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由于噬菌体不能独立生活,所以标记噬菌体时应先标记噬菌体的宿主细胞——大肠杆菌 B.实验1的结果是只有上清液a有放射性,沉淀物b中无放射性 C.如果实验2的混合培养时间太长或太短,则沉淀物d的放射性会降低 D.该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它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 B.HIV可以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等母婴传播途径遗传给孩子 C.HIV中含有两条RNA和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逆转录酶 D.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往往很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 3.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③过程可在线粒体内膜上或细胞膜上进行
)
C.①②③过程均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发生 D.①②③过程均产生ATP,③过程的量最多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由环境引起的生物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C.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地理隔离是物种产生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
5.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实验发现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为0 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实验过程中,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 D.该种群的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和温度有关
6.某种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突变使mRNA中部出现一个终止密码子,导致外壳蛋白无法合成,噬菌体不能增殖。但这种噬菌体能在大肠杆菌C品系中顺利增殖,释放子代噬菌体。下列假设最合理的是( ) A.大肠杆菌C品系中某种突变型tRNA能识别并结合该终止密码子 B.大肠杆菌C品系中的某物质能定向诱发噬菌体DNA回复突变 C.大肠杆菌C品系中的核糖体能够跳过终止密码继续向前移动 D.大肠杆菌C品系中存在该突变mRNA的互补RNA,辅助其翻译
7.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做的推论错误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有紫色反应 B.βAP的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C.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 D.β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
8.(10分)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分裂能力的强弱与细胞的寿命呈负相关 B.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提高了物质运输效率 C.白细胞比红细胞凋亡速率快,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 D.人体正常细胞中不存在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二、非选择题
9.(10分)某种质粒上有SalⅠ、HindⅢ、BamHⅠ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它们的识别序列和黏性末端各不相同,该质粒同时含有抗四环素基因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科学家利用此质粒培育转基因抗盐作物,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取得重大进展。其培育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 ________两种酶对质粒和含抗盐基因的DNA进行切割,以保证重组质粒序列的唯一性。
(2)基因工程中的检测筛选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为筛选出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下图表示运用影印培养法(使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检测重组质粒是否导入了土壤农杆菌。
培养基除了含有土壤农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成分和琼脂外,培养基A和培养基B分别还要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从检测筛选的结果分析,含有目的基因的是____(填数字) 菌落中的细菌。
(3)为了确定抗盐作物是否培育成功,要用__________标记的含抗盐基因的DNA片段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检测,还要从个体水平用 __________(方法)鉴定作物的耐盐性。
(4)将转入抗盐基因的工程细胞培育成完整植株需要用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抗盐基因导入作物细胞内,使作物具有了抗盐性状,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
10.(14分)自2019年底被发现始,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迅速蔓延并已肆虐全球,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研制疫苗是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
终结疫情最有力的科技武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疫苗研制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疫苗指的是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通过体外培养病毒,然后用灭活的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疫苗;第二代疫苗又称为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原理获得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病原特异性结构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第三代疫苗就是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其中DNA疫苗是将编码某一抗原蛋白的基因作为疫苗,注射到人体中,通过正常的人体生理活动产生抗原蛋白,诱导机体持续作出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________,该清除过程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nCoV初次侵入人体后,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4种),它们直接生活的人体内环境主要是________。当2019-nCoV再次侵入时,____________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予以消灭。
(3)今年2月份,国家卫健委介绍了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五条技术路线。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S蛋白(2019-nCoV的刺突蛋白)的基因装入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送入人体,在体内产生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腺病毒载体疫苗应属于第______代疫苗。与第一代疫苗相比,基因疫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DNA和mRNA能够成为疫苗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NA疫苗需要经过________才能引起免疫反应。在基因疫苗中,________的安全性更有优势,它可以被正常细胞降解,不会整合到人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造成难以预料的果而备受人们青睐;另外,它的研发仅需6~8周即可进入临床试验,较传统疫苗的5~6月的研发周期明显缩短,对快速应对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1.(14分)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半无叶型和普通叶型、种子有麻点和无麻点是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等位基因A/a、B/b和D/d的控制。让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豌豆植株和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植株杂交,F1植株都表现为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让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白花半无叶型无麻点=107:35:37: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花粉成熟前对花进行___________处理。豌豆常用于杂交实验,其优点有___________(答出2点)。
(2)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测基因A/a、B/b和D/d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
(3)让F2的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植株自然繁殖一代,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不考虑交叉互换)___________。 12.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具有抑制侧枝生长等作用。 (1)独脚金内酯作为植物激素,是一类具有_________作用的有机物。 (2)细胞分裂素能促进侧枝生长,在此功能上其与独脚金内酯是__的关系。
(3)为了探究这两种激素在调节侧枝生长上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者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BA和独脚金内酯类似物
GR24等试剂,以及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和受体突变体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整个实验在光照和温度可控的温室中进行。
①实验处理和测量的材料都是豌豆原本不发育的第三侧芽,选择此侧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 BA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______中比野生型更明显。
③依据实验结果判断___________(填“突变体1”或“突变体2”)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推测独角金内酯能促进细胞分裂素降解而抑制侧枝生长,验证此推测还需补充的实验组处理__________。a.野生型豌豆 b.豌豆突变体1 c.豌豆突变体2 d.细胞分裂素合成缺陷型豌豆 e.用适量BA处理 f.用适量GR24处理 g.用适量BA和GR24处理 h.检测细胞分裂素含量 i.检测侧枝长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B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用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 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c中放射性较低,沉淀物d中放射性较高。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题目详解】
A、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所以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先标记噬菌体的宿主细胞,即大肠杆菌,A正确;
B、由于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故实验1的结果是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会有少量放射性,B错误;
C、实验2中的噬菌体被标记的是DNA,如果混合培养时间太短,则一些被标记的DNA没有侵入细菌,如果保温时间太长,则一些子代含放射性的噬菌体因大肠杆菌裂解而释放出来,都会导致沉淀物d的放射性降低,C正确; D、本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 2、B 【解题分析】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HIV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因,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可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减退,便会招致一些平时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无害的感染。 【题目详解】
A、艾滋病是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病因为HIV感染,A正确;
B、HIV可以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等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孩子,不是遗传,B错误;
C、HIV中含有两条RNA和逆转录酶等,其中HIV的蛋白质可以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C正确;
D、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人会招致一些平时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无害的污染,许多感染在平时可用抗生素治愈,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往往很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D正确。 故选B。 3、C 【解题分析】
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线粒体基质中存在着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 也有少量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嵴上,在柠檬酸循环中,糖酵解的产物指那2个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被分解形成6个二氧化碳分子,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同时, 氢也被释放出来,一些特殊的分子携带氢原子进入下一个阶段。 【题目详解】
A、①是丙酮酸脱羧反应,②是二碳化合物参与的柠檬酸循环,①②均发生在线粒体中,A错误; B、③过程为电子传递链,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B错误; C、①②③过程的一系列反应都需要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发生,C正确;
D、②③过程均产生ATP,其中③过程的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题目点拨】
熟知有氧呼吸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丙酮酸脱羧反应中没有ATP的产生是多数学生的易混点。 4、A 【解题分析】
1、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题目详解】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能造成基因数目的变化,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由环境引起的变异,若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是可遗传的变异,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地理隔离不是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A。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进化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变异的类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B 【解题分析】
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题目详解】
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一定均为0,A错误;
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会增加,B正确; C、实验过程中,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C错误;
D、该种群的K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H和有害代谢产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B。 6、A 【解题分析】
翻译形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是mRNA,核糖体沿mRNA移动,直至读取到终止密码翻译结束。突变的噬菌体能在大肠杆菌C品系中顺利增殖,说明能合成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即在mRNA中部出现的终止密码子能被tRNA识别并结合,使翻译过程正常进行。 【题目详解】
A、若大肠杆菌C品系中某种突变型tRNA能识别并结合该终止密码子,则翻译过程不会中断,可以合成蛋白质,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的,所以这种假设不合理,B错误;
C、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mRNA链移动,到终止密码子停止,不会跳过终止密码并继续向前移动,C错误; D、即使大肠杆菌C品系中存在该突变mRNA的互补RNA,也无法改变该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因此无法辅助其完成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A。 7、C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β-AP(p-淀粉样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成紫色,A正确;“β-AP(p-淀粉样蛋白)B正确;β-AP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则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据图分析,分子中氨基酸=695-596-(695-635)=39,则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C错误;β-AP的过程需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将APP分解,正常的机体发生病变,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正确;故选C。 8、C 【解题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题目详解】
A、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即细胞的寿命与细胞分裂无直接关系,A错误;
B、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B错误;
C、细胞凋亡的速率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如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所以其凋亡的速率很快,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C正确;
D、人体正常细胞中存在与癌变有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9、SalⅠ HindⅢ 氨苄青霉素 四环素(或答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 4和6 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素)一定浓度的盐水浇灌作物(将作物移栽到盐碱地中种植) 细胞的全能性 基因重组 【解题分析】
分析第一个图:图示为转基因抗盐作物的培育过程,首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次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作物细胞);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作物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抗盐作物。
分析第二个图:图示为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的过程,培养基A和B中应该分别加入氨苄青霉素、四环素。 【题目详解】
(1)质粒和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上都含有Sal Ⅰ、Hind Ⅲ、BamH Ⅰ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其中BamH Ⅰ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上,用该酶切割会破坏目的基因;若只用Sal Ⅰ一种限制酶切割可能会导致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反向连接;因此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Sal 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对质粒和抗盐基因进行切割,以保证重组DNA序列的唯一性。
(2)用Sal 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对质粒进行切割时,会破会四环素抗性基因,但不会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能在含有氨苄青毒素的培养基上能生存,但不能在含有四环素培养基上生存,所以培养基A和培养基B分别还含有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含目的基因的是4和6菌落中的细菌。
(3)探针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抗盐基因)。除了从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还可以从个体水平上进行鉴定,即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浇灌作物来鉴定作物的耐盐性。
(4)将转入抗盐基因的烟草细胞培育成完整的植株需要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5)将抗盐基因导入作物细胞内,使作物具有了抗盐性状,这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 【题目点拨】
本题结合转基因抗盐作物的培育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及操作步骤,能根据图中限制酶的位置及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限制酶;能根据题中信息判断培养基中抗生素的名称;识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条件。
10、细胞凋亡 维持生物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干扰 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三 毒副作用更小特异性更强,免疫应答更持
久,有效性更高 中心法则、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转录和翻译 产生相应的抗原蛋白mRNA疫苗 【解题分析】
人体中的特异性免疫调节可以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对病毒的免疫主要依靠特异性免疫来完成。当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时候,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这种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凋亡。人体中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类,主要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 【题目详解】
(1)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属于自身基因诱导下完成的细胞凋亡;该过程将入侵的病原体及时清除有利于维持生物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干扰;
(2)当病毒初次侵入人体,主要由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进行免疫;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以便对各处的病原体进行及时的识别与清除;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的时候,则主要依靠B细胞和第一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
(3)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S蛋白的基因装入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按照题干疫苗的分类,其应该归为基因疫苗即第三代疫苗;第三代疫苗同第一代疫苗相比,毒副作用更小,使用针对性的基因或RNA做成的模板当疫苗,特异性更强,免疫应答更持久,有效性更高;
(4)DNA和mRNA能够成为疫苗是由于其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产生抗原蛋白,除此之外还因为各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以翻译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DNA疫苗本身并不能当作抗原,而是经过转录和翻译之后产生的蛋白质才能当作抗原;在基因疫苗中,由基因转录的相应的抗原蛋白mRNA疫苗本质属于RNA,本身不会整合到人体的基因组中去,安全性较高。 【题目点拨】
该题的难点是借由题干,分析第三代疫苗发挥作用的机制及相比较于前两代疫苗的优点。基因疫苗本身并不具有抗原的特性,也没有毒性,因此将基因疫苗注射到人体中安全性较高,后续由DNA或RNA进行转录或翻译后产生的特定的蛋白质才是具有抗原特性的物质。
11、去雄 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花较大易操作、性状易区分 AAbbDD和aaBBdd 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A/a(D/d)与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白花半无叶型无麻点=5:1 【解题分析】
题干分析: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豌豆植株和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植株杂交,F1植株都表现为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可aaBBdd。知紫花对白花为显性,普通叶型对半无叶型为显性,有麻点对无麻点为显性,因此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DD×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紫花普通叶型:紫花半无叶型:白花普通叶型:白花半无叶型≈9:3:3:1,说明控制花色和叶型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紫花有麻点:白花无麻点:白花无麻点≈3:1,说明控制花色和种子有无麻点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普通叶型有麻点:半无叶型有麻点:普通叶型无麻点:半无叶型无麻点≈9:3:3:1,说明控制叶形和种子有无麻点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题目详解】
(1)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母本在花粉成熟前进行去雄处理。常选用豌豆进行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是因为豌豆具有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花较大易操作、性状易区分等较多优点。 (2)据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DD、aaBBdd。控制花色(A/a)和叶型(B/b)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花色(A/a)和种子有无麻点(D/d)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叶形(B/b)和种子有无麻点(D/d)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此可知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D在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a(D/d)与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由(2)可知AD连锁,可以看成一个基因设为M,性状为紫花有麻点,F2的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的基因型是M_bb(其中1/3MMbb,2/3Mmbb)自交,后代只有两种性状,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和白花半无叶型无麻点 1/4=1/6,因此子代中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白花半无叶型无),其中白花半无叶型无麻点(mmbb)所占的比例是2/3×麻点=5:1。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2、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拮抗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易观察 突变体1和突变体2 突变体1 加入B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BA侧枝长度短得比突变体2更明显 afh(i)或bfh(i) 【解题分析】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由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植物种类,因变量是侧枝的长度,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用BA处理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1和突变体2侧枝生长更显著;与单独用BA处理相比,BA+GR24处理后,突变体1和突变体2侧芽长度都缩短,与突变体2相比,突变体1缩短的效果更明显,因此可能是突变体1自身合成部分GR。 【题目详解】
(1)独脚金内酯作为植物激素,具备植物激素的特点,具有调节作用,且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2)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促进侧枝生长,独脚金内酯具有抑制侧枝生长的作用,所以在促进侧枝生长方面细胞分裂素与独脚金内酯是拮抗关系。
(3)①实验处理和测量的材料都是豌豆原本不发育的第三侧芽,选择此侧芽的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易观察。②由柱形图高度可知,与野生型相比,BA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突变体1和突变体2中更明显。
③独脚金内酯抑制侧枝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侧枝伸长。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与突变体2相比,突变体1加入B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BA组的侧枝长度短得比突变体2更明显,说明突变体1独脚金内酯含量少,若是独脚金内酯受体突变体,则添加独脚金内酯后效果不明显,因此可判断突变体1 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
(4)验证独角金内酯能通过促进细胞分裂素的降解而抑制侧枝生长这一机理,实验的因变量应该是细胞分裂素的含量
或侧枝的长度,观察指标是用GR24处理后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因此需要野生型豌豆,用GR24处理,并测定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或检测侧枝的长度或者是选择突变体1,用GR24处理,测定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或检测侧枝的长度。即还需补充的实验组处理为afh(i)或bfh(i)。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的作用,学会分析实验目的、因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学会控制无关变量,并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完善实验步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