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20高考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散文备考】

一、特点:形散而神聚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4、主题集中

二、分类及典型写作思路:

1、记叙性散文(写人、记事)《窗子以外》林徽因 《赵一曼女士》阿成 《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2、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空瓶子》沈俊峰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在母语的屋檐下》《说起梅花》

1

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散文的写作表达技巧“四角度”:

①修辞手法;②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④行文思路、结构,布局谋篇。

散文表现手法:1.象征、衬托、对比、抑扬;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3.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

鉴赏表达技巧题三注意

①注意紧扣主题,联系语境。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任何表达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

②注意使用术语,准确表达。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现手法的名称。

③表达时要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解题要领:

2

1、如果题目未指定赏析的具体技巧,就要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个角度逐一筛选,结合其常规效果,做到点面结合;考虑对表现主旨和情感的作用。

2、答案要点包括:揭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指出效果(对表达主旨、情感所起作用)等三部分构成。

四、答题步骤:

建议先快速浏览题目(利用选择题了解文章大概),再有针对性地细读正文。

在阅读正文时,把重点句、难点句,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中心句,段首、段尾句做适当标注,以便快速查找。

五、散文的线索、思路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见闻线索、时空线索等。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3

2、“四看”找线索:看标题;看时空词语;看物、看议论抒情句

3、线索的作用:

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使行文富有变化。

内容方面:不断深化突出情感、主旨。

物象:呼应、象征

4、剖析思路类题解题方法:

①紧紧抓住文本标题和文中标志性语句;

②分析情感脉络;

③把握语段衔接特点:总分、并列(对比)和层进。

④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

④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

⑤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艺术构思。

六、散文语段作用:

4

1.开头段的作用。

(1)一般开头: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2)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3)设疑法(悬念法、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思考,激起阅读兴趣;揭示小说的主题

(4)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奠定情感基调。

2.中间段的作用。

(1)比较短的段落,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具体化)前后呼应;照应开头;呼应结尾;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物—人,景—情,事—理,叙—议、正—反等)

(2)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主要物象,作用: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5

3.插入段的作用:

①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

② 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 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4.结尾段的作用。(见小说部分)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① 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 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七、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分。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意义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注意确认句子的基本意义。

2.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定意义。

6

3.注意审美鉴赏,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

4.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5.注意着眼整体,联系主旨领悟句子的含意。

6、关键词语突破法;

7、句子位置突破法。

答题模板: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层含意),突出了……(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词语;

③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④有特殊含义的动态性词语。

理解词语含义“5法”:

联系上下文句;借助固有含义;紧扣关键词句;分析修辞特点;明确指代内容。

九、散文表现手法总结:

7

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渲染:对环境或次要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主要形象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之情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无主次之分)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虚实结合: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引发相关联想(历史典故、相关事例、自身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集中揭示文章主旨。

点面结合: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十、物象解读“由表及里3步骤”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8

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4、精准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蕴: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要结合散文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

5、精准分析物象的作用:

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

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升华主旨、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衬托暗示环境。

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布局谋篇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作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联系、想象,快捷把握作者情感。

关于“散文化小说”备考

散文化小说是作家在淡化了情节、人物和背景这三个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后,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散文化小说或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或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或“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等等。

9

基本特点:

1、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悬念,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命题:命题者会从淡化情节特征上来命题。如2012年考师陀的《邮差先生》第14题是这样命制的:作品叙述缓慢,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再如2016年江苏卷第15题: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2、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

命题:2008年考汪曾祺的《侯银匠》这篇文章时第15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3、意境丰富,有生活情调和诗一般的意蕴。

在散文化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散文化小说一大特点,即追求意境之美。成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物、景物和情感融会贯通,产生虚实相映的效果。

如《边城》中的宁静清新恬淡的自然景物才会孕育形成翠翠如同山间的日月一样明净,好似清澈的溪水那样柔美,宛若雨后的青竹一般富有生机的人物形象。

命题:如在阿城的小说《峡谷》中,“峽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作家对“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同时,对“峡谷”的描写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

10

了小说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4、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展示生活的本色”。这种小说叙述贴近生活,颇能传达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满足创作主体某种表达自我的需要,并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其实,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氛围营造的方式反而更加浓化了人物的性格,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

命题:散文化的小说探究题与散文探究题一样,都是基于文本内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探究;基于文本内的探究,多放在文本的思想、情感和主题的丰富意蕴方面。如2016年江苏卷第16题: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所以,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散文化小说命题总体上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

1、命题者一般会选择散文化小说与小说文本阅读的考点的“契合点”来命题。 答题仍要综合考虑情节、人物、环境、手法、主题等多个要素。既要做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做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

11

2、以题干为关键 :散文化小说命题比较灵活,没有模式化,要审好答题区间、角度和答题思路,对题于中的关键词语要琢磨、吃透其内涵。而答题则要紧扣要求,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实现要点覆盖。如针对答题中的要点不全的问题,就要仔细考虑“点”从哪里来(从文本中来、从审题中来、从思考中来),要分点作答,不要将几个要点混在一起等。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