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心理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1、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
①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
③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 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4、 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四、社会心理的特点
1.内在性与外现性;2.互动性与冲击性;3.实用性与迎合性。
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①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②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③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
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
1
第二节 文化与民族性格
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
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
3、文化的社会功能:①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②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1、 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 2、 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 3、 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
2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定义及其分析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
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1、 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 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
性的再社会化两种)
3、 社会化的功能: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形成的发展个性⑤培养合格角色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二、社会文化的影响即社会性大环境的影响:①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不同;②不同阶级必将对自己的成员打上本阶级的烙印;③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成员社会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通过风俗、习惯、礼仪,时尚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1、 父母的教养方式(即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 教养方式有四种: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2、 家庭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四、学校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突出 1、 教师的威信的作用
2、 教师期待的作用:罗森塔尔(美)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五、同辈群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3
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是电视、网络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2、 埃里克森(美)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 二、认知理论
1、皮亚杰(瑞士)的理论:①人在发展中有一系列普遍的发展阶段形成的。这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内在联系。②人的认知的内在结构与人的知识经验层次有联系。 2、科尔伯格(美)的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美)为代表,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4、强化动机过程。 四、自然成熟理论:
由格塞尔(美)提出。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内涵
一、何谓自我?
4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可分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 二、人的独特标志——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也即人对自我身心流动现状的认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觉察。这种觉察包括三部分:物质的我、社会的我和心理(精神)的我。
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源泉是:①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他人即“重要他人”。②文化意识,包括道德价值及宗教信仰;③物质。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1.矛盾性; 2.形象性; 3.独特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二、自我体验
1.自尊心与自信心;2。成功感与失败感;3。荣誉感与羞耻感;4。内疚 三、自我控制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涵义及其分析 1、涵义: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由多种心理形式共同构成。 2、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一个动机可产生多种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活动的关系:
动机对活动具有推动、强化和定向作用。
5
奥格登(美)的关于警觉性的实验 组别 A B C D 实验条件 对照组(不加任何激励) 个人期待组(个人间竞赛) 团体比赛组 奖励与惩罚组 判错次数(平均) 24次 8次 14次 11次 比较 最差 最好 较差 较好 此结果说明:①激发动机与否对其成绩的影响很大;②激发动机的方式不同,对其成绩有不同的影响。 二、社会动机的种类(分类) 1、从动机的来源来划分: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布鲁纳(美)认为人的内部动机是由①好奇心;②好胜心;③自尊心这三种内驱力引起的。
(2)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 (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2、从个体社会性的引发划分: (1)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
(2)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3)成就动机
第二节 动机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学说: 以马斯洛为代表 三、动机系统论 彼得罗夫斯基(苏):
6
动机是一个系统; 动机是个性的核心。
第三节 成就动机
一、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
通俗地说,成就动机就是指求得成功、求得尽善尽美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即把事情做好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有个别差异
测量成就动机强度的大小有两种方法
(1)投射测量法 (2)量表法(自我报告测量) 三、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1)自尊心强;(2)应变能力强;(3)有创造性和冒险性;(4)责任心很强 四、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 1、成就动机有利于心理健康 2、成就动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成就动机的社会制约性 五、如何培养成就动机
1、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及为其制定的成就标准对孩子的成就动机有很大影响 2、对孩子独立性的训练有助于成就动机的形成
3、社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心理挫折
一、挫折的定义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各种障碍和干扰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
7
第一节 挫折概述
被延搁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二、挫折的情境即产生挫折的原因
1、 客观原因——环境障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主观原因:自身的局限即生理上的因素;心理因素
心理冲突主要有四种模式,即:①双趋冲突:指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②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上可能对个人具威胁性的不利的事情发生,两者都想躲避,但条件所限,只能避开一件,接受另一件,由此而表现出的心理冲突。③趋避冲突:指对同一个目标来说,可能满足某些需要,同时也构成某些威胁,由此产生既想去做又想回避的矛盾心理情境。④双重趋避冲突:即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境。 三、挫折的分类: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 四、大学生活中常见的挫折源 1、校园人文环境
2、大学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事件
第二节 挫折理论
一、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受挫以后必然导致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是一种攻击行为。 二、本能理论:认为人受挫后产生攻击是人的本能 麦独孤(美);弗洛伊德(奥);康拉德·洛伦兹。
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在生活中(周围的人群、家庭)学习来的。 四、生物学理论 1、 雄性荷尔蒙的作用 2、 遗传基因的影响
第三节 受挫后的反应种种
8
一、 受挫后的生理反应
二、受挫后的心理及行为反应
1、 直接反应
(1) 攻击: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外攻击和内攻击等
(2) 冷漠:人受挫后表现出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以及失去喜、怒、哀、乐的
表情。
(3) 焦虑:人遇到挫折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它通常是指不是真的遇到危险,而是担心可能会遇到
某种危险时的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状态。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
(4) 退化:这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动
(5) 固执:个体在受挫后,以不变应万变,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行为(和动作),这种现
象称为固执。
2、 间接反应
(1) 文饰
(2) 代替:生活中的“升华”、“补偿”。
(3) 投射(也称推诿):个体把自己行为的失误归于客观、他人,从而减少自己失误受挫后带来的
心理的不平衡。
(4) 表同:个体受挫后,一个问题连连受挫,心理不平衡,反过来总结经验教训,不论对什么都说
好,好,好。”
(5) 反向:如“此地无银三百两”
(6) 压抑:个体把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不愉快和痛苦体验、烦闷情绪等竭力从意识和记忆中排
除出去,不再想起,不再回忆,从而解除焦虑。
第四节 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挫折对心理的影响
9
1、有益的影响:a.挫折可以增强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能力。b.挫折可以增强个体的容忍能力。c.挫折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有害的影响:a.挫折会降低你的奋斗目标。b.连连受挫后,本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所下降。 二、心理挫折的消除与应对
影响一个人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①生理条件;②生活经历;③个性特征;④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观是耐挫力的核心。 ⑤挫折准备;⑥社会支持。 1、 对受挫折者要宽容 2、 寻求社会帮助 3、 创造条件,改变情境 4、 采用精神发泄法
5、 勇于面对,重视内部问题的应对 6、优化人格品质,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及其分析
社会性认知是社会中的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二、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1.面部表情;2。眼神;3。言语表情;4。身段表情 三、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10
长期、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但在短期内达到对人的性格的某些方面的认知也有规律可寻。 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这种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对他人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
一、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
1、外表;2、才华;3、间接材料 二、第一印象(材料)的特征
1.表面性;2。片面性;3。给人带来“类化”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偏见
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见 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 3、认知情境因素:空间距离、背景参考 二、认知偏见
1、 偏见的特征:是先入为主而又有个人的情感渗透其中,以致即使得到了确实可靠的信息,仍旧固执己见。 2、 个人的偏见: 有意偏见;
无意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有:首因或近因效应、光环效应、相关偏见(隐含型人格效应理论)、宽大作用、相似假定。
3、 社会偏见:产生原因有⑴阶级或群体的意识的影响;⑵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F•海德理论(1957年):素朴心理学 二、B•维纳的归因理论
11
控制位置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因 外因 能力 努力 任务的难易 机遇 三、H•凯利(美)理论:也叫三度理论
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客观的刺激物、行为者本人、行为者所处的客观环境包括情境及条件等。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定义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或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特征)
1.社会历史性;2。社会的价值性;3。相对稳定性;4。行为的倾向性;5。年龄的差异性 三、社会态度的功能
1.顺应功能即适用功能;2。认知功能;3。调节功能;4。保卫功能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凯尔曼(1961年)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即认同、内化 二、态度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2。家庭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4。团体的影响
12
三、社会态度形成的条件
1.作为社会个体的活动范围和目的;2。交往的对象和性质;3。自我意识的水平与倾向 四、社会态度与活动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活动是相关的,但不是一致的。因为①社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对行为活动的调节作用不同;②一个人的行为除受态度的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特别是当时情境的影响,可以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主要决定于当时的情境。
一、社会态度改变的种类及过程 1.质变;2。量变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2。个体的心理特征;3。参加群体的性质 三、社会态度改变的方法
1.劝说宣传法(说服宣传);2。活动参与法;3。团体影响法;4。角色扮演法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改变
第八章 相符行为
第一节 从众行为
一、定义及其分析
从众行为即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之处在于:①都是迫于外界、群体的压力。这种群体压力主要指社会舆论、集体心理气氛和群体意识,而不是群体的明文规定;②都属于相符行为。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出于内心的自愿。
13
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从个体方面来说有:(1)个体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2)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越轨者;(3)性别与个性差异
2. 从群体方面来说有:(1)群体规模的大小;(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成员的身份,即个体在群体
中的地位;(4)群体的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差距。
三、研究从众行为的意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第二节 众从行为
一、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1、少数派内部应具备的特征
(1)应具有一致性;(2)独立性;(3)权威性 2、多数派内部应具备的条件
(1)内部意见分岐很大;(2)内部群体的凝聚力较差;(3)多数人对事实的真相不很明确 二、阻碍众从行为产生的因素
1.少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不统一 2.多数派内部意见一致,齐心协力
第三节 服从行为
有两种表现:
1、 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2、 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
第九章 人际关系
14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定义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 按人们结合的纽带来分: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2、 从人们交往的性质,可分为:]
(1)首属关系和次属关系;(2)组织关系和私人关系;(3)利害关系和非利害关系 3、 从人们之间的和谐程度,可分为: (1)协调关系; (2)不协调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个人性;2。直接性、可感性;3。情感性 四、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 舒兹(美)的研究
行为倾向 需要 包容 控制 感情 2、 霍尼(美)的研究 (1)谦让型 (2)进取型 (3)分离型
主动与别人交往 支配他人 主动表示友爱,对别人表示亲热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希望他人引导 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主动性 被动性 15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1.邻近、熟悉;2。相似性;3。互补性;4。外貌即仪表;5。报酬;6。能力与特长 二、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因素
第三节 利他、侵犯行为
一、利他行为 1.定义及种类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待任何报酬、报答而完全出天自觉自愿的行为,它以助人为目的。 类型:干预犯罪、节制自己的行为、偿还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1)完全出于自觉自愿 (2)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的 (3)不期望任何的报答 (4)利他者本人有所损失 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利他者即助人者的个人因素——主观因素
反映在男女性身上 在年龄上 利他者个人品质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2) 情境因素即客观因素
(3) 从接受利他行为者角度分析即求助者的特点
16
二、侵犯行为 1、 定义及特点
侵犯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
特点有:(1)外显的行为;(2)有意识的行为;(3)一定是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 2、侵犯行为的种类
(1)敌意性的攻击性的侵犯 (2)工具性的侵犯 3、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 (1)人的需要未被满足
(2)从小没有规范好,已形成了习惯 (3)报复
第十章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的分类与规范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分类 1、 按规模大小,可分为
(1)小群体:一般为2~50人左右; (2)大群体:50人以上 2、 按正式非正式来划分,可分为 (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 3、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三、群体规范
17
1、 定义:在群体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有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就是群体规范。 2、 分类
(1)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2)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的规范 3、 群体规范的作用
(1)有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迫使个体都按规范行事 (2)使群体得以维持、生存、巩固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3)给群体成员提供了一个认识、评价的标准 (4)引导群体个体成员的行为指南
第二节 群体的凝聚力
一、定义 主要有两类:
1、 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费斯汀格) 2、 指群体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罗特)
群体凝聚力表现为群体成员的一种心理感受: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二、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
1.目标的整合;2。志趣相投;3。心理要相容;4。互补;5。外界的压力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 有利于控制每个成员,能一呼百应 2、 能使群体成员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3、 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很协调
18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
第一节 流行
一、定义及特点
流行在生活中又称时尚、风尚,平时讲的“赶时髦”。它较突出地表现在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三个方面,主要有时髦、热、时狂三种类型。 特点有:
1. 新奇性;2。快即非常迅速性;3。周期性;4。极端性 二、流行的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的制约;2。宣传舆论;3。经济因素的作用 三、流行的心理因素
1.从众心理;2。求新心理;3。自我防御心理(自我保护心理);4。流行的个别差异 四、流行的意义
流行既有革新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
第二节 暗示
一、定义
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 二、暗示的方式
1.他人暗示:(1)直接暗示;(2)间接暗示
2.自我暗示:(1)积极的自我暗示;(2)消极的自我暗示
19
3.反暗示:(1)有意的反暗示;(2)无意的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的因素 1、 从暗示者方面讲有 (1)其年龄、性别 (2)受暗示者的心理状态 2、 当时的情境
3、 暗示者的影响力和暗示刺激的特点 四、暗示的意义
暗示是心理疗法的一种,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