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总结(范文一)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对于课堂中遇到的好词好句等先要求学生背诵,创新课堂模式,比如:在课堂中预留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对平日积累的优美的句子进行背诵比赛,或者采取一定的小游戏来对好词好句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基本上每天都在写大量的作业,学生没有剩余的精力来阅读,因此,教师就必须要帮助学生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组织一定的阅读活动交流、探讨阅读后的思考和感受,随着阅读量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技巧也会逐步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学会很多做人的哲理和感悟。
2.教师适度指导,学生按计划写作
语文作文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语文作文直接体现着学生语文水平。同时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初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初三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他们的认知能力也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指导,要求学生每天写一段自己的心情,由短向长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实施校本教研社会领域的课程
新课程改革教育下,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被看重,鼓励开发不同的当地的课程资料,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亲手进行实际操作,这就为写作注入了必要的营养。就小处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专栏,把好的作品在班内或校内展示,可以成立校文学社,自办小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也可以招聘小记者,把新鲜事物付诸笔端,登在专栏报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评选活动等。
校外的课程资料是丰富的,如本地区的博物馆,一些小型的工厂,有名的风景区,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生活,得到第一手写作素材,往往会提炼出美妙的篇章。所以让学生走出学校,多在现实中历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追求一种不加雕饰的自然美,正如郭沫若所说:水到口中,冷暖自知。此外,网络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利用一些信息资源,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开拓知识空间。
4.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语文作文实际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一个人有感而发才能够更好地表达美,写作的兴趣源于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
鼓励学生用笔来描绘生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开始,日记是对一个人一天内周围发生的事、内心的情感等一系列事情的发泄和表达,重点是日记的撰写要求一个人去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思维的深度表达。
5.调整评改模式,学生作为主体
评改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来给予一定的等级或者是评分,这样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师的个人情感在中间,不能真正做到公平,甚至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
将评改的主体进行调整,将对作文的评改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就负责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改,然后教师再做出一定的评价,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评改标准和思维角度,这样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 二、综上所述
语文写作能力是学生意识的强化、教师的高效教学措施、写作规律的把握等综合发挥的一个表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策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实践积累的过程,在对初中作文有效策略的研究中敢于实践和创新,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做出努力,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总结(范文二) 一、深入生活,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用热情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来观察现实生活,观察周围景物,能使观察更仔细、更持久、更深入。人的情感植根于外在的客观现实,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悦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能感受到平日里没有感受到的美好感情,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认识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便成了学生写作的源泉。
二、放飞心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写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即使是学生作文中流露出了一些幼稚的想法,甚至是消极的情绪,也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并加以引导。
如,一次考试的作文题是“难忘的一件事”,一位同学用大量篇幅写了他最喜欢的一只小动物失踪之后自己的感受,内容丰富感人。考卷发下来后,这个学生很沮丧,拿着卷子找到我。我让他说一下自己的构思意图。他说这篇作文他以前写过,他不想重复以前的,也不想和别人的一样。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舞他以后继续努力。
我想,我们应该彻底地“解放”学生,还他们以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文章中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总之,应该相信,学生的思想一旦脱离“桎梏”,就会放射出创造的光芒。
三、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脱节,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不能有机联系在一起。阅读不能有效指导写作,使得学生把阅读和写作常常分开。其实,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教学起到指导写作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难以成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书和写的关系。
我们通过写话、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不合语法等毛病,增强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因此,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必定会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说”更为规范,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强。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然后再写下来。也可以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将“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说话还可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得心应手,学生的作文兴趣倍增,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四、作文训练模式要求实、求新
作文其实就像数理化中的习题,是一种练习,是一种锤炼语言和思想的练习。有了这个观点,我们就会重新审视常规的作文模式。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首先,突破常用文体的形式,淡化文体意识,强化表达方式的训练。
其次,突破成篇作文的模式,一次作文可以写片断,可以只写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也可以练习详写和略写。
最后,突破老师改学生作文写结论性评语的观念,代之以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的作文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符合其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一种建立在愉悦的精神基础上的学习方式。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时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写作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抓住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这样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