.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泼水节那欢快的场面。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去感受泼水节带来的热闹和欢乐吧,齐读课文1—3段。
7.评议,渗透学法。
读得那末投入,你一边读一边在想什么呢?(一边读课文一边设想画面,能匡助我们更好的读好课文,真是个好方法!)
四、创设情境,巩固生字新词。
1.简笔画:一条小路。把带有词语的凤凰花花瓣轻轻“撒”在小路上,让学生轻轻地读一读。
2.依次出示“周恩来”“泼水节”“健康长寿”,请学生“采花瓣”,并带着大家读一读。
3.找出同偏旁的字构成的词语“对襟白褂”“凤凰”“咖啡”。 4.读读剩下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师“采花瓣生”,读词语。
5.把词语分成三排贴在黑板上,齐读词语。 6.选择几个词语说说跟课文内容有关的句子。 五、书写指导。
1.师范写“忘、泼”两个字重点指导第一笔的位置、写法。 2.生练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3.指导写“泼”。学生说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写。 4.生练写。
5.自评:认为自己写得好的字,加个五角星。 6.展示,互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词语。
2.背诵课文一至三天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难忘”。 1.细看穿着,体会的入乡随俗。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周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谁来介绍介绍我们的?
(2)请生介绍周。出示词卡:对襟白褂、笑容满面。 (3)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4)提升:为什么要换上和傣族人民一样的衣服? 2.品味动作,体会的与民同庆。
(1)周笑脸满面的来到傣家后代的中间把自己当成通俗的傣家人,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4、5段,划出描述周举措的句子。
(2)学生交流,读句子。
特别注意描述举措的一些动词:接过、敲着、踩着、端着、拿着、泼洒等。
(3)指导朗读:体会当时的心情。 3.畅想语言,体会的真诚祝福。
(1)师:谁来说说傣族人民的表现?
出示句子:傣族群众一边喝彩,一边向周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指导读好句子 (2)语言训练:
出示:周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 (3)周一边向人们泼洒,一边为人们祝福,他有许多祝福的话儿想要告诉大家呢!的满腹话语谁能来倾诉?”
会对姑娘说…… 会对小伙子说……
会对老爷爷、老奶奶说…… 会对叔叔阿姨说…… 会对我们说…… 4.再现画面,指导朗读。
寓目记实片中截取的加入泼水节的录像片段,感受其时热闹排场。
齐读4—5自然段。 5.朗读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排场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小结:景难忘,人难忘,情更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穿、向、令。 五、拓展延伸。
1.找找周的图片和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