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并会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导入语: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我们要达到哪些学习目标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能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3.并会背诵、默写古诗。

过渡语: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达到目标,我们将进行几场比赛,首先进行第一场比赛,比正确朗读古诗。

二、第一场比赛: 比正确朗读古诗 1:译讲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指名学生译讲。如有错误,引导学生更正。 闻 :听说。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

意思: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知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学生交流查阅的背景资料:“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4.屏幕出示:

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交流易读错的生字、多音字。 指名读。 齐读。

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古诗了,接着,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第二场比赛:晓诗意,比正确译讲古诗 (一)先学

第二场比赛:晓诗意,比正确译讲古诗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练习译讲。

要求:先译讲重点字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后教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愿意参赛的举手。 1.译讲第一、二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指名学生译讲。有错,则其他同学更正,老师补充。 初闻:刚刚听说。 涕泪:指因欢喜而落泪。

意思: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初闻此讯,止不住的眼泪洒满了衣裳。

反复诵读,感悟诗情:感悟“悲喜交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3.译讲第三、四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指名学生译讲。有错,则其他同学更正,老师补充。

却看:再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漫卷:随意把书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意思: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都消失了,我胡乱地收着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激动的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诗人多么激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4.译讲第五、六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名学生译讲。有错,则其他同学更正,老师补充。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意思: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乡。 是谁和谁作伴?

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此时还没有启程返乡 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5.译讲第七、八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指名学生译讲。有错,则其他同学更正,老师补充。 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穿:穿越。

意思:我想象着立刻出发,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前往洛阳,回到自己的故乡。

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景。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四个地点之间都有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杜甫无比喜悦的心情。 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过渡语:每句诗会译讲了,全诗你敢译讲吗?请同学们看着古诗快速地讲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6.学生练习讲,质疑问难。 7.指名后进生讲整首诗。 8.有感情地再读古诗。

四、第三场比赛:比正确背诵古诗 屏幕出示: 自学指导(三) 反复背,反复读。

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古诗。

学生看插图自背:古诗可以分几个画面:可以用原句也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 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高兴返乡。 (二)同桌互背。 (三)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默写古诗。要求:

1.字体端正,姿势正确,书面整洁。 2.完成后师出示答案同桌对改。 3.批改后进行纠错。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喜极而泣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本节课结束后,根据大数据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发现学生那部分知识没有掌握,下节课改变教学策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