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_论文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_论文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摘 要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数量之多列天然酚性化合物之首,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双子叶及裸子植物的叶、果、根、皮中;在植物中主要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黄酮、黄酮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10多个类别。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调解内分泌系统、调节心血管、抗炎、抗过敏、抑菌、抗病毒等多方面生物活性。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泛。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含量测定、生物活性以及在医药、食品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 纯化 含量测定 生物活性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绪论………………………………………………………………………………..….1 2.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分布………………………………………..….2 2.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2 2.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4 2.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5 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工艺…………………………………………………..….6 3.1热水提取法……………………………………………………….…….……..…..6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3.2有机溶剂提取法………………………………………..……………………..…..7 3.3碱性稀醇提取法…………………………………………………………………..7 3.4微波提取法………………………………………………………………………..7 3.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7 3.6超声波提取法……………………………………………………………..…..…..8 3.7酶解法……………………………………………………………………………..9 3.8半仿生提取技术……………………………………………………………....…..9 4.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10 4.1pH梯度萃取………………………………………………………………...……10 4.2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10 4.3柱色谱法…………………………………………………………………..…..…10 4.4大孔吸附树脂……………………………………………………………………11 4.5高效液相色谱法………………………………………………………………....12 5.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分析方法………………………………………………..…...13 5.1平面色谱法………………………………………………………………………13 5.2分光光度法…………………………………………………………………....…13 5.3 高效液相色谱法……………………………………………………….......…..14 5.4极谱…………………………………………………………………………....…14 5.5气相色谱法………………………………………………………………………14 5.6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15 5.7毛细管电泳法…………………………………………………………….…...…15 6.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16 6.1清除氧自由基、抗肿瘤作用……………………………………………...…….16 6.2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16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6.3抗氧化、抗衰老作用……………………………………………………………17 6.4抑菌、抗病毒作用……………………………………………………….………18 6.5免疫调节作用……………………………………………………………………18 6.6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18 6.7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18 7.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20 7.1在药学方面的应用………………………………………………………..…..…20 7.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21 8总结………………………………………….…………………………………..…..22 参考文献……………………………………………………………………………....23 致谢…………………………………………………………………………………....26 1 绪 论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三万余种高等植物,据普查其中已发现药用植物一万一千多种,这些药用植物资源是开发新药的不竭源泉。据专家统计,做过药理研究的只有一千余种,较为深入研究的不过二百种,可见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对植物药的研究与开发,我国主要是寻找单一活性化合物或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

当今世界植物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主要有药品、保健品、饮食补充剂和化妆品等形式,大体有植物药标准化提取物和单一成分及以其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半合成的衍生物。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一些大的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天然药物研究部门。认识到天然药物有着千变万化和包罗万象的新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是筛选活性化合物和寻找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源泉。利用现代的分离手段和结构测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定的先进技术以及现代活性筛选体系,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和先导化合物,是创制新药的重要途径。

据资料统计,目前已知生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5000多种,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提取和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食品工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当前植物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分布

2.1 结构

黄酮是一类植物化学物质的简称,全称为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物黄酮(Bioflavonoids)或植物黄酮。黄酮类化合物泛指拥有15个碳原子的多元酚化合物,其中两个芳环(A环、B环)之间以一个三碳链相连,其骨架可用C6-C3-C6表示

[1]

。基本结构如图2.1。

A B

图2.1黄酮(A)和异黄酮(B)的分子结构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的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2]。如图2.2。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图2.2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及结构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2.2.1外观

大多数为结晶状固体,具有一定的结晶形状,少数为非晶形粉末。大多呈黄色,所构成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扼体系及助色团的数目多少和取代的位置有关。 2.2.2溶解性

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脂、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中。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因它们的分子中存在交叉共扼体系,所以是一些平面型化合物,平面型分子堆砌得比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很难溶于水。在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引人的取代基的种类和数目不同,对溶解度影响也不同。例如,引人羟基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羟基引人越多,水溶性越增加。黄酮类化合物多是多羟基化合物,一般不溶于石油醚当中,故可与脂溶性杂质分开。引人甲氧基或异戊烯基后,脂溶性增加,水溶性降低,取代基位置不同,对溶解度亦有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被糖化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一般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乙酸乙脂及稀碱溶液中而难溶或不溶于苯、乙醇、氯仿、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3]。 2.2.3酸碱性 ①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多个酚羟基,显酸性,可溶于碱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以黄酮为例酸性由强到弱: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溶于:NaHCO3、Na2CO3、0.2%NaOH、4%NaOH。可利用此性质进行提取、分离工作[3]。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②碱性

黄酮类化合物1位氧原子,有未共用的电子对,表现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酸成盐,该盐不稳定,加水分解。

图2.3黄酮水解

2.3 分布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的天然植物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黄酮在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裸子植物中有分布,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和维管植物中,尤以芹菜素和木犀草素黄酮最常见;黄酮醇主要分布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木本草植物的花和叶中,常见的是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查耳酮分布广泛,在蕨科、苔藓和种子植物中发现,在菊科、豆科中分布较多;花色素在被子植物中分布较广,尤其以花青素最为常见;黄烷酮分布较广泛,在双子叶植物中特别是含大量蹂质的木本植物中较为常见,自然界尚未发现游离的存在;双氢黄酮,较普遍地分布,尤其在被子植物的蔷薇科,豆科、菊科、姜科中较多分布;双氢黄酮醇,普遍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特别是豆科植物相对较多,也存在于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姜科的少数植物中;双黄酮、二聚黄酮主要分布于裸子植物中,亦在苔藓植物及被子植物中不断发现;异黄酮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中,尤以豆科蝶形花、蔷藏科植物居多;新黄酮,主要分布在豆科蝶形花亚科[2]。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传统提取方法主要有热水提取法、醇提法、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和其他有机溶剂萃取法等。各种提取方法都各有利弊,并且在我国仍然广泛使用。在传统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有许多研究者也做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工艺研究,发现黄酮提取量与提取温度、时间、溶剂、物料比、材料颗粒度、溶剂扩散速度等有重大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仪器的发展,新型提取技术也应运而生,如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酶法提取和半仿生提取法等,并在研究与生产中广泛使用。

3.1 热水提取法

热水提取法仅能提取黄酮苷类,此法成本低、安全、适合于工业大生产。李冬菊[4]等从山桔叶中用热水提取了总黄酮,采用的是全物理过程,无任何化学变化及污染,是一条理想的提取山桔总黄酮的途径。在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先取晾干的银杏叶,加水浸泡24h、大火煮沸30min,文火焖蒸30min,待稍冷倾出上层黄绿液,蒸发、萃取、过滤即得[5]。但用水作溶剂浸提黄酮类化合物,在提取过程中主要考虑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因素,此工艺设备简单、安全,但有提取杂质多,收率较低,提取液过滤、浓缩等操作困难且又费时等缺点[6]。

3.2 有机溶剂提取法

这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很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常用的有机溶剂有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本法主要用于提取脂溶性基团占优势的黄酮类物质,对设备要求简单,产品得率高,但成本较高,杂质含量也高。常见的有冷浸法、渗滤法和回流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冷浸法虽不需加热,但提取时间长、效率低;渗滤法提取效率高、浸液杂质少,但费时长,溶剂用量大,操作麻烦;回流法效率最高;但受热易破坏成分的药材不宜用此法。葛根总黄酮的提取采用冷浸法[7],陈皮苷的提取用乙醇渗滤法[8],银杏叶总黄酮提取[9]为回流提取。常楚瑞[10]用乙酸乙酯回流提取了木瓜总黄酮。在提取过程中,乙醇的浓度对总黄酮的提取有较大影响,一般认为乙醇的浓度增高有利于总黄酮的提取,但并不绝对,还跟黄酮类物质的结构有关,高浓度乙醇适于提取黄酮甙元类,低浓度乙醇适于提取黄酮甙类。 3.3 碱性稀醇提取法

利用黄酮类多含酚羟基的性质,溶于碱性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或碱性稀醇而浸出,酸化后析出黄酮类化合物。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浸出能力高,但杂质较多不利于纯化;石灰水可以使一些鞣质或水溶性杂质沉淀生成钙盐,有利于纯化,但是浸出效果不如氢氧化钠好,同时有些黄酮类化合物能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物质,不被溶出,一般可根据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碱性溶液。丁利君从菊花中提取黄酮类物质时,用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出效果较好[11];曹永刚等而从槐米中提取芦丁,则应用碱性较强的饱和石灰水作溶剂,这样则有利于芦丁成盐溶解[12]。

3.4 微波提取法

目前,微波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微波提取法是一种外加物理场微波加热,透入内部的能量被物料吸收置换成热能对物料的加热,形成独特的物料受热方式的方法。此法在黄酮类物质的提取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它在提取过程中具有操作时间短、溶剂消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不产生噪音,适用于热不稳定物质、受热均匀、反应高效性和强选择性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副产物少,提取率高及产物纯度高等优点。本法多用在药材的浸出,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段蕊[13]等人对微波法提取银杏叶中黄酮类物质进行研究,用175W微波强度处理5min后,以体积分数80%的乙醇,在70℃提取1h得到提取物的黄酮类物质质量浓度比未经微波处理的高出18.8%。此外李嵘与金美芳[14]在以水为介质的条件下,对银杏叶进行微波处理,提取效果与传统方法对照,表明此方法提取率高,省溶剂,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实验方法是称取100g银杏叶丝,加160ml蒸馏水,微波解冻处理5min及15min,提取液以440mL60%乙醇,55℃回流提取。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进行乙醇水浸提比同样方法未用微波处理可以提高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达22.6%,而且大大缩短了提取所需时间。与传统水浴法的对比试验表明:微波法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提取效率高,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提取工艺。

3.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是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的物质状态,在其临界点附近的范围内,由于非常大的流体密度变化,流体兼有了气、液体双重特性,以临界流体状态形式存在,气体冷凝及液体蒸发在临界状态下不发生,流体的扩散系数与气体状态接近,具有较快的传质速率;流体的密度与液体状态接近,单位流体的溶解能力较大,超临界流体的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萃取溶剂。溶质在SCF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明显变化,最敏感区域为临界点附近区域,在此区域内,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导致流体密度极大的改变,溶质的溶解度也有较大的改变,由此可达到选择性分离的目的。选择超临界流体萃取剂,优先选择的是萃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取能力强、容易达到临界条件的SCF萃取剂,并应考虑其毒性、腐蚀性及是否易燃易爆物等因素,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为CO2。应用CO2-SPE,技术提取分离黄酮类物质,具有萃取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产品中没有残留有机溶剂,与传统的萃取分离工艺相比优势是明显的。孙婷[15]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确定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最佳条件:压力为20MPa,萃取罐的温度为40℃,流量为14mL/min,萃取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测得总黄酮的含量为29.1%,相对标准偏差为3.1%。游海等人[16]在提取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药用活性成分的实验中,确定了实验最佳条件:萃取压力12665.6k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30min-45min,分离压力为6586.1kPa,其中黄酮含量达28%以上。

3.6 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提取法是另一种外加物理场的方法,是指以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超声波具有特殊的生物效应,选择适当的超声参数可以使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间形成较多的小孔,从而可以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选择性,是近年来应用到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一种提取手段。该方法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它能大大缩短提取时间,一般不超过1h,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出率、原料的利用率。阳文斌等[17]用超声波法提取了花生壳总黄酮,测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C=0.5937mg/ml,回收率10.11%,其纯度和产率均较高。杨喜花[18]等还研究了超声循环方法提取沙棘叶的总黄酮,超声循环技术是在料液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施加超声波,这种改进方法的提取效果远高于普通超声法。潘慧娟等[19]用超声波法提取苦丁茶中总黄酮,考察了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认为此法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效果好。黄锁义[20]用超声波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法提取洋葱中总黄酮,认为超声波提取、纯化方法而得到的黄酮类物质其纯度较高。刘峥[21]等采用超声波法从银杏中提取总黄酮,用均匀设计法确定了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3.7 酶解法

最近几年,利用酶的特性发展了新的提取方法。酶解法利用酶反应的高度专一性,破坏细胞壁,使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释放出来,适用于被细胞壁包围的黄酮类物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恰当地利用纤维素酶处理,可使细胞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软化、膨胀和崩溃等,从而可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黄剑波等[22]采用甜茶作材料,采用纤维素酶辅助的方法,从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首先,确定纤维素酶的最佳作用效果,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酶法辅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水做溶剂,先用40℃下茶粉质量3%的纤维素酶作用15min,再在80℃下浸提1h,固液比为1:30,试验结果表明: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为91%,提取纯度为54%。

3.8 半仿生提取技术

半仿生提取法是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模拟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环境,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这种提取方法的特点是可以提取和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陈晓娟等[23]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半仿生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和黄酮的工艺条件为:杜仲叶为原料,以磷酸氢二钠一柠檬酸的缓冲溶液作为提取液,每次提取1h,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达0.44%。半仿生提取对于复方相对有效,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而且还有利于制剂和使用,但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单一组分不一定最佳。

总之,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应根据提取物的性质、提取成本、工艺设备等条件来选择最适合的提取工艺,提高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原料的利用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又发现了黄酮许多新的种类和生理作用,特别是抗自由基等方面的作用。可见,通过高新技术和生产工艺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并将其应用到医药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必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由于黄酮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其分离原理有:(1) 酸性强弱不同,利用pH梯度萃取进行分离;(2)极性大小不同,利用吸附能力或分配原理进行分离;(3)分子大小不同,利用葡聚糖凝胶分子筛进行分离等。 4.1 pH梯度萃取

pH梯度萃取适合分离酸性强弱不同的游离黄酮类化合物。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依次用5%碳酸氢钠(萃取7,4′-二羟基黄酮)、5%的碳酸钠(萃取7-羟基黄酮或4′-羟基黄酮)、0.2%氢氧化钠(萃取一般酚羟基黄酮)、4%氢氧化钠(萃取5-羟基黄酮)萃取而使其分离[24]。

4.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

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HSCCC的原理是利用两相溶剂体系在高速旋转的螺旋管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单向性流体动力学平衡,当其中一相作为固定相,另一相怍为流动相,在连续洗脱的过程中能保留大量的固定相,物质的分离依据其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实现。与其他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的根本差别在于,HSCCC不采用任何固态的支撑体(如柱填料、吸附剂、亲和剂、板床、筛膜等),因此完全排除了因不可逆吸附而引起的样品污染、变性、失活等,不仅使样品能够全部回收,回收的样品也能反映其本来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HSCCC)是一种新的分离技术。其具有两大突出特点:(1)线圈中固定相不需要载体,因而清除了气液色谱中由于使用载体而带来的吸附现象;(2)特别运用于制备性分离,每次进样体积较大,进样量也较多。Min Gao[25]等采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用2个溶剂体系:①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乙酸、水;②正己烷、正丁醇、乙腈、质量分数0.1%的HC1,从灯盏细辛中分离纯化得到了纯度为95.6%的黄芩素。

4.3 柱色谱法 4.3.1 硅胶柱色谱

硅胶柱层析主要用于分离极性较低的黄酮类化合物,如异黄酮、黄烷类、二氢黄酮(醇)和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和黄酮醇。如用乙醚-氯仿溶剂系统从野葛中分离异黄酮类。硅胶在降活后也可用于极性较大的黄酮类化合物如甙类、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如从穿心莲根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黄酮醇[26]。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与硅胶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且易与硅胶中很多金属离子络合而不能被洗脱。所以在应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时应预先用浓盐酸处理硅胶除去金属离子。 4.3.2 聚酰胺柱色谱

分离黄酮类化合物,聚酰胺是较为理想的吸附剂。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位置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由己内酰胺聚合而成的尼龙-66及由己二酸与己二胺聚合而成的尼龙-66,最早应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此法是目前最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27]

4.3.3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el)柱色谱

葡聚糖凝胶(主要有SephadexLH-20型和Sephadex-G型)是一种淋洗速度快、可以反复使用、没有损失的非常好的分离和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填充材料。其中Sephadex-LH20的洗出液中不含杂质,适用于从纸色谱分析、硅胶及聚酰胺柱色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谱中分离出来的黄酮类化合物糖甙配基及糖甙的最终纯化。葡聚糖凝胶在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吸附程度取决于游离酚羟基的数目,游离酚羟基的数目越多越难以洗脱;在分离黄酮甙时,则分子筛的属性起主导作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或含糖的多少决定化合物被洗脱的先后,分子量越大,连接的糖越多,越易洗脱。姚开[28]等比较了不同柱层析法对大豆异黄酮主要单体的分离效果:采用300-400目硅胶,用氯仿和甲醇以5:1混合溶液洗脱可使染料木苷、大豆苷、染料木素和大豆索4种单体组分分离;采用聚酰胺柱层析时。用不同浓度甲醇洗脱,可得到极性较大的结合型异黄酮,含量分别为85.3%的大豆苷和87.0%的染料木苷;采用LH-20葡聚糖凝胶柱,用90% 甲醇作洗脱剂,可得到含量高达95%以上的大豆苷和染料木甘。

4.4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法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法是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和分子筛的柱色谱分离形式。其原理是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吸附性主要来源于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分子筛性来源于大孔树脂的多孔性结构产生的渗透和过滤作用。被分离的成分根据其分子的大小不同和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分离。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成分(如黄酮、生物碱等)精制纯化等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陆英[29]等确定大孔树脂分离鼠曲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树脂对鼠曲草黄酮有良好的吸附分离性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ADS-21,质量浓度1.28-1.78 mg/mL;pH 3.0;鼠曲草原料液以4 BV/h的流速上柱吸附后,再用8倍树脂体积的30%乙醇以3 BV/h的流速解吸,解吸率为95.5%;湿树脂的饱和吸附量为49.57 rag/me;纯化产品中黄酮含量为82.23%。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5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HPLC技术已成功分离了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随着新技术不断使用、新的柱子与流动相的研究,加上计算机系统的辅助,该方法正在不断完善并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HPLC已经广泛用于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以及定量和定性分析上。正相固定相的HPLC主要用于分离无羟基、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反相固定相(C18)的应用最为普遍。采用甲醇-水-乙酸(或磷酸缓冲液)或乙腈-水作流动相,既可用于黄酮苷元的分离,又适应于黄酮苷的分离

[30]

。采用制备柱和半制备柱来分离纯化黄酮单体,是目前最先进和有效的方法。

如果分离条件选择的适当,可一次性分离多种单体物质。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5 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分析方法

5.1 平面色谱法 5.1.1 纸色谱法

纸色谱用于黄酮类分析选择性和重现性较差,一般作为定性检测。余戟[31]采用高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十二烷基硫酸(SDS),溴化十二烷基甲基卞胺水溶液作展开剂,通过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桑色素、杨梅黄素等8种黄酮苷和苷元,发现了适宜于分离其黄酮苷类的展开体系。 5.1.2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TLC)又叫薄板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1μg甚至0.01μg)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速度快等特点。但离线操作使分辩率和重现性等不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常被作为定性和半定量的手段。固定相一次性使用,样品无需复杂处理,分离物的性质不受限制,应用广泛;可同时平行分离多个样品,测试速度快,所需溶剂量少,选择范围宽,并有不同展开方式,有利于不同性质的物质分离;此方法可以在同一色谱板上可根据组分性质选择不同显色剂或检测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薄层色谱图像可提供原始彩色图像,不仅便于保存原始图像,而且可以提供较多信息,直观性、可比性均较好都是此法的独特之处[32]。王亚娟[33]等采用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法对蒲公英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水(8:1:1)为展开剂展开后,测定波长入s=278nm,参比波长入R=356nm,测得蒲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公英总黄酮含量为4.236%。

5.2 分光光度法

黄酮类化合物多采用硝酸铝比色法测定。其基本原理是以芦丁为标准品,Al(NO3)3络合体系显色,全波段扫描在510nm处有最大吸收峰,测定其吸光度,以此来计算含量。罗宪堂[34]等人利用该法测定了山香圆叶中的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但硝酸铝比色法专一性较差,测定受处理过程颜色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此法进行了多项改进以提高其准确度。尉芹[35]等人在测定杜仲总黄酮的实验中认为绿原酸是主要干扰因素,他们采用纸层析法将样品中的黄酮与绿原酸分离后,再进行测定,从而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刘佳佳[36]等用硼酸-柠檬酸比色法测定了银杏叶黄酮的含量。徐燕[37]以黄芩苷为对照品,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总黄酮含量。周荣琪[38]将过滤法应用于竹叶黄酮测定中,并对滤纸对于黄酮类物质的吸附进行了校对,发现滤纸对黄酮类物质吸附甚微,此方法应用于竹叶黄酮体系大大提高了测定稳定性,且准确度较高,重现性良好。利用黄酮分子结构中羟基和芳环形成较强的共轭体系对紫外光有较强的特征吸收的特点,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袁金斌[39]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提取物及保健食品中大豆总异黄酮,得出大豆提取物中大豆总异黄酮的含量为38.1%,某保健品中大豆中总异黄酮的含量为4.76%。

5.3 HPLC分析黄酮类化合物

正相系统一般采用乙烷或异辛烷等体系为流动相,以极性较大的乙醇、丙醇、乙腈等有机溶剂调节。反相体系则一般优先选择甲醇/水及乙腈/水体系为流动相,还需要加入酸调节pH,抑制解离,克服拖尾现象。为了提高分离度需要梯度洗脱,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多用C18柱分离。郑莹[40]等人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七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含量测定。其方法为:使用ZORBAX Extend C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及0.15 %乙酸水溶液(35:65),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268nm,柱温25℃。实验结果如下:山柰酚-3-O-BD-半乳糖葡萄糖苷与槲皮素-3-O-B-D-半乳糖葡萄糖苷在进样量0.5μg-20μg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皆为0.9999。

5.4 极谱法

极谱分析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电解分析,其特殊性在于采用了一个面积很大的参比电极和一个面积很小的滴汞电极进行电解。孙仕萍[41]等为了测定保健食品中的黄酮含量,探讨用单扫示波极谱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的快速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建立了良好的直线关系。

5.5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GC)具有进样量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特异性等优点;但需样品需要衍生,步骤较为复杂,耗时长,且仪器较为昂贵,从而限制该法推广应用。孙艳梅[42]选取SE-30毛细管柱,在柱温为恒温260℃时,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了大豆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研究,确定黄豆苷元含量工作曲线方程为Y=71519X-85913,X为黄豆苷元的含量(g/L)。

5.6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

液相色谱-质谱(LC-MS)成为现代实验室一种确定的分析工具,是由于它相对于通常的检测方式,能提供更优越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检测限,对混合物的分析有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以及广泛的适用性,可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减少原料的浪费。马强[43]等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红车轴草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实验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二元线性梯度洗脱,分离并检测了红车轴草中的14种异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与电喷雾质谱联用获得了相应化合物的分子量信息,并利用质谱的源内碰撞诱导解离技术鉴定这些化合物的可能结构。董淮海[44]等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直接对大豆胚芽的70%乙醇室温提取液进行检测。根据各色谱峰的质谱特征,在室温提取液中鉴定出9种异黄酮,7种A组皂苷,4种B组皂苷和2种E组皂苷。肖贻菘[45]等人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苦竹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对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联用分析法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

5.7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以高效、快速、进样量少、重现性好、不易污染等优点,近几年用于分析天然产物得到较大的发展。陈刚[46]等人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了葛根和葛藤中葛根素、大豆甙元和芦丁含量。以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电极电位为0.90V(VS.SCE),在50mmol/L硼酸盐缓冲液(pH=9.0)中,使用长40cm熔融石英毛细管。当分离电压为9kV,上述三组分在12min内完全分离。

目前在定性或定量研究黄酮类化合物中应用最广的分析测定方法是分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率高、分辨能力强、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出现更加方便快捷的分析黄酮化合物的新技术及新方法。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6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对分子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机制,为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

6.1 清除氧自由基、抗肿瘤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已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水飞蓟素、芦丁、柚皮甙等。黄酮类化合物抗癌、防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抗致癌因子、抑制血管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实现的。

黄酮类化合物是人体内自由基的猝灭剂和抗氧化剂,能有效地阻止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氧自由基在肿瘤发生的某一阶段也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应用抗氧化剂预防肿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线粒体琥珀酸氧化酶活性和磷脂酰肌醇激酶(卵巢癌细胞中)活性的功能,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尤其是槲皮素在低浓度下就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发育阶段所必需的酶系统-蛋白激酶7,从而有效地阻滞癌细胞增殖,也可以通过抑制钙调素(肿瘤细胞DNA合成的活化因子)而有效地抑制肿瘤。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致癌因子的损害,抑制致癌剂及抗氧化等多途径发挥疗效。实验证实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癌抗肿瘤作用,对巴豆油诱发的不同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且能有效抑制促癌剂诱发的磷脂合成增加,具抗突变作用[47]。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6.2 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近年来,国外学者大多着眼于通过对酶的作用来筛选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48]。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β受体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线粒体产生的影响,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的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平滑肌细胞膜外Ca2+内流和细胞内Ca2+释放有关;芦丁能协同增效维生素C一起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维持毛细血管稳定性。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作用,能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烷的释放;山楂黄酮、大豆异黄酮等能降低高脂血症人群中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黄酮类化合物降低血压主要表现在促进一氧化氮(NO)的生成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凋亡的双向调节作用上。腺苷脱氨酶位于毛细管及血管的内皮细胞上,对调节血压、血小板聚集及神经传递有重要作用,某些黄酮类化合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的作用,并对主动脉内皮细胞腺苷脱氨酶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用于防治心血管病、偏头痛、动脉粥样硬化等症在心脏功能调节方面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体现在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冠脉循环方面。

在抗血栓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以及对内皮细胞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葛根素能使内皮细胞羟脯氨酸代谢减慢,使血管内壁的胶原纤维含量相对减少,有利于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血栓形成。黄酮类化合物在调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节心血管作用方面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是分不开的。

6.3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功能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实了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很强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机体许多病理过程均有自由基参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较强的O2捕捉剂和O2淬灭剂,其抗氧化主要通过清除O2,而非黄酮类则主要涉及自由基链反应。国内报道甘草黄酮、沙棘总黄酮、芦丁、槲皮素、灯盏花素等有不同程度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衰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与抗氧化作用有关,机体内的自由基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也可由环境因素促成,随着年龄增长,体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强氧化剂作用而与机体内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相结合,转变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使之丧失活性或变性,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逐渐衰老或病变,而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来避免氧化损伤。叶怀义[49]等初步研究甘草总黄酮可以增强脾虚衰老小鼠的SOD活性,减少体内MDA含量,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命力及生存等能力。

6.4 抑菌、抗病毒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菌真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菌活性。自然界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具有广泛的抑制和杀灭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药界的肯定。如银杏叶黄酮、槲皮素、桑色素、山奈酚、木樨草素和杨梅黄酮等均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Kievitone(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在极低浓度时就对人体致病革兰氏阳性菌;白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其内在的细胞毒作用。白凤梅等[50]研究表明天然黄酮对小鼠急性肖溃疡有明显的消退作用,肯定了高剂量的黄酮提取物能使胃粘液增加并且减轻胃的损伤。此外研究表明芦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能力。

6.5 免疫调节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据研究,沙棘总黄酮能增加细胞分率、胸腺指数,脾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脾特异玫瑰花细胞的减少,并且在低浓度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淋转),高浓度时抑制淋转,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黄酮类化合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对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细胞因子来进行免疫调节作用。杨凤华[51]等观察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6.6 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在临床可用来治疗脓肿溃疡以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疾病等。目前我国开发的新药中已有此类产品。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分泌过程、有丝分裂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而起抗炎作用,这也是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共有的特性。抗炎机制可能在于其抑制了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脂氧化酶;抗过敏机制可能在于其抑制抗原的结合或在抑制介质释放等环节上产生效应,临床上常用黄酮类药物治疗脓肿、溃疡和过敏等症。三棱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小鼠因醋酸刺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明显提高小鼠因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的痛域值,说明三棱总黄酮具显著的镇痛作用[52]。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6.7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降血糖作用、激素样作用和对骨组织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胰岛B细胞的恢复,降低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改善糖耐量,调节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同时它还能够抑制醛糖还原酶(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作用,因此可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许多黄酮类物质因结构与己烯雌酚相似而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它与甾类激素一样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效应,能提高甲状腺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的作用加强。原爱红[53]等研究发现桑叶中提取的黄酮物质能抑制双糖酶活性,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目前桑叶已经用于治疗糖尿病且得到了满意的疗效。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7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分离提取技术的发展,发现了大量新黄酮类化合物,也掀起了对它们的研究热潮,开发了数种含有该物质成分的产品。

7.1 在药学方面的应用

在医药方面,根据其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抗肿瘤方面的药理作用,很多以黄酮类成分为主的制剂已经上市。

有不少中草药制剂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并起主要作用,如安宫宁胶囊、双黄连注射液等。新疆雪莲黄酮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因此雪莲药酒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很好的效果。银杏叶中含有2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双氢黄酮等,以口服液、糖衣片的形式出现,用作降压、降血脂的辅助治疗药物。生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提取新方法研究黄芩素的7位单糖苷,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等根部的清热解毒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消炎作用,是成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54]。

亦有黄酮类的提取物单独使用或添加到其他药物中发挥作用。大豆提取物染料木黄酮对前列腺癌的多个细胞系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前列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抑制机制可能是阻滞细胞周期G2-M期,亦可能是影响了雄激素作用。沙棘黄酮口服液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初步观察其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橙皮昔(二氢黄酮苷)具有和芦丁相同的用途,也有维生素P样功效,多作成甲基橙皮苷供药用,是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治疗冠心病药物“脉通”的重要原料之一。杜鹃素(二氢黄酮)是祛痰成分,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此外,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黄酮类化合物衍生物在临床中作为针对性治疗的药物,是合成药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黄酮金属络合物的研制是以开发潜在药物为出发点,非泼拉酮与黄酮联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依普黄酮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新药,能增强被泼尼松龙降低的胫骨骨密度,增强肌抗机械性损伤的能力,在乙烯雌酚存在下能升高血中的磷及降钙素水平,其不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生成水飞蓟素葡甲胺盐,既由水飞蓟素与葡甲胺(1-甲氨基-1-去氧山梨醇)结合而成,可作成剂片和针剂,具有改善肝功能、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适用于急慢性肝炎、初期肝硬化、肝中毒等症。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如此广泛,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醋柳黄酮片、灯盏花素片及注射液等已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7.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来自于天然植物,在食品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是应用于食品中增加其保健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优良的抗氧化剂资源,在食品中它们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天然甜味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等。如生物类黄酮口香糖、银杏叶袋泡茶等防衰、抗癌、提高免疫力食品。人类每天饮食的水果、蔬菜、茶和咖啡等无不含有黄酮类。黄酮类所具有的强抗氧化性即可起到最大保留维生素等活性的作用。

从产品形式看,种类不多,基本是液态饮品,果蔬汁饮料(单一或混合)、低度发酵酒、茶(固体或液体)占有很大比例,也有少量醋、糖果、白酒、冷饮类的黄酮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类产品[55]。一种是有富含黄酮类的原料直接加工成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银杏、沙棘、葛根等是经常使用的原料。固体茶是以富含黄酮类物质的植物叶部为原料,采用一般茶叶的炒制加工方法,制作出来的冲泡型叶茶。如南昌大学食品系开发的柿叶茶,常饮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核桃茶叶,富含维生素C和黄酮类物质,茶汤中维生素C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龙井茶3-4倍。液体饮料中,以黄酮化合物来源的植物为原料的,如葛干山植果茶、桑叶汁饮料;加入其他有药效植物制成的饮料,如利用沙棘嫩叶及其他辅料(蜂蜜、绿茶、枸杞、五味子、金银花)加工制成的复方沙棘茶,黑米、茶、蜂蜜制成的黑米饮料。发酵产品是保健食品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用沙棘果发酵制成沙棘果醋,实验表明,4%沙棘果醋的抑菌效果30ug/mL四环素效果相似。用德氏根霉、酿酒酵母、生香酵母的共固定化细胞混合发酵生产的葛根饮料酒,具有保健营养功能[56]。

综上所述,黄酮类化合物来源广泛,作用繁多,毒副反应少。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积极研究为其在医药、食品等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便生产出具有治疗特异性高、高效、低毒的药品和天然保健品。

8 总结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黄酮类化合物来源广泛,作用繁多,毒副反应少。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用途广泛和性能优良的极有发展前途的天然药物,黄酮类化合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学者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积极研究为其在医药、食品等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便生产出具有治疗特异性高、高效、低毒的药品和天然保健品,同时有利于探索发现研究先进的提取分离方法,加速植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近年来,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方面,有很多高新技术的应用:如热反应技术、生物技术、微胶囊包埋技术、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电磁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的组合,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等提供了更为快速准确的实验方法和新的手段思路。虽然从各种植物中分离、提取了大量的新黄酮类化合物,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热潮,但对其吸收、代谢机制、活性机理,具有生理功能的活性基团、稳定性等方面仍缺乏全面的认识。此外,对黄酮类化合物本身的抗氧化性和其还原产物的毒性,以及该类化合物与摄入量、金属离子催化之间的关系也处于激烈的讨论中。因此,应加强此方面的工作,弄清其生理功能从而以较先进的检测分析手段功能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确定这些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参考文献

[1]陈业高. 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安林.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及开发利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1 5(1):69-74. [3]吴立军. 天然药物化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9-170. [4]李冬菊,林阳. 山桔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定[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7):578-579. [5]金春雪,上官进,刘政,侯海山. 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初步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8(2):186-187.

[6]代容春,何文锦,刘萍等. 扁蓄总黄酮提取方法的比较[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3):53-54.

[7]郭建平,孙其荣,周全等. 葛根总黄酮不同提取工艺的探讨[J].中草药,2001,26(10):522-523.

[8]李行利,郭秋月. 陈皮提取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4,19(1):6-7.

[9]刘重芳,吴志荣,方青汉. 银杏叶总黄酮提取工艺探讨[J].中成药,2005,14(7):7-8. [10]常楚瑞. 乙酸乙酯回流法提取木瓜总黄酮及含量[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26(4):326-327.

[11]丁利君,吴振辉,蔡创海,黄晓珊. 菊花中黄酮类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20-22.

[12]曹永刚. 芦丁提取工艺的研究[J].医药工业杂志,2006(2):51-53.

[13]段蕊,王蓓,时海峡. 微波法提取银杏叶黄酮最佳工艺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1,10( 3) :46- 48

[14]李嵘,金美芳. 微波法提取银杏黄酮甙的新工艺[J].食品科学,2000,21(2):39- 41.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5]张玉祥,邱蔚芬. CO2超临界萃取银杏叶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 13( 4) :255-256.

[16]游海,张立麒. 超临界萃取法从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0,22(4) :34-35.

[17]阳文斌,李卫彬,黄锁义等.超声波提取花生壳总黄酮及其鉴别.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5):26-28.

[18]杨喜花,陈敏,朱蕾等. 超声循环提取沙棘叶中总黄酮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6,37(3):166-167.

[19]潘慧娟,应奇才. 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鉴定和含量分析[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2):72-74.

[20]黄锁义,罗建华. 超声波提取洋葱总黄酮及鉴别[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24(1):31-33.

[21]刘峥. 超声波提取银杏中总黄酮[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3):278.

[22]黄剑波,孙哲浩,董华强. 酶解辅助提取甜荼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3

[23]陈晓娟,周春山. 酶法及半仿生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和黄酮[J].精细化工,2006,23(3):257—260.

[24]郭京波,王向东,张燕等. 不同提取方法对苦荞类黄酮提纯得率的影响分析[J].食品科学,2006,27(10):433-436.

[25]Gao Min,Gu Ming,Liu Chun-zhao. Two-step purificationof scutellarin from 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by

high-speed

counter-curent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6,838: 139-142.

[26] 雪峰,岳永德.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083-8086.

[27]宋晓凯.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28]姚开,贾冬英,何强等. 异黄酮类主要单体组分的分离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2004,36(3):77-79.

[29]陆英等.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鼠曲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0.

[30]陈业高. 植物化学成分[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1]余戟,陈杰. 胶束纸色谱法分离和鉴定黄酮类化合物[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0,l7(2):102-104.

[32]董文庚,邓晓丽. HPLC法测定银杏叶中黄酮的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41(8):563-565.

[33]王亚娟. 双波长波曾色谱法扫描法测定蒲公英黄酮含量[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3):408.

[34]罗宪堂,熊友香,余世平. UV法测定山香圆叶总黄酮类成分含量[J].中医药研究,2002,18(5):48-49.

[35]尉芹,马希汉. 杜仲叶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1,29(5):119-122.

[36]刘佳佳. 硼酸-柠檬酸比色法测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5(6):42-44.

[37]徐燕,邵家德.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积芩合剂中黄芩总黄酮的含量[J].中国药事,2006,17(2):250-251.

[38]周荣琪. 竹叶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食品科技,2005(7):76-79. [39]袁金斌等. 现代提取分析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J].江西食品工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业,2006(4):42- 44.

[40]郑莹, 李绪文,金永日RP-HPLC法测定三七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 9) :1089-1091.

[41]孙仕萍,张文德,马志东等. 单扫示波极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14( 6):15- 16.

[42]孙艳梅. 大豆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2):86-89.

[43]马强,张金兰,周玉新等.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红车轴草中异黄酮类化合物[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6(9):247-250.

[44]董淮海,陶冠军,王林祥等.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和皂苷[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2,21(4):415-419.

[45]肖贻崧,张廷志,侯镜德. 苦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3):123-125.

[46]陈刚,章慧琴,吴性良等.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葛根和葛藤中几种黄酮类化合物[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4):672-675.

[47]曹纬国,刘志勤.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12):2241-2247.

[48]王琳.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2,4(2):115-116. [49]叶怀义,龚赋岚等. 甘草黄酮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20(1):93-95.

[50]白凤梅,蔡同一. 类黄酮生物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科学.中国农业科学[J].2008,(8):11-13.

[51]杨凤华,康成,李淑华等. 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时珍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国医国药,2002,13(12):718-719.

[52]丘鲁婴,毛春芹,陆兔林. 三棱总黄酮镇痛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2,11(4):291.

[53]原爱红,黄哲等. 桑叶黄酮的提取及其降糖作用的研究[J].中草药,2004,11(12):1142-1143.

[54]杨镇洲. 大豆异黄酮抗癌效应研究进展.2001,28(2):107-110.

[55]刘成梅,游海等.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70-241.

[56]龚盛昭. 黄酮类化合物保健食品大有开发价值[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4,18(1):63-65.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傅亚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傅亚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她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傅亚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大量教育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无私的帮助使我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业,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以表达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感谢我的同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我的关心和热心帮助!感谢我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感谢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