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转型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

高校转型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卷-g 3期 贵州程应技JOURNAL。 u ZHOuUNI RsITY。(总第176期) 。 鑫NG学INEE院RING学SCIE报NCE NO.3,2015 Vo1.33 General No.176 高校转型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 张淑婷 ,任登峰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人才质量高低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2013年起,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 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作者针对当前普通本科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探 索如何顺应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遵循特殊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 期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高校转型;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15)03—0083一O5 从2013年起,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既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需 要,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需要。在全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70多所高等院校中,一半以上是需 要转型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承担着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重任,是特殊教育 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的源头所在。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关系到人才培 养的质量与水平。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为此,非 常有必要探讨顺应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之下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 应用型高校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国家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 的促成下,我国开始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的转型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高校的分类体系及管理制度。2013年7月,教育部推 动成立了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体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会议中再次提出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议题,在教育部2014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关于地方本科 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2014年4月,为了落实国务院“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应用 技术大学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举办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共同探讨“部分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 布了《驻马店共识》,为这一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开启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 办学类型的发展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辞海》中对“模式”的释义为“事物的标准样式”,“人才培养”的释义是“训练、造就有才学 的人”。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我国学者或教育行政部门都对其下过定义。教育部原副部长 收稿日期:2015—04—14 作者简介:张淑婷(1987一 ),女,江西宜春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 任登峰(1986一),男,重庆忠县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83・ 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王 辉在研究中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了教育活动的5个基本要素(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 格、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及之间规律性的联系。 董泽芳的研究认为,培养模式是“人 才培养”系统中最重要且复杂的部分,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保障之下,为了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关于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 不同研究者对人才培养模式 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其中培养过程又包含了课程设置和课程实 施两个子体系。 三、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办的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成为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发端。党和国 家对特殊教育日益重视,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提法的改 变可见一斑。特殊教育迎来了大发展之机,截止当前,全国共有7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特殊教育专 业,其中一半以上院校是普通本科高校。但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在一片“繁荣”景象之中存在着一 系列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阙明坤等认为,有相当一批本科院校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以建综合性大 学和研究性院校为追求,存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型难。p 而这种教育观念是与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相违背 的。在这种教育观念的驱动下,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则朝着培养理论性和研究性人才方向 发展,从而也就导致了专业层面以及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层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离。 2.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联系培养目标与课程实施的桥梁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由 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郭启华、刘文雅认为我国高等特殊师范 教育课程存在设置综合化、专业化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未按障碍类别设置课程,同时也存在特殊教 育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41:E雁等调查发现,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专 业课程存在内容不均衡、结构不完善、课程整合性、综合化水平低、前沿学科很少等问题。[51 3.重理论,轻实践 课程实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各要素纵横交错的复杂环节。课 程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能体现应用技术大学转 型特色但也最容易被轻视的是实践课。受制于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影响,高校偏于 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近年来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需求的 倒逼之下,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有所改善,但实践课依然处在弱势地位和辅助理论教学地位。 例如从事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的工作人员仍为教辅编制,而非教师编制嘲。实践课开出率低,开出质量 不高,缺乏指导和监管。教育部评估中心院校评估处刘振天处长认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形式上重 视实践教学,在漂亮的数字背后落实不到位,实验教学的人力与财力投人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实验 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根本开不出来,无法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31 4.高校特教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高校“井喷式”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必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首要问题就是高校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力量不足。王雁等通过研究调查发现,高校特殊教育师资中部分教师从其他专业转入新开设的特殊 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获得特殊教育专业学位的比例仅占26%,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学科知识 性的欠缺。嘲新招聘人职的教师虽具有特殊教育学科知识,但从教经验不足,且多数是学术型院校的 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难以胜任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 养。此外,具有特教一线工作经验和相当学术水平的人受制于高校招聘机制,让部分有能力的优秀 人才难以进人高校师资队伍。 ・84・ 5.特教毕业生就业难,从业率低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毕业生就业难,不是总量供大于求,而是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就 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同时存在,部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基层一线的用人需 求。王雁等在研究调查中发现,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中,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约1/3从事与本专业无 关的行业,部分其他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转行的比例更高,毕业生与本专业较低的就业相关度令 人堪忧。[51目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越来越多,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还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特殊教育 专业毕业生从业率较低导致了特殊教育领域大量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员的进人,这既是特殊教育人才 培养的损失,也是我国特殊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瓶颈。 四、构建应用技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对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鉴于目前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 中有一半以上是需要转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的特殊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顺应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一)应用技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董立平认为,应用技术大学应以市场就业需求和促进学生素质养成为导向,结合地方实际构建 实践性、创新性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高、实践 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71韦文联也认为,应用技术大学具有地方性、应用性、技术 性和实践性等特点。[Sl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的特殊教育专业应以以上特点为人才培养定位,以卓越特 殊教育教师培养为依托,在“医教结合”的大背景之下,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 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才需求实际与现存的弊端,探索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有效融合 的培养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具有特殊教育理论及相关实践技能和创 新精神、能胜任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或康复工作的人才。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 育确立了培养“能够从事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和康复的复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1]。 (二)应用技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定位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应用技术大学特殊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做以下改革: 1.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精简理论课时比例 理论课是使培养对象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素养的保证。但目前一些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理论课 存在内容繁多、耗时长,各教学科目整合性不够、教学内容重复、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 此,有必要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对相近科目内容进行整合以避免重复授课内容,删减与时代脱节、 与实践脱节的内容,精简理论课时比例,以此为实践课留存课时。 2.完善实践课体系,促进实践课与理论课结合 实践课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课型,也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 法之一。实践课不仅包含理论课配套的实验实践课,还包括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 习、毕业论文等。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纵观欧 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培养体系可以发现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例如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见习、实习 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1/3。u哪对比之下,我国高校实践课开设的比例是不足的。为此,应用技术 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要扩增实践课比例,合理分配至实践课的各个部分,完善实践课的教学大纲、实 践指导书和制度保障体系,促进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完美结合。 3.精选选修课模块,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大学选修课能有效解决大学教育整齐划一、批量培养的弊病,是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尊重个 性差异性、保证人才培养多样性的有效手段。为有效应对高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全而不 专的问题,课程设置应按照特殊儿童障碍类别设置相应的选修课模块,如自闭症儿童康复与教育选 ・85・ 修课模块。这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导向选择相应的选修课模块,既做到厚基础, 又做到学有所长。同时也可以设置学科课程选修模块,培养聋校盲校高中阶段学科任课教师。 (三)应用技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实施定位 课程实施是把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付诸实践的过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 此,应用技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实施上应作以下改进: 1.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随着国内学者对特殊教育研究深人和对国外特殊教育文献的大量引入,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研 究成果也呈现出快速更新之势,而教材的建设速度,尤其是适合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使用的教材建 设,远远赶不上学科知识体系更新速度。为保证学生能及时有效地摄取学科前沿知识,任课教师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做到科研反哺教学。同时,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摒弃传统授受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启发性、有效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乐学、 好学并学有所获。施莉萍、姚建东就曾探索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案 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有利于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11 2.加强对实践课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实践质量 特殊教育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为培养出特教一线学校和机构用 得上的人才,高校要加强对实践课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实践课质量。 第一,重视实验课。摆正实验课地位,以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建设项目为依托,加强特殊教 育实验室硬件建设,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和监管机制,确保实验课高水平,设立学生实验室开放基 金项目,鼓励学生完成设计性实验。第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选派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见 习实习指导教师,优化对见习实习的考核机制,保证见习实习不流于形式。第三,与特殊教育学 校、康复训练机构等实习实训单位合作育人,采用目标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教育训练特殊儿童,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教。第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在实践中完成的比例。毕 业论文是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提高毕业论文在实践中完成比例有利于学生综合 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芬兰应用技术大学75%的学 生毕业论文是针对某公司或组织的需要而设计,并在实践中完成。n 3.优化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保障课程实施 教师是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以保障课程实施的 质量。第一,要通过进修等途径加强跨专业教师的特殊教育学理论素养;第二,加强“双师型”教 师培养,鼓励教师获取特殊教育专业任职资格证书,如手语翻译师资格证、物理治疗师资格证、言 语治疗师资格证等。第三,加强教师的实践实训技能,要求新进教师、无特教实践经历的教师进入 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训练机构学习实践,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各类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学校和 康复训练机构的教育教学流程,了解特殊教育用人单位对特教人才需求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增强人 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切实性。 五、结语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校分类改革的一个全新概念,目前我国尚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普 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着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人才双向选择和特殊 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特殊 教育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面临着来自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和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 双重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探索,不断探究符合教育规律和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实际 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培养优秀师资。 ・86・ 参考文献: 【1】王辉.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e- ̄U].中国特殊教育,2005(11):73-78. [2】董泽芳 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卟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3阙明坤,3]张韦韦.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U】.教育与职业,2014(7):22—27. [4】郭启华,刘文雅.特殊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Ⅱ]_绥化学院学报,2009(3):14—16. [5]y- ̄,等.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7 ̄360. 【6】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叽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5. 【7】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Ⅱ].教育研死2014(8):67-74. 【8韦文联.8】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研究Ⅱ】.全球教育展望,2014(5):43-52. [9]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一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 养计划答记者问[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ifles/moe/s271/201409/ 175061.htm1.2014-09-18. [10]王昌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课程设置述评Ⅱ].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 33-34. 【11】施莉萍,姚建东.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Ⅱ].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132-133. 【12]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Ⅱ].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11—16 Research on the Talents’Training Model of Speci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ZHANG Shu-ting,REN Deng-feng (1.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00,China; 2.School of teachers,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55 1700,China) Abstract:The rationality of the talent quality depends on the tlenta training mode.Since 201 3,the na— tional guide a group of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under the big background of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pecil educata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ordi— nary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of reflection,to explore how to con ̄oynl to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follow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itself,the specil educata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specil a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ies;Special Education;Talents’Training Model (责编:母进炎责校:明茂修)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