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 第3期 2 0 1 1年 5月 Vo1.18 NO.3 May 20 1 1 污染物总量控制空间动态管理初探 刘臣辉,谭季禄,华迎春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基于不同区域的环境要求,可将一个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普通区。本文 建立了普通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值及变化值的计算方法,并将此方法具体应用到某市的污染物空间总量动态控 制管理研究中,通过选取最佳分配方案,从而达到“经济发展最好、环境质量最优”的效果。 安 关键词:污染物;总量控制 空间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56(2011)03—0010—03 全 与 O 环㈣ Initial Exploration of Dynamic Management in Space for Gross Control of Regional Pollutants LIU Chen—hui,TAN Ji—lu,HUA Ying—chun 境m 工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Based upon the environmentalg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 regions,one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prohibited zone,restricted zone and common zone.This paper sets up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target value of gross control and the change value in the common zone and applies it tO the research of space total dynamic control of pollutes in certain city.A best program is selected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f“the b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best environmental quality”. Key words:pollutant;gross control;dynamic management in space 放量应严格控制为零;对于限制开发区,污染物允许 0 引 言 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2O世纪 7O年代,从环保管理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7--1997年,从污染物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排放量应该大幅度削减,但把这些削减的量逐年分配 给鼓励开发的地区,实现空间上的动态分配,从而可 避免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环境经济不相容”的现象。 总量控制空间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一词早先出现于企业管理中,笔者 1998--2005年,从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转向环境容 量总量控制;2006年至今,正式实施环境容量总量 控制[1]。可见,污染物总量控制从最初的浓度控制 到总量控制,再从目标总量控制到容量总量控制发 展至今,已经逐步得到了完善。 尽管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在国内已有了长足的 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一个地区而言,污染 物总量控制管理仍然未能充分考虑该区域的空间差 将“动态管理”引入环境管理,拓展了其广义的理解。 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就是用动态的思想,针对环境中 纷繁变化的污染因素和管理要求,制定相适应的总 量控制管理方法,并在时间、空间上不断动态发展的 管理体系。本文重点研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在空间 上的分配。 1.1 总量控制空间动态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 异所带来的总量分配的公平效率问题。在上级下达 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对于禁止开发区,污染物允许排 收稿日期:2010-08-24 修回日期:2011-03—06 所谓总量控制空间动态管理,就是指根据管理范 作者简介:刘臣辉(1956一),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的研究。E—mail:chliu@yzu.edu.art 第3期 刘臣辉等:污染物总量控制空间动态管理初探 围内不同地域的特点及功能,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总量 控制动态指标。该指标是随着管理要求变化的,是与 地域特点及功能相符的,并依附生态功能区划所划分 的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非限制开发区域进 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有助于总 Mi一 W 一 ×SJ N :Ⅳf3十w 1十Wi2 x 二 V —Nf—N卜1 K : 量控制管理指标的有效下达,使之更具执行力。同时 也让生态功能区划发挥其更多更大的作用。 1.2总量控制空间动态管理的计算 1.2.1计算思路 V一. —N K一 本研究的目标是计算某市普通区污染物可用总 量年变化数值和幅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总体可 以从两个角度考虑:时间上,考虑国家节能减排的要 式中:E为第i年某市总量控制目标(t); 为第i年 某市单位面积可用量(t/kin。);S为某市总面积 求,假定污染物削减比例每年相等,污染物总量控制 目标逐年减小;空间上,将某市总面积划分为三部 分[2],即禁止开放区、限制开发区、普通区。禁止开 (km );S』为J区总面积(km ),其中l区为禁止开 发区,2区为限制开发区,3区为普通区;W 为第 年、J区调整前的可用总量(t);N 为第i年普通区调 整后的可用总量(t);V 为第i年普通区调整后的可 发区内禁止排污,所有排污企业应关闭或迁出,其可 用总量调整到普通区;限制开发区不允许新建排污 企业,已建排污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逐年全部迁出, 其可用总量逐年匀速调整到普通区。 1.2.2计算方法 用总量与上一年相比的变化数值(t);K 为第i年普 通区调整后的可用总量与上一年相比的变化幅度 ( );V为第z年普通区调整后的可用总量与第一 年相比的变化数值(t);K为第z年普通区调整后的 假设时间段为 年,污染物节能减排的削减比 例每年相等,均为 ( ),其计算公式如下: Ei—E1 X(1一 ) 可用总量与第一年相比的变化幅度( )。 经过推导,得出如下公式: N 一墨 ==:x ISs十5 十sz× ] 星 ×[s。+s +sz× ×FS。十s 十s:× ]一墨 1_-墨 ×rS。—I 。 ×『-s。+s +s:× ×FS。+s +s × I ] (2) K.一 S 二 +s +sz× (3) —E ×{c 一 一 S3+S1+S2 X二 标COD和SO2分别为52 583 t和75 000 t[3 ;该市 (4) 总面积为6 634 km ,禁止开发区面积为141.56 km。,限制开发区面积为1 146.19 km。,普通区面积 为5 346.25 km。。 E1× 门..、rlZ 、 K== S 鲁×[s。 ×去] (5) X取6 a,Y的取值有3种方案:①取该市“十一 五”规划期内每年实际削减比例的平均值;②取该市 所在省要求的“十一五”规划期每年削减比例的平均 值;③取国家要求的“十一五”规划期每年削减比例 的平均值。 第一个方案因为2010年还未结束,取“十一五” 式中:S为禁止开发区总面积(kin2);S2为限制开发区总 面积(km2);S为普通区总面积(kin2);其他符号同上。 2 应用实例 2.1计算数据的选取 规划期内前四年的平均值,见表1。 第二个方案已知从2006年到2010年,江苏省 以2010年为起始年,2010年某市总量控制目 要求总的COD和SO:削减比例分别为15.1 和 l2 安全与环境工程 第l8卷 18 ,假设污染物每年是等比例削减的(2006年在 和限制开发区不分配总量;比较3个方案,笔者认为 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可求得2006到2010年 COD和SO:每年的削减比例分别为3.22%和 对于COD的总量控制削减值可以采用“十一五”规 划期内每年实际削减比例的平均值,到2015年,普 3.89 。 表1 2006--2009年污染物削减比例数值 Table 1 Pollutant reduction ratio from 2006 tO 2009 年份 污染物削减比例/ C0D SO2 第三个方案已知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要 求总的COD和So 削减比例均为1O ,同方案二 可求得2006到2010年CoD和SO。每年的削减比 例均为2.O9 。 2.2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述的方法采用3种方案对某市普通区未 来5年COD、SO 可用总量年变化数值和变化幅度 进行计算,其结果见表2、表3。 表2 普通区CO1)可用总量年变化数值和变化幅度计算结果 Tab ̄e 2 Available total numerical value changes and margin of COD in common zone 注:“一”代表削减。 由表2、表3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到2015年,该 区域总量指标将全部分配到普通区,而禁止开发区 通区COD排放量将减少5.69 ;对于SOz的总量 控制削减值可以采用该市所在省要求的“十一五”规 划期每年削减比例的平均值,到2015年,普通区 SO2排放量将减少4.2O 。 表3普通区s()2可用总量年变化数值和变化幅度计算结果 Table 3 Available total numerical value changes and margin of SO2 in common zone 注:“一”代表削减。 3 结语 通过对不同地域间污染物总量动态分配计算方 法的研究,可计算出普通区域污染物动态分配变化 值,从而可对污染物空间总量控制实施动态管理,可 以使一部分地区“休养生息”,同时让另一部分地区 充分发挥其发展余地,最终达到“经济最大化、环境 最优化”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华迎春,陈卫兵.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模式探索EJ3.环 境经济,2007,(6):Z8—32. E23华迎春,张素玲,陈卫兵,等.扬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划 ER3.扬州:扬州市环保局,2008. [3]扬州市环保局.扬州市十一五环境规划[R].扬州:扬州市政府办 发 ̄20063124号,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