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开发提供基础。参考文献[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细列出具体用方:“戴人女僮,足有冻疮。戴人令服舟
车丸、浚川散大下之。”⑴〕寒邪凝滞,阳气内郁化热,张 子和以舟车丸、浚川散大下通郁,使阳气外达,气血通
1982:988.[2 ]明•申斗垣.外科启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71.[3 ]明•朱權•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04.[4 ]宋•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964.畅,则手足复温,冻疮愈。5.3其他特殊治法 历代医家亦配合许多特殊治法,
如灸法、洗浴法、手术等。如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
[5 ]明•薛铠•薛氏案选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87.[6 ]清•陈士铎,王树芬.石室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82.绳•疡医》中记载:“足跟冻疮溃破,用葱椒汤洗,刮去
[7 ]清•吴谦.外科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401.腐肉,用三棱针出血,将马屁勃入生牛骨髓,调和敷之 效,,〔⑷,在当时已有类似手术清创方法处理冻疮伤口 以便用药,充分体现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先进性。[8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M].±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5.[9 ]清•祁坤•外科大成[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101.[10]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52.清•顾世澄•疡医大全精要[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
5.4重视预防冻疮发生于冬日,虽基本局限于体表
症状,病情较轻,但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载:“至
[11] [12] [13]
2007:294.佚名.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5.北周•姚僧垣.集验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春暖时自可。到冬月冷时复发”⑻,冻疮易反复,故除
去病发时对症治疗,历代医家亦强调预防,如在《文堂 集验方》中提到:端午日用姜葱汁于冻处揉散血结,冬 不再发。〔切《验方新编》中说到:“暑伏时,捣大蒜为
1986:173.[14] [15]
清•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1:123.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180.泥,敷在上年生过冻疮之处……本年冬,虽极寒亦不生
冻疮。”网观其预防,强调“冬病夏治”。[16] [17]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四•疡医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14:1541.6总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冻疮观察十分细 致,且已经认识到处理不当对病情的影响。因冻疮以
清•卢荫长,何惠川.文堂集验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6:146.[18] [19]
清•鲍相珈•验方新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局部症状为主,故治疗以外治为主,且剂型多样,可供 现代临床冻疮外用药研发提供参考。另外,针对冻疮
2007:19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鲁兆麟,整理.沈阳:辽宁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7:168(本文校对:杨宗保 收稿日期:2019 -08 -13)反复发作的特点,许多医家均提倡冬病夏治。本研究 结果不仅可供临床参考,且可继续凝练,为进一步相关
李东垣“风药健脾”治法探析祁勇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倡导“独重脾胃”的辨证体系,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李 东垣在临证组方中尤重视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文章旨在探析“脾胃”之特性与风药的功效特点,对李东垣的“风药健脾”之理论
机理及其临证运用经验予以分析、总结,体悟其中方药运用之理,以期为后世临床运用“风药健脾”提供新思路。关键词:李东垣;脾胃;风药健脾doi:10.3969/j. issn. 1003-8914.2019. 19.01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9)-19-2931-03李东垣著述中,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 著名理论,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燮理脾胃诸法,尤擅长运用辛散升阳之“风药”以健脾。
“风药”之称,最早由“易水学派”张元素提出,张元素
将常用药物分为5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
作者单位:泰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山东泰安271000)
降收,寒沉藏”。李东垣根据“风升生”之药物特性(意
• 2932 •光明中医 2019 年 10 月第 34 卷第 19 期 CJGMCM October 2019. Vol 34. 19谓风药气温,其性上行,犹如春气之上升,如防风、升 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 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 大以涩,故曰寒中”,即是脾阳不升所致病者也,脾胃
麻、羌活、柴胡、荆芥、麻黄、薄荷等药,皆属此类),将 “风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对 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⑴。不升则营卫不充,元气受损,故治当升阳益胃,创立补
1脾胃学说中“脾胃”特性探析脾胃为后天之本,同居中焦,纳运相得,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为人 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正如《脾 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所言,“真气又名元气,
中益气汤升阳提陷。《脾胃论》中称补中益气汤方中 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 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内外伤辨惑论•饮食 劳倦论》亦评论升麻柴胡两药为味之薄者,作引清气
上升之用:“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引黄英、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二味苦平,味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⑵。四时之气之升降,唯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之枢 纽;人体气机之升降,亦以中央脾土为主宰,行枢纽之
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黄英、人参、甘草, 以甘温之性补脾阳,借助升麻、柴胡清轻之性,以升脾
令。如《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 论》中言“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
阳。配白术“降胃中热”,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
胃。此即李东垣之谓“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 生长之气旺”。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 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
2.2散湿邪而醒脾胃李东垣认为,倘湿浊内盛可留
而为患,有碍清气升发,多生殖泄。提出“必用升阳风
浊阴为地者也”,又“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
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可知,脾胃健运,升降 得宜,才可维持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 发腸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之正
药即差”,即所谓“升阳除湿法”。纵观历代医家治湿
之法,“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功效不容置 疑;治泄之法,“淡渗、升提、燥脾、温肾、固涩”等,亦多
常升降运动。在此过程中,气机生长、升发又尤为重 要,李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水谷精微)上升,
效于临证。然李东垣未囿于利湿、止泄之一端,擅长以
“风药”胜湿,认为“湿乃土之气,风乃木之气,木能胜 土,风能胜湿,乃五行相胜之理;湿盛于地,唯风能干
元气才得以充沛,阴火潜藏;并以荷叶用药之理,类比 胃气升发之机:“荷叶之体,生于水土之下,出于秽污
之,亦自然之理”。淡渗之法,难以速效,更有碍于气 机,唯降而不升,对于体弱者,久用有重遏阳气之嫌。
之中,而不为秽污所染,挺然独立。其色青,形乃空,
青而象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 乎? ”亦为此理。且其言以青象风木而得以升胃气,可见少阳春升
“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 其阴,而重竭阳气”。故李东垣主张在健益脾胃的基 础上运用风药,胜湿之外,更能升引下陷之清气,且疏 调气机,外通騰理,使湿邪外出有路,而如升阳除湿防 风汤中,“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如得通,复
之气与脾胃亦关系密切。少阳之气上升,则诸阳皆升,
胃气亦升;倘肝胆之气不升,阳气不升,则必致病及脾
胃,即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以升阳汤助其阳”⑶。2风药功效特点探析2.1扶脾阳而复气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阴
阳之升降变化以提挈人体机能变化之道,曰:“清阳为
2.3除郁火以平阴阳阴阳者,升降出入不已,如环
无端,互根互用,阴阳相辅,化生万物。李东垣提出阴 火之理论,《脾胃论》云:“若脾之清气不升,则阳气郁
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遏日久化热生火;若胃之浊阴不降,则湿浊流注于中 焦;清浊相干、湿热蕴结而致阴火上冲。”阴火的根本
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脸理,
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基于此,李东 垣推演脾胃升降之道理,提出脾胃以行清阳而上,升发
病机是脾胃气虚,阳郁生火,浊阴不降,清浊相干,故而 火浮,而非阴虚火旺之故。脾胃论中言“脾为劳倦所 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
运化而为用,脾胃气虚或气陷下不升皆为病矣。正如 《脾胃论》中言:“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 不行,下胶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阴盛
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指 岀,若脾胃气陷,清阳不升,水湿内停于中下焦,阴火内光明中医 2019 年 10 月第 34 卷第 19 期 CJGMCM October 2019. Vol 34. 19• 2933 •郁,而见发热;阴火炽盛,又可内灼耗伤津血。更有甚 疗效。通过使用风药的药物(如苍术、防风)以达到祛 除湿邪、恢复正气的目的,溃疡性结肠炎基本病机为脾
者,阴火升腾炎上,以至“燎于周身”。李东垣遵《黄帝
内经》“火郁发之”之训,立升阳散火法,创制升阳散火 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方剂,以升麻、柴胡、葛根、
不升清,湿邪为患,处方重视以升麻、防风等风药佐以
健脾除湿药物,认为溃疡性结肠炎部分可见脾湿之象, 以升阳除湿为正治之法,尤以风药治疗脾虚湿盛、气郁 血瘀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甚为满意。治疗中,
防风、羌活、等味薄气轻之风药,轻散中焦郁热,使阳气
伸展、清气上浮;配伍补脾益气,酸甘化阴或清热燥湿 药。诸药相合补益与升散并用,使脾阳得升而脾土自 醒,气机条畅而阴阳相济。正如《脾胃论》中阐述:“泻
重视苍术与防风配伍,“苍术开湿郁之力雄壮,以升清 阳;防风则为风中润剂,与苍术之辛燥相配,则制其燥
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 生……阳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
性而加强鼓舞中阳”。意在使得阳气升腾,脾气来复, 则湿邪可除。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3.3风药健脾以预防结肠癌前病变结肠癌前病变
以大肠主津功能失司而致津液重吸收障碍为特征,且
2.4疏少阳以和脾胃脾胃受纳水谷,为升清降浊之
枢;少阳胆者,为少阳春生之气,亦主升发,经云:“凡
进一步导致气血津液精神升降出入障碍等病变,付西 等研究证实,以具有辛散宣化、升发清阳、降泄浊气、起
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少阳之气与脾胃之气均有升发
之功,互相依存,一损俱损。胃气升发又赖于少阳胆气 疏泄,二者皆生于中焦,故李东垣称二者起源一也。李 东垣曰:“肝阳不足不舒,风药疏补之”,因风能泻木,
津润燥之风药,以达到升举清阳、宣通玄府以调畅气
机,托举邪气外解,升津润肠等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病 变细胞凋亡水平,促使病变细胞凋亡,从而阻断结肠炎
以疏泄肝胆之气,且风药升提疏散之性恰能遂胆之疏
与结肠癌前病变之间的发展通路,逆转结肠黏膜上皮
泄、肝之条达之性,疗效远较一般理气之品为佳。《脾
内瘤变⑴,从而达到预防结肠癌前病变的效果。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治疗肝木妄行之胸胁痛,腹中
4结语
-急痛,用柴胡为君,防风、甘草、肉桂为臣,羌活、独活及 健脾诸药为佐药,亦为佐证⑷。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
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 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⑷,临证中重视 调畅脾胃功能以治疗内伤诸证,善用风药升清阳助运
3风药健脾临床应用探讨3.1风药健脾以治疗克罗恩病凌发样等⑸总结李
飞教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认为炎性肠病患者病 机多以脾虚为主,脾虚不能输布水液,聚而生湿,且久 病入络,多发瘀血,出现黏液脓血便。在治疗中,治疗
化以健脾。通过对李东垣著述的研究,试对“风药健 脾”一说进行探析,以期对后世体悟其中方药运用之 理有所裨益。参考文献[1]
张元素.张元素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总以健脾为主,脾气健运则气机条畅、生化有源,“健 脾”在本病的治疗、转归与愈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健脾之法,又重视理气行滞,加陈皮、半夏、木 香、枳壳以行气健脾,亦为“风药健脾”的一种体现。 王洸等⑷认为,风药则可健脾以祛湿、行气以祛瘀,不
[2] [3]
2012:83.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林志宾,黄智斌,陈延.李东垣升阳除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 论与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 25 ( 12):
仅可以从整体上调节气机,有助于正气的恢复,达到扶
107-109.[4]
李永成.跟老中医学经典一脾胃论临床发挥[M].北京:人民军
正祛邪,且其可以直接作用于致病之邪痰湿瘀邪;风药
可激发阳气,又可以祛湿,在炎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发 挥调节气机、扶正气、祛实邪等作用。认为“考虑风药 的性质功能,无论是消有形之邪的堆积,还是调无形之
[5]
医出版社,2014:28,34.凌发样,杜雪萌,华浩明.李飞治疗克罗恩病经验[J].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9) :1266-1267.[6] 王洗,郑川,祝捷,等.风药论治炎性肠病[J].辽宁中医杂志,
气的升降,都可以尝试配伍”,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
2018,45(12) :2529-2531.[7]
付西,郑川,祝捷,等•逆流挽舟法以风药干预结肠癌前病变探
思路。3.2风药健脾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林志宾等⑶学
者应用升阳除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得较好
析[J].光明中医,2019,34(4):534・536.(本文校对:穆红 收稿日期:2019 -08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