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 弘唷讫 201 1年第5期 No.5,2011 (总第1 79期) THE MODERN EDUCATION JOURNAL General,No.1 79 ・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分析与探讨 文Ij振娟 [摘要】教育公平是政府在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中关键就是 师资流动。近些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都陆续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师均衡流 动政策,并逐步展开深入的探索实践。但是对任何一项政策,都不能进行绝对的优劣界 定,因此在肯定其重要意义的同时,仍找到了它存在的缺陷和实施困境,最终在思考之 后,初步提出一些看法提议。 , 【关键词】教师均衡流动;政策;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刘振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上海,200062) 一、义务教育教师均衡流动政策概况 《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 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坚 2003年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持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应有一年以上在农村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教育公平已成 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试点, 逐步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化。 为当前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议 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在校级、区域之间合理流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地f市)、 题,尤其是同一区域内均衡的师资水平,是保障 2003篮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 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 决定》 期交流制度。 学生能够享有平等教育过程的重要条件,教师流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 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 2005芷 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 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 动正逐渐演变为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语言。 见》 等项制度。 (一)国家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梳理. 《义务教育法》(新修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 2006扼 订) 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 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为了改变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教 《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 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 师从落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农村向城镇、 2006正 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 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 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发挥示范、辐射和带 薄弱学校向重点学校的向上单向流动,所造成的 动作用。 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加剧,政府相继出台了扭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出台的教师均衡流 转这一失衡局面的政策法规。这里就首先对较为 动的相关政策文本多是以城乡的交流、轮岗制度 重要的几项政策进行简要的列举。 为主,而对于诸如走校教学、短期支教等形式的 表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流动政策 柔性流动制度涉及甚少。并且随着政策的演变, 年份 政策法规 内容 政府对教师流动的干预力度,正在从最初的鼓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 1999正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 态度逐渐向强制态度的方向加强。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启动实施“gg-t-:E程”,即“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 (二)地方教师均衡流动的政策与实践 2001正 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东西 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 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 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硬件资源逐渐实现基本的 作的通知》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转任交流制度。管理和组织城镇既是到农村 相对均衡,师资配置成为各级政府的关注重点, 2602拒 “十五”计划》 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有条件的地区,先是通过试点 逐步实现教师交流定期化、制度化。城镇中小学教师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已经开展相 原则上要有一年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方可聘任高级教师职务。 关教育探索和制定流动政策,以确保当地教师能 《关于加强基础教育 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 2002拄 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 够均衡流动。这些自下而上的探索实践丰富多 通知》 .57— 样,本文选取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地方教师流动政 策,涵盖了刚性流动、柔性流动、转会等多种形 式。 题组为流动对象,并且人事关系不发生改变,由 文教局牵头建立“名优教师资源库”,主要通过 双向互动式、课题链接式、专业引领式等三种方 1.沈阳市:“人走关系动” 式。 沈阳市是全国最早实行教师定期流动的城 “双向互动式”的操作,一般是首先通过文 教局将“名师资源库”的教师的任教学科、教学 风格、教学业绩等在网上公开,农村学校根据需 求,以“该校名优教师总数的3%”上报名额,然 后由文教局统一配置。“课题链接式”,是以课 市,取得了很多经验值得借鉴。2005年,沈阳市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 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开始推行教师交流制 度,推动教师从超编校向缺编校、优质校向改革 校、城镇校向农村校流动。具体的交流举措有两 题为载体,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开展研究。 个特点:其一,交流规模大。2006年的教师交流 “专业引领式”,则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 中, “覆盖到区域内所有学校,中小学教师交流 向,城区与农村学校间开展自主学习。 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的15%以上,每所学校起始年 4.上海松江区:教师“有偿流动” 级配备的交流教师达到50%以上”” 。其二,交流 松江区针对无序流动的状况,借鉴市场经济 力度大,基本上采取“人走关系动”。 的资源配置,创新采取“有偿流动”的措施,试 与之同时,为了保障教师流动的顺利实施, 图建立新的有序流动机制,以稳定薄弱学校师资 还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同工同酬,区域教师 队伍保障机制,保护其师资培养的积极性。它规 结构工资标准化制度 ;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是教 定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调入教师,要给予调出学 师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改造薄弱学校的硬件和 校一定的“转会费”,即经济补偿, “补偿金额 办学条件;建立大学区制,缩短交流学校与家的 为高级教师3万元、中级教师2万元、其他教师1万 距离 。 元”,流动补偿金由区人才服务中心统一收转, 2.成都青羊区: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 调出教师的学校利用补偿金培训教师。同这种教师 成都市青羊区成立了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 “转会”的形式是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创新产 心,该中心将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统一管理, 物,但是这一做法的后续效果还有待于继续观 而不再受工作学校的约束。 “中心与教职工签订 察,同时对这种制度进一步完善。 人事聘用合同,行使人事聘用权,学校与教职工 此外,长宁区对区域新评中学高级教师开展 签订岗位管理合同,行使岗位管理权”。教育行 “刚性流动”,力度较大,效果也较为明显。普 政部门可以整体上调控教师流动,通过教育人才 陀区重点实施“柔性流动”,建立了骨干教师发 管理服务中心,将教师从“单位人”变为“系统 展序列,将名师工作室向全区学校转移,鼓励优 人”,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 秀教师“走教”,实现名师全区共享,发挥其辐 沈阳市和成都青羊区的教师均衡流动同属于 射作用。 刚性流动政策,都涉及到了教师人事关系的改 (三)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归类分析 变,但不同之处在于,沈阳市教师人事关系归属 根据已有的教师均衡流动政策,本文将最基 于其所在的不同流动学校,而青羊区则将人事关 本的举措进行归类,分别从均衡流动的范围、形 系统一收归到了区域政府部门。相对而言,后者 式、人事制度、激励措施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更倾向于日本的流动政策,政府也较为便于均衡 流动范围:我国自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配置师资,但是权力的集中就更要注意校本管理 教师资源配置也要求按照市场机制来运行,以期 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 3.绍兴市越城区:教师柔性流动 城乡二元模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拉大,导 2006年,绍兴市越城区文教局推出了柔性流 致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分,师资配置不均衡 动的政策,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 的状况。为此,教师均衡流动政策中规定城镇学 秀、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先进教研组、优秀课 校、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要向农村学校、薄弱学 .58. 校流动,而对于骨干教师的选拔条件、流动比 发挥其教学水平。因此在配套政策中就制定了相 例、流动年限等各区(县)教育部门也有相应的 关的激励措施,例如,区域内实现同工同酬,教 制定,如哈尔滨市教师交流政策规定,轮换比例 师工资标准化,消除校际间基本工资差异;政府 每年大概在1/10,流动年限为3—5年,男满45岁、 或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向流动教师发放流动津 女满40岁及女教师妊娠期和哺乳期可不参加 。通 贴。 过流动政策期望缩小城乡差距,薄弱学校同样享 二、关于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讨论 有优秀教师资源,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优质教 教师具有自由流动的权利唧,但是教师的自由 育,发挥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 流动易呈现无序的状态,这样势必影响到教育的 流动形式:当前由于全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 均衡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有效缓解这一 水平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管理 问题,在行政干预下陆续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内区 能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 域内教师均衡流动政策,但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 实际情况,规定的本地区教师流动形式呈现出多 出现了困难,现阶段这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 样性与创新性。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又称轮岗 题,虽然流动政策实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其 制、交流制,因具有“政令统一、见效快、见效 存在的必要性,但是该政策也不乏许多担忧之 明显” 的特征,在很多地方被广泛采用,这也是 处。 一种最能体现政府强势行政的刚性流动形式。此 (一)教师均衡流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外,柔性流动由于更加灵活,且相关利益者的冲 任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有利有弊,在当下 突较小,已经很早的以各种方式存在,比如对口 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流动政策可能是最恰当的方 支援、教师走教、名师工作室等。转会制则是教 式。至于在操作层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则无关乎制 师流动中有特色的一笔,更加体现了政策的创新 度的好与坏,考验的是政策的执行力。相对于弊 性。采用某一种或者是几种相结合的流动形式, 病根深的旧有教育体制,教师流动政策还不足以 都是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配置师资,平衡区域内 撼动它的种种障碍,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 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提高流动政策目标的达 教育现状,但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使大 成度。 多数受教育者受益,因而教师均衡流动不失为均 人事制度: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直接政策对 衡教育资源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同时还能产生一 象就是教师,政策地执行必然会牵涉到教师的利 些有益的效果。 益,因此为了保障流动政策的顺利实施,教师人 1.缓解“择校”现象 事制度也需要相应的予以改革。一方面,教师晋 校际间的差距最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的差 升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 距,家长帮助孩子“择校”的实质是在“择 的任教经历,如从2007年起,沈阳市教师晋升中 师”,因此,推进教师均衡流动,优秀教师流动 高、小高职称,必须有流动任教1年以上经历,评 到薄弱学校,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选特级教师和市以上模范、优秀教师须有3年以上 发挥流动教师的辐射作用,以提高学校整体教学 异校任教经历。另一方面,教师与其当前所流动 质量,学生平等共享优质教育,这样日益严重的 的学校建立人事关系,而不是固定不变,如沈阳 “择校”现象必然会有所缓解。 市的“人走关系动”;也有教师人事关系统一归 2.增强学校活力 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由“单位人”向“系统 学校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组织,教师的均衡 人”转变,如成都青羊区“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 流动,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倦怠心态,激发教师的 心”。 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保障了校际间的动态均 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教师首先是作为 衡,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活力。 “经济人”而存在的,为了进一步强化城镇或优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向农村或薄弱学校流动的效 教师流动到新的学校之后,不仅会带动和辐 果,就必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新的工作环境 射流入学校原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这些优 .59一 秀教师得以将自身能力在更广的平台上施展,与 2.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 相同专业的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上的交流切 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它的实质就是利益再分配 磋,以及更新知识结构。针对新的学生和教学环 的过程,教师均衡流动政策同样牵涉到多方利益 境,教师在“自我实现”需求的驱动之下,会尝 主体,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比如一 试面对挑战,继而创新原有教学方法,以上这些 些学校的领导将教师流动作为打击报复的工具, 无疑都会不断地提升流动教师的业务能力。 借此将平时不听话的教师定为流动对象;优质校 4.优化师资结构 的校长不舍得将真正的骨干教师流出,而派出相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教师在年龄、学历、职 对较弱的学科教师;不愿意流动的优秀教师会采 务、专业、来源等方面的构成状态” ”,系统论认 取各种手段改变结果,催生更大的寻租空间,教 为系统性能取决于要素性能,更取决于系统内要 育腐败的现象也会更为严重。 素的结构, “教育改革和发展,只有教师总量的 3.教师收入差异。城市学校和优质学校或凭 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结构性支撑” ,教师的均 借自身的“名望”获得各种支持,或依靠学校所 衡流动恰恰是优化师资结构的重要途径。受我国 处的好地段获得不菲的租金收入等形式,使得不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造成师资结构的长期僵化,以 同学校间的教师收入有所差异,结果会使流动政 及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求学 策遭到这些富裕学校教师的抵制。 校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变不合理的师资结 4.政策缺乏灵活性。强制性的流动政策较少 构,实现动态均衡的教师队伍状态。 考虑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进度等, 5.发展学生个性潜能 操作时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 教师均衡流动使学生们可以得到公平的受教 高。 育机会和过程,优秀的流动教师通常具备较前沿 5.流动教师在新环境的磨合期。教师进人新 的教育理念,在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中,一方 的环境之后,需要与新学校的文化、教学方式、 面,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教师,会不自觉地表 人际关系等磨合,磨合期有长有短,在这期间可 现出一些兴趣倾向;另一方面,教师更易于敏感 能会影响教育质量,耽误学生的学业。 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帮助其个性成长。 (三)对政策的进一步思考 (二)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担忧 在对教师均衡流动政策争论和质疑之余,一 流动政策的实施还是很让我们担忧的,就柔 部分学者及一线工作人员反对这一政策的继续执 性流动而言,这是一种短期行为,人事关系不随 行,提议废除。可是,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看待流 之改变,奖惩措施也不具体,由于缺乏制度上的 动政策,为了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就要采取一 保障,主要依靠教师的“高风亮节”,很难从根 定的措施予以完善。 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于是,刚性流 教育资源配置做到绝对公平显然是不容易 动就应运而生,一些地区出台硬性制度进行规 的,因此,首先要将教育公平真正贯穿到流动政 范,然而家长、学校等相关人士对政策的执行却 策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实施当中,政府部门将投 持谨慎态度,认为其在现实中的操作难度还较 入向薄弱学校倾斜的同时,还需提升教师的整体 大。 素质,鼓励优质学校持续发展。在政策制定者和 1.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了实现教育的公 执行者在内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衡量过后的政 平,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对于优质学校自 策,应该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且有利于 身整体教学水平必定会带来影响。与此同时,优 推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质学校之所以能稳定快速地发展,其教育理念、 学校文化是主要特色,而教师的频繁流动,学校 注释: 文化的传承也会受到影响,这不利于名校的持续 【1】杨东平墩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 发展。教师均衡流动政策可能会在追求教育公平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0. [2]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 的道路上牺牲教育效率。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1. .60— 【3】续梅.城区内教师流动 需要制度创新IN].中国教育 [8]田汉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J],教 报,2007—12.3.3. 师教育研究,201l,(1). [4]续梅.城区内教师流动 需要制度创新[N].中国教育 【9]周国华.吕英.关于教师择校权问题的思考[J]_现代中小 报,2007.12 3.3. 学教育,2004,(2). [5]何灿华,王剑.名优教师不再“一校所有”[J].教学月 【1O】吴志宏,陈韶峰,汤林春.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刊(中学版),2007,(5).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 [6]方有林.“转会”:松江教师流动新招[J]_上海教 [11】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 育,2003,(1). 学,2004.7. 【7]林家靖.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内教师均衡流动问题研究 【12]李伟涛.新背景中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分析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1. [J].上海教育科研,2010,(7). The Search on the Teacher Equilibrium Flow Policy in China LiuZhenjuan Abstract:Educational equity is the core value,which the government pursues in proces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and the key is the teacher flow.In recent of years,a series of teacher equilibrium lfow policies have been pushed forward by 1ocal and centra1 government in China. and gradually explorated and practiced in some regions.But the quality of any policy shouldn’t be defined absolutely.So the flow policy is signiifcant.At the same time,its defects are still found.Finally, after thinking,preliminary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eacher equilibrium lfow,policy,educational equiyt (责任编辑:周静) 一●●一。‘一_●一_。一。。一●●一。‘一●●一_。一。。一●●一。。一。_一●_一‘‘一●●一。_一__一●●一_-一●●一__一●●一__一__一oo一__一_●一_●一_●一●●一_。一●_一●‘一,●一●●一__一_-一● (上接第47页) A Study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ormal System for Teachers’Transfer in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Mo Dongxiao Abstract:Nowaday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ve formal system ofr teachers’transfer in China iS just in the starting stage.The reasons ofr its coming—late are multiple.but the main one refers to the absence of national responsibiliyt.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form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notions’transform.Only by doing this can we change the absence of a system for teachers’ transfer and thus realize the reasonable transfer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teacher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teachers’transfer-forma1 system (责任编辑:王闵敏)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