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习惯培养[论文]

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习惯培养[论文]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浅谈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们的习惯才能从强制过渡到“自然”,由“自然”逐渐转化为能力。 学习习惯 一年级新生 素质教育

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今天,有人提出了“别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响亮口号,可是笔者却觉得这句话对社会、家庭与教育部门都是一种误导,“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生命之树的根。有了扎实的根基,又何愁生命的枝叶不繁茂呢?

一、顺其自然:别让孩子提前“偷跑”

新接一年级新生,怀揣新的希望,最大的感叹就是现在的孩子入学知识结构差距好大,可事后又了生很大的颠覆:有的孩子认识的字很多,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孩子变得不出色而郁郁寡欢;一些孩子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有的却数数时手指头也要扳半天,但在一段时间的有效训练后,却可以写出漂亮的铅笔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对答如流。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向上”,结果就让孩子提前“偷跑”,走入生命成长的误区。还没上一年级之前,很多孩子就会去参加很多培训班。有些地方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幼小衔接为名,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小学化”的教育。很多公办

办园,每到大班阶段,就会因不提前教拼音、识字等小学内容而导致生源大量流失,于是不得不提前“替”小学老师“打工”,但是又是一些不正规的训练而给小学教育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培训机构也举办了名目繁多的幼小衔接班,它们都以提前教授小学知识为特色,什么硬笔书法、拼音、奥数速算……小小孩子一天都排得满满的。这种“满脑灌的做法”很多弊端,笔者从事低段的教学多年,对此深有感悟。 1.入学障碍:知识重复,孩子厌烦

有的孩子提前把一年级的所有课程都学完了,正式开学上课,即便老师讲得有声有色,他还是提不起兴致,心想:这些我老早就会了,老师三遍、四遍地讲,真烦!屁股就像抹了油,坐不住了,干脆做起了小动作!接着,老师会批评,家长会责难,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便产生了厌学心理。 2.拔苗助长:超出负荷,影响健康

孩子每个阶段的身体发育状况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手臂的小肌肉还没发育完全,不适于写字,平且由于有意注意的时间也不够长,让孩子提前大量地学习一年级知识,减少了睡眠和休息时间,缺乏锻炼,违背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 3.积习难改:劣质教学,波及终生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消化什么。不少培训班,不是教育部门主办的,请来上课的老师并不专业,很多错误的知识在孩子有了第一印象,要矫正就比没教过的孩子更吃力了。有的老

师水平不高,孩子学的知识貌似掌握却不到位。笔者教学的每届新生都会有发音不正确的老师口对口纠正,还是那腔调,到了小学毕业都难改。

4.优势早退:结果至上,能力不足

提前参加各类培训的另一个弊端是由于培训机构的功利性,势必将孩子学会什么作为自己的功劳而忽视孩子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开学读拼音正确流利,作业不但又对又快,方方面面很优秀。可是到了下学期,语文、数学稍难一点的就做错了,上课也不再发言了……与家长沟通,家长倒在预料之中,因为她一上年级的课程都学过了,两本课堂作业也都做过了,而这学期,由于没了“早期开发”的相助,孩子在学习上自然力不从心了。

古人有仲永,五岁家长背着到处“作诗会宾客”,到了二十岁,能力上早已经“泯然众人”了。今日有二十年前的某大学少年班,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他们的光环也只是“昙花一现”。所以,一年级新生家长淡化知识准备,重视习惯培养。家长不必为自己的孩子拼音不会读、口算慢而灰心丧气,不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在跑,结果谁都无法预料,因为有些孩子因为多动、懂事迟,特别是一部分男孩子,到了高中,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自然能“大器迟成”,但绝对不会因过早“拔苗”而提前“枯萎”。

二、夯实基础:训练孩子“正确起跑”

低年级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任班主任,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小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及文具的整理习惯等。我针对学生在校一天的学习生活,制定了一套详细、可行的方案。下面按着时间的顺序一一介绍。

1.晨读习惯:从“玩个痛快”到书声琅琅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经典传统,对孩子的语感培养与身心健康好处很多,所以我就总是拿古代名人早起读书的事迹感染学生,用“一日之计在于晨”来引导学生,更通过自身的示范与管理来提醒与教育学生。

我们班的孩子到校的时间比较早,家长有活,住得较远的早早地就把孩子送来了。冬天的时候,7点不到就有孩子坐在教室里嚷嚷了,还有附近的学生醒来也很早,还没吃完早饭就在教室里吵,影响其他同学。刚开学的时候,班干部组织能力差,根本管不了那些七嘴八舌的学生。所以我只能天天早晨6点半之前起床,我一直咬着牙坚持了半个月。经过半个月多的努力,现在我们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班干部也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用不着老师天天盯着。每天我到学校的时候,学生不是在读生子卡片,就是在朗读前一天晚上读的文章或复习、背诵古诗。两位小干部管得井井有条,一个

给大家读生字卡片,一个巡视管纪律。每天都有步骤、有计划地学习。值周老师啧啧称赞:虽然年纪最小,但晨读最自觉。不论老师来还是不来,都一样。

一开始,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做的。所以,早晨的时间对我来说太短了,总是手忙脚乱。我的原则是要不就不留作业,留了就必须检查,及时反馈。不然,小孩子看你对待课外作业的态度不认真,他也就开始糊弄,什么也没学会呢!就开始养成应付的习惯了。

2.课前准备:有条不紊,干净利落

刚开学的时候,课外读物读本中有《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这样一个内容,我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稍做拓展,展开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整理书包和学具摆放活动。通过富有情趣的比赛、看图说话、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懂得了学会整理书包和学具摆放的重要性。在长期的叮嘱和监督下,学生养成了合理地整理书包和学具摆放的习惯。比如,准备一支削好的铅笔、一块橡皮。学生的文具盒我从来不让从书包往外拿,要不一说用铅笔,总会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引起一阵骚动。左边的同学把铅笔、橡皮放到右手边,右边的同学放左手边,两个人的并排放在一起,看起来井然有序取用方便。

3.课堂要求:具体明确,训练规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有效学习的保障,有效学习又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小朋

友,对各项纪律要求不明确,所以首先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坐姿、发言、倾听、讨论、读写姿势、书写格式……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常常顾此失彼,或者转眼就忘。这就

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耐心教育,力求做到“要求具体化、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对各项要求时时做到心中有数。开始一定要持之以恒,宁可教学进度慢一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上课习惯学习知识事半功倍。

4.课后作业:整洁及时,化被动为主动

晨读的前5分钟,我收前一天晚上留的作业。我们班学生的课外作业抄在纸上,一项一项地认真抄写,完成一项回家的同学让家长打好钩,签好字,调皮的学生由我亲自操作,最后注明,是否积极主动。小队长把作业收上来以后,我马上分出抄写认真和主动完成作业的,及时在语文书的扉页上印上一枚红花。说起来简单,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收好45名同学的作业,我足足训练了半年。

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是教学环节之一,是巩固学生当天所学新内容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也是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之一。家庭作业不要以为是家长的事情,跟老师的引导,后续的检查和讲评密不可分。因此,孩子刚步入一年级,老师要规定学习地点、学习时间、作业内容、制定一系列的检查和奖惩制度。通过家长的配合督促和老师的奖惩,让

孩子养成学生自觉、端正、静心的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从而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三、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们的习惯才能从强制过渡到“自然”,由“自然”逐渐转化为能力。“淡化知识准备,重视习惯培养”这就是我对为人师者与为人父母的忠告,相信随着理念的更新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在起跑线上“跑得更好”而顺利赢得人生的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