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郑樵《通志·艺文略》与“民间之藏”

论郑樵《通志·艺文略》与“民间之藏”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书林史话・ 论郑樵《通志・艺文略》与“民间之藏” Study on Tong Zhi Yi Wen Lue and Folk Collection 唐黎明 张固也 Tang Liming Zhang Guye 摘要郑樵《通志・艺文略》除以五部史志、官修目录为主要依据外,还利用了十三部宋代私家书目, 这些书目大多为其福建同乡所收藏。将《艺文略》与今存五部书目相比勘,去其重复,剩下1100多部图 书都属于“民间之藏”。通过对这些图书的分析,可以对宋代公私书目的不同特征、甚至官方学术和民 间学术的异同等学术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的印象。参考文献17。 关键词《通志・艺文略》 私家书目 郑樵 Abstract:Zheng Qiao’S , Zhi Wen Lue was written not only 011 the basis of the ifve historical and revised bibliographies,but also thirteen private bibliographies.The above mentioned private bibliographies were most collected by Zheng Qiao’S fellow provincials.Compared with the ifve existing bibliographies,the non—duplicate books are more than one thousand and one hundred,and are all private bibliographi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books,we can know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bibliographies.We may even reali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0mcial academic and civil academic. Keywords: Zhi Yi Wen Lue;Private Bibliography;Zheng Qiao 1前人对郑樵所据书目的推测 中国古代书目主要著录国家相关机构或私 现代学者认为,“《艺文略》尽列古今公私目 录所收之书目于一编”_2 J,“是根据历代史志、公 私书目和个人的访求见闻而撰成” ,“他广泛参 考古今公私目录,凡所知书籍,不管存亡,一概著 录” ,“是依据已有书目及其它相关资料编成 家的藏书,即便早期史志目录仍系删略某种官修 目录而成。南宋初文献学家郑樵从其史学“会 通”思想出发,批评这种传统做法“有则书,无则 否,不惟古书难求,虽今代宪章亦不备”,并主张 “编次必记亡书”:“必究本末,上有源流,下有沿 的” J。王重民先生说“《艺文略》共著录了图书 10,912部,110,972卷,这个数目是空前的”,与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 籍志》、北宋三部《国史・艺文志》去重后的数字 大致相当。并进而指出,“由于当时还没有补史 袭,故学者亦易学,求者亦易求。”这种批评未必 完全合理,但他试图将目录学功能从单纯的记藏 书提升为完整反映学术史全貌,可以说是目录学 上的一大创见。郑樵以“广古今而无遗”为目标, 艺文志做依据,郑樵又没有特别的时间去参考更 多的公私藏书目录,当然是很困难的,他并没有实 编撰《通志・艺文略》,势必不能仅以官修目录为 依据,而须广泛地利用包括私家书目在内的各种 现他的这一目的和要求。”[6 3《艺文略》著录图书 的部卷总数,郑樵本人没有说明,王氏的数字可能 偏低,钱亚新先生统计为11,246部132,329 卷 。又王氏似乎以为郑樵主要依据史志和官 目录材料。他曾经自述其编撰方法和著录依据: 今所纪者,欲以纪百代之有无。然汉、晋之 书,最为希阔,故稍略。隋、唐之书,于今为近,故 差详。崇文、四库及民间之藏,乃近代之书,所当 一一修目录,而参考私家书目十分有限。上述说法都 比较宽泛,并没有说清楚郑樵究竟依据哪些书目。 载也。[ 本文系2010年度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唐宋目录学研究”(批准编号1030)成果之一。 1O6 圆寥圊砉馆学刊 ・书林史话・ 姚名达先生在这个问题上说得比较具体:郑 志》中还有些相关记载可供参考。一是《校雠略》 中有些关于宋代私家藏书和书目的零星论述: 《收书之多论》:臣尝见乡人方氏望壶楼书籍 颇多,问其家,乃云先人守无为军El,就一道士传 之,尚不能尽其书也,如唐人文集无不备。又尝见 浮屠慧邃收古人简牍,宋朝自开国至崇、观间,凡 是名臣及高僧笔迹无不备。……然观国家向El文 樵“所根据之书目为《汉志》、《隋志》、《唐志》、 《新唐志》、《崇文总El》、《四库书目》(原注:北 宋馆阁之目)、《道藏目录》及当时民间所藏如《荆 州ft]氏目录》、《漳州吴氏书目》之类。” 台湾学 者乔衍瑁先生的考证结论更为明确:“《艺文略》 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隋志》、《新唐志》、《崇文 总El》,再就是《汉志》、《四库书目》,以及一些私 物全盛之时,犹有遗书,民间所有、秘府所无者甚 家书目,和他知见所及。”他还以“《艺文略》与私 家藏书”为小标题,对二者的关系作了较深论述: 郑樵所利用的宋代官修书目,似仅限于《崇 文总目》和《四库书目》。……宋代私家藏书也很 多,有的不见于秘府。可是《艺文略》目录类仅收 家藏总目十五部,宋人部分只有十一部。颇著盛 名的宋绶、荣王宗绰、董迫等的藏目,都未见著录。 其实所著录的十五部中,他能见到的则很少,《艺 文略》仅在《易》家有“《周易稽颐图》三卷(《荆 州田家书目》)”。《校雠略》对田氏书目引证稍 多,又提到漳州吴氏的藏书,似即《艺文略》的《漳 浦吴氏藏书目》的编者。又和州沈氏,似即《艺文 略》所载《沈谏议书目》的沈立。而望壶楼方氏, 似即莆田方渐,重和元年进士,和郑樵同时同 里。……上面所提到的几家藏书和书目,多集中 在福建,甚至接近莆田。和州沈氏,也是透过乡人 李氏才知道。而且也只是见李(当作陈)氏有 田氏书目,并未说予以传抄或郑樵也持有。固然 到了南宋初年,政治和文化中心都南移,福建刻 书既盛,藏书家也渐多,可是郑樵的接触面实在 很是有限。 这段考证总体说来比较精辟,但乔氏怀疑 《艺文略》所著录的私家书目郑樵“能见到的则很 少”,未必有当。此外,乔氏虽曾考证“《四库书 目》是宋代而非唐代”的书目,但并未真正认清其 庐山真面目,所以未能进而发现:《艺文略》中所 保存的“民间之藏”可以与其他图书相区分,由此 可以进一步分析宋代馆阁书目与私家书目甚至 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的不同特征。 2郑樵所据私家书目考 关于《艺文略》依据的私家书目,郑樵在《通 20l 2.2 总第80期 多,是求之道未至耳。 《亡书出于民间论》:古之书籍,有上代所无 而出于今民间者。《古文尚书音》,唐世与宋朝并 无,今出于漳州之吴氏。陆机《正训》,隋唐二 《志》并无,今出于荆州之田氏。《三坟》自是一种 古书,至熙丰间始出于野堂村校。按《漳州吴氏 书目》算术一家,有数件古书,皆三馆四库所无 者,臣已收入求书类矣。又《师春》二卷、《甘氏星 经》二卷、《汉官典仪》十卷、《京房易钞》一卷,今 世之所传者,皆出吴氏。应知古书散落人间者。可 胜计哉,求之之道未至耳。 《求书之道有八论》(之七):书不存于秘府 而出于民间者甚多,如漳州吴氏,其家甚微,其官 甚卑,然一生文字间,至老不休,故所得之书,多蓬 山所无者。兼藏书之家,例有两目录,所以示人者 未尝载异书,若非与人尽诚尽礼。彼肯出其所 秘乎? 《求书之道有八论》(之八):乡人李氏曾守 和州,其家或有沈氏之书。前年所进褚方回《清 慎帖》,蒙赐百匹两,此则沈家1日物也。乡人陈氏 尝为湖北监司,其家或有田氏之书。臣尝见其有 《荆州田氏目录》,若迹其官守,知所由来,容或 有焉。 二是《艺文略》著录十五部“家藏总目”: 吴氏西斋书目一卷唐吴兢撰 新集书目一 卷唐蒋或撰 东斋集籍二十卷唐杜信撰 都氏 书目一卷沈谏议书目三卷沈立 沈少卿书目 二卷李正议书目三卷李定 荆州田氏书目六 卷田玮 赢金堂书目三卷吴良嗣 庆善楼书目 三卷台州陈氏 李邯郸书目三卷李淑 漳浦吴 氏藏书目四卷吴与 方作谋万卷楼书目一卷 余卫公万卷藏书目一卷欧阳参政书目一卷 107 ・书林史话・ 郑樵认为,北宋馆阁书目并不完善,“犹有遗 家《崇文总目》、《史馆书目》较之民间之藏,凡奇 图异书,民间所有,而国家所无者亦多。民间如 书,民间所有秘府所无者甚多”,“书不存于秘府 而出于民间者甚多”,所以提出“亡书出于民间” 《吴氏西斋书目》一卷(唐人吴竞家藏)、《新集书 目》一卷(唐人蒋或家藏,已上二目并见《崇文总 的求书理论。当时藏书家常有繁、简两份目录,郑 樵为了看到全本目录及其所载异书,必曾“与人 尽诚尽礼”,才能说出这一番甘苦之言。《校雠 略》中提到了漳州吴氏、荆州田氏、和州沈氏、乡 人方氏望壶楼、浮屠慧邃等私家藏书,更明确言 目》第二十二卷)、《荆州田家书目》六卷(兴化方 郎中、陈运使家有之)、《古今书目》四十卷、《沈氏 墨野堂书目》二卷、《祁氏藏书目》二卷、《梁山书 堂目录》四卷(已上兴化方家有之)、《沈谏议书 目》三卷、《李正议书目》三卷、《簸金堂书目》三卷 (已上漳浦吴家有之)、《六一居士目录》(福州余 氏有之)、《万卷楼书目》三卷、《望壶书目》三卷 (已上兴化二方家藏),此皆官所无、民间所 有也。① 及《漳州吴氏书目》、《荆州田氏目录》。姚名达列 举这两部目录时的书名与此相同,而与《艺文略》 著录略异,可知姚氏之说正是有见于此。 问题是郑樵所见当不会仅此二家,他还参考 过哪些私家书目呢?由于《艺文略》通录古今有 无之书,所列十五部私家书目郑樵是否都能见 到,有待探讨。从“崇文、四库及民间之藏乃近代 之书”这句话来看,郑樵所谓“民间之藏”仅指宋 代私家藏书和书目,前三部唐代私家书目应予排 郑樵自号溪西遗民,这段话与前面省略部分 一气呵成,风格与郑氏文字相似,也应该是“溪西 云”的内容。“漳浦吴家”、“陈运使”、“兴化二 方”即《校雠略》、《艺文略》所谓“漳州吴氏”吴 与、“乡人陈氏”、“乡人方氏望壶楼”主人方渐、 “万卷楼”主人方略字作谋,“福州余氏”疑即“余 卫公”,都是他的福建同乡甚至同县人。这五家 收藏的宋代私家书目竟然多达十部(除《古今书 除,他能利用的最多为后十二种宋代私家书目。 乔氏说“宋人部分只有十一部”,略有疏误。他又 因《艺文略》仅有一处注明《荆州田家书目》,又 “只是见李氏有田氏书目,并未说予以传抄或郑 樵也持有”,怀疑郑樵能见到的私家书目很少。 但《艺文略》仅偶尔注明著录依据,称“见《隋 志》”、“见《唐志》(或《唐艺文志》)”者稍多,亦 仅各有数十处,注《崇文总目》、《四库书目》者更 仅各为三、四处。郑樵采据各家书目者,都应多达 数百上千,仅在少数地方加上这些注释,正是聊 目》疑即唐毋煲《古今书录》以外),其中田玮《荆 州田氏(家)书目》、沈立《沈谏议书目》、李定 《李正议书目》、吴良嗣《簸金堂书目》、方略(作 谋)《万卷楼书目》与《艺文略》著录略同。《沈 氏墨野堂书目》即《沈少卿书目》,是钱塘人沈振 的书目,沈辽《云巢编》卷十有其《埋铭》。《梁山 书堂目录》即《漳浦吴氏藏书目》,因吴与书堂在 漳浦县西南梁山而得名。《六一居士目录》即《欧 阳参政书目》,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十,官参知政 以示例,其注《荆州田家书目》虽仅一处,却应视 作私家书目的代表,而不能作为见到私家书目少 的证明。 郑樵自称:“家贫无文籍,闻人家有书,直造 事。“祁”、“都”二字形近,疑《都氏书目》为《祁 氏藏书目》之误,即《文献通考・经籍考・总叙》 所谓“公卿名藏书家”“毫州祁氏”之藏书目。仅 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 情。” “与人尽诚尽礼”,以求藏家“出其异书”。 而南宋初年,福建刻书、藏书日渐兴盛,私家书目 亦颇见流传。宋末福清人林希逸引“溪西云”: 应知古书前代不得而有反出于后世甚多,以 剩《望壶书目》一部不见于《艺文略》,而这恰恰是 “乡人方氏望壶楼”的藏书目,郑樵完全有机会见 到。同时,《艺文略》中的余卫公《万卷藏书目》为 “福州余氏”藏书目,李淑《李邯郸书目》、陈贻范 《庆善楼书目》当时流通较广,郑樵也应该有机会 《晋志》(当作《隋志》)较《汉志》,凡汉以前之 书,《汉志》不得而有反出于《隋志》者多矣。以国 ①林希逸《竹溪属斋十一稿续集》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8 国家固害馆学刊 ・书林史话・ 见到。“溪西云”没有提到这三部书目,可能正如 其言《崇文总目》所载唐人私家书目时没提杜信 《东斋集籍》一样,只是偶然疏漏而已。 书目》(以下简称《秘目》)。我们进一步考证, 《秘目》“是一部专门著录元祜二年以后秘书省陆 续采编人藏图书之目录。但今本收有绍兴后期著 作,应当经过孝宗以后人增补”。 这一发现对于 考察《艺文略》与“民间之藏”的关系,无疑具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既然除宋代私家书目以外,其他郑 总之,《艺文略》著录的十二部宋代私家书目 大多经郑樵的同乡好友收藏过,甚至就是他们的 家藏目录,郑樵能一一指出其收藏处所,应该都 曾见到过。加上偶失著录的《望壶书目》,郑樵所 樵依据的五部史志、官修目录即《汉志》、《隋志》、 见共达十三部之多。乔氏“他能见到的则很少” 的推断,与事实略有不符。不过这些书目基本都 从同乡好友处见到,确实说明郑樵长期局处东南 一隅,“接触面实在很是有限”,以致“颇著盛名的 宋绶、荣王宗绰、董迪等的藏目,都未见著录”。 3《通志・艺文略》反映“民间之藏”的独 特价值 郑樵《通志》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通史著 作之一,其《艺文略》在有些时期比《崇文总目》等 专门书目流传更加广泛。有些古代学者又不太 注意其通录古今有无的性质,往往直接引用它的 著录来证明某书宋代尚存。相反,近代以来有些 学者则认为其尽出钞胥,对学术考证意义甚微, 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叶德辉《刊秘书省续 编到四库阙书目序》便有“郑樵《通志略》出自钞 胥,马氏《文献通考》第录旧目,弃而勿采,以画鸿 沟”之语 。姚名达先生也说:“《艺文略》的参 考价值并不大,就是由于郑樵以个人力量,仅能 做一些简单的钞写、移易和改编,不能反映出旧 目录的异同,也不能增加一些必要的注解。”_1 乔 衍瑭先生虽然精辟指出《艺文略》主要依据五部 史志、官修目录,但是并未将五部书目与《艺文 略》相互比勘,就轻易断言“《艺文略》中很少有未 见于其他书目的书 。’’,没能发现它所具有的一 个独特价值。 乔氏之所以功亏一篑,是由于他尽管认识到 “郑樵所利用的宋代官修书目,似仅限于《崇文总 目》和《四库书目》”,却并不知道《四库书目》究 竟是何种书目?所以他在以法家为例考证其著 录依据时,将《宋志》作为比勘对象之一,却偏偏 舍弃了一部重要书目。其实清人张金吾已经怀 疑《四库书目》就是今存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 201 2.2 总第80期 《新唐志》、《崇文总目》、《四库书目》(《秘目》) 至今仍存于世,那么《艺文略》去除与五部书目重 合的图书之后,剩下的图书就应该是依据“民间 之藏”著录的。通过对这些图书的搜集、分析,可 以对宋代私家书目的总体特征,及其与馆阁书目 的差异,甚至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异同等有趣的 学术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的印象。 《艺文略》著录图书约11,000部,见于五部 史志、官修目录者约十分之九,不见者约十分之一 强,即1100多部。由于这项统计工作极其繁琐, 难以做到完全精确,这篇小文也不可能将所有书 名一一列举出来。这里仅列出不见于五部书目的 经类《易》家以及史类与正史、《资治通鉴》相关的 之书,并略作分析。 三皇太古书三卷柴霖传 祥符注十卷宋朝 龙昌期周易十卷张葆光 补注三卷皇甫但 周易证义疏二十卷宋朝范谔昌 周易穷微论一 卷王弼 易卦正名论一卷刘不疑 广论一卷 易义八卷皇甫秘 易义十卷聱隅先生黄唏 易 义一卷黄通 易义二卷李贲 易义一卷周孟阳 周易义略九卷张简 周易新义上下二卷沈季 长 易义二卷叶子长 周易口诀六卷唐魏郑公 周易发题一卷张元 周易口诀六卷王绮周 易口诀七卷陆太易 周易隐诀一卷 周易精微 三卷皇甫仪 周易析微通说三十卷楚泰 易筌 一卷阮逸周易质疑卜传三十卷楚泰 易训三 卷宋成周易析蕴一卷孙坦 易箝精义二卷 周易通神二卷 周易精微三卷周镇 穷理尽性 经一卷周易义证总要二卷 周易绝笔书四卷 龙昌期周易发隐二十卷陈良献 略例一卷桂 询周易编例十卷 类纂一卷 周易证坠简二 卷范谔昌 易数一卷陈高 周易稽颐图三卷荆 州I田家书目 龙图一卷 河图洛书解一卷沈济 109 ・书林史话・ 伏羲俯仰画卦图一卷彭汝砺 周易乾生归一 陈振孙说“顷在莆田,有售此书者”,[1 则其书当 见于莆田藏书家的书目。 图十卷彭汝砺 删定易图一卷 八卦小成图一 卷周易释文一卷陆德明 京房易钞一卷 汉书旧隐义一卷唐书释音二十五卷董氏 但是《艺文略》著录了一些宋代史学名著,不 见于《崇文总目》、《秘目》,如欧阳修《新唐书》、 《五代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范祖禹《唐 鉴》,北宋馆阁中不可能没有这些书,要说它们不 是依据官修目录而是私家书目著录,似乎有点匪 撰辙撰《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宋祁等撰 五代史记七十五卷欧阳修撰 五代史纂 唐鉴 新唐书纠缪二十卷吴缜撰 古史六十卷宋朝苏 误五卷吴缜撰 续唐录一百卷宋敏求撰十二卷范祖禹撰唐鉴五卷石介撰 夷所思。然而在了解郑樵编撰《艺文略》的过程 后,这一疑点就可以焕然冰释。郑樵最早的编目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撰 举要历 八十卷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节文六十卷司马光 撰资治通鉴外纪三卷刘恕撰 外纪目录三卷 实践,是据朝廷依《新唐志》、《崇文总目》、《秘 目》改定的阙书目录编撰《求书阙记》七卷,又据 私家书目编撰《求书外记》十卷。当他继而编撰 “广古今而无遗”的《群书会记》三十六卷,并最后 改编为《艺文略》时,很可能驾轻就熟地仍以这些 书目为依据,并添补上原来删除的存书和《隋志》 之书。乔衍瑁先生认为郑樵连《史馆书目》、《国 史艺文志》这种当时颇见流传的书目都没有加以 刘恕撰 首先,我们根据郑樵自述的那段话推断这类 图书系依据私家书目著录,可以从一些具体图书 来作补充论证。如《周易稽颐图》已注明出《荆州 田家书目》。据晁公武说:“《周易口诀义》七卷, 右唐史证撰。抄注疏以便讲习,田氏乃以为魏郑 公撰,误也。”[1 l( ”知郑樵所谓“《周易口诀》六 利用,而“仅限于《崇文总目》和《四库书目》”,是 很有道理的①。而《崇文总目》成书于仁宗庆历元 年(1041),《四库书目》(《秘目》)收录元祜二 年(1087年)以后四库新收图书。上述四部史 卷,唐魏郑公”,亦据田氏著录。《校雠略》说: “《师春》二卷,甘氏《星经》二卷,《汉官典仪》十 卷,京房《易钞》一卷,今世之所传者皆出吴氏。” 则《易钞》当据吴与书目著录。郑樵所据多为福 建同乡的书目,还有些藏书家离得较近。如《庆 善楼家藏书目》为台州陈贻范的书目,《篙金堂书 书的成书或上献年份分别为1060、1072、1077、 1086年,正好介于中间46年间,不可能见于这两 部书目。但它们在社会上迅即流传,肯定会见于 私家书目,郑樵本人也应该有藏,而据以载人《艺 文略》。 其次,我们从这些《易》书来分析一下宋代公 私书目著录图书的不同特点。这48部图书中,宋 目氏》为鄱阳吴良嗣的书目。《艺文略》著录闽、 浙、赣人著述多不见于五部书目,当非偶然。如 《周易》张葆光、著《易数》的陈高为莆田人,著《易 义》的黄唏为建安人。郑樵作为莆田人,或为亲 见其书,或为据同乡书目。其他类中这样的例子 也有不少。如丁副《春秋演圣统例》二十卷,据 人著述44部,前代著述仅4部。但京房《易钞》, 明胡应麟作为“书亡已久,即好事家藏,秘本间 见,皆伪中之伪”之一例 。王弼《周易穷微 论》,或许只是宋人从其《易注》十卷裁出之篇。 魏征《周易口诀》,晁公武说是史证之书,田氏误 题作魏征。《周易释文》只是宋人从《经典释文》 《郡斋读书后志》说:“田玮《书目》‘副’作 ‘嗣’。”_1 j(113)可见田氏《书目》中有此书,当即郑 樵之所据。上揭《师春》亦据吴与书目著录,另二 书亦见《隋志》、《新唐志》,郑樵当是综合史志、吴 与书目著录。又如李淑等撰《三朝训鉴图》十卷, ①中斥出单行,非别有一书。还有张元《周易发 《艺文略》著录张方平《史馆书目》二卷,林希逸引“溪西云”有“以国家《崇文总目》、《史馆书目》较之民间之 藏”之语,则郑樵应见过《史馆书目》。但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五、一六五,张方平仁宗庆历五年至八年任 史馆修撰,书目当编于此四年间。其所收图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栽为“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二卷”,当大都见 于《崇文总目》。郑樵即使曾加利用,亦所得不多。 110 圆家固害馆学刊 ・书林史话・ 题》,宋人也有记载为张辕、张韩的,时代则有说 部更明显的伪书,即《三皇太古书》,又称《古三坟 是唐人,有说是宋人的,后一说较为可信。也就是 说,《艺文略》据私家书目著录的图书,没有一种 是真正的前代古书。其余宋代著述,五部史志、官 修目录应收而漏收,却为私家书目补收,这一点 值得格外关注。 李更先生曾经指出:北宋“馆阁之藏作为国 家典章制度数据库的观念非常明确,书籍入藏范 围存在一定的限制,大体以‘传之后世’为标准, 主要收存有价值的前代著作。” 通过这一事例, 可见《崇文总目》、《秘目》几乎已将当时所存前代 《易》学著作全部收录,无一漏网。那么私人藏书 目录呢?大家看看上列书单,其特点也显现出来 了,那就是在收藏当代著作方面,对官修目录能 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最后,再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图书,还可以对 北宋学术发展特别是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异同 得出一些粗略的认识。《艺文略》不见于五部书 目之书绝大多数为北宋新出著述,所以某类图书 较多,自然就说明这门学术在北宋时期有较大发 展。以经类为例,《易》家如上所列宋人之书44 部,《春秋》家4O部,《书》家4部,《诗》家3部,反 映出中唐新《春秋》学、宋初《易》学对整个北宋学 风的影响,以及《书》、《诗》之学的相对寂寞。史 类于前四史的论著竟只有《汉书旧隐义》一卷,而 唐、五代、宋代史书层出不穷,则说明注史之风的 衰落和对近现代史更为关注。当然,这些数据并 不能全面反映北宋学术的面貌,因为官修目录虽 然更重视前代著述,但也著录了不少宋代著述。 如《秘目》著录北宋《书》、《诗》著录都超过十部, 《易》、《春秋》各约四十、二十部,并不像前面四个 数字那样相差悬殊,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官修目录著录的图书代表了官方学术,或者 是民间学术得到官方承认的象征。《秘目》的著 录情况,说明官方对四家学术的重视程度并不悬 殊;而私家书目多出之书相差竞达十倍,说明 《易》学、《春秋》学的兴盛更主要的是一种民间学 术现象。从对部分图书的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出 民间学术的一些特征。上文说到京房《易钞》、魏 征《周易口诀》为宋人伪托或误题。其实还有一 2O1 2.2 总第8O期 书》,伪造者宋人有不同记载。馆阁书目不著录 它,当因以其为伪书。郑樵既据私藏书目著录,还 写了一段不短的文字,力证其真,反映了他作为一 个典型的民间学者的局限。《祥符注》是龙昌期 大中祥符中所撰,故名。这比庆历早不少年,何以 《崇文总目》、《秘目》都不著录?据史书记载,龙 昌期曾将其书献于朝,遭到欧阳修、刘敞等朝臣的 猛烈抨击,刘敞《公是集》卷三二《上仁宗论龙昌 期学术乖僻》原文具在,则其不列于官府书目实 属必然。但私家书目则予以著录,说明龙昌期的 《易》学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此外,吴缜 《新唐书纠缪》、《五代史纂误》二书,皆于元{;占中 刊行,为何《秘目》不著录呢?欧阳修等奉敕新修 《唐书》,又私修《五代史记》,都代表了官方史学, 其书颇为时人所推崇。吴缜竞作二书专纠其缪, 书成时虽然欧公已卒,但馆阁诸公仍然不可能将 其收入书目。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官方学术固然失之于 正统古板,还对民间学术形成打压之势,但自具其 严肃性;民间学术较为自由,可以纠正官方学术的 部分不足,但也容易导致伪说流行,实在是各有优 劣,不能简单地以高下视之。 参考文献 l (宋)郑樵著;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 [M].北京:中华书局,1995:1806. 2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 南:齐鲁书社,1988:169. 3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 局,2003:148. 4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 版社.1996:151. 5 徐有富.郑樵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8:270. 6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M].北京:中华 书局,1984:142—143. 7 钱亚新.我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人——郑樵 [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3):100. 11l ・书林史话・ 出版社,1990:21,113. 8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178. 15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关华点校[M]. 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63. 9 乔衍瑁.宋代书目考[M].台北:台北文史哲 出版社,1987:58—60. 10吴怀祺整理.郑樵文集[M].北京:书目文献 出版社.1992:41. 16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四《四 部正讹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8:386 —¨许逸民,常振国.《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 辑[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250. 387. 17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M].南京:凤凰出 版社,2006:54. 12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北京:中华书 局.1984:151. 13张固也,王新华.《(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 目)考》[M]//《古典文献研究》第12辑.南 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 (唐黎明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张固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 教授 收稿日期:2011—05—13 14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 (上接第98页) 5 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外移动图 发展[J].情报科学,2010(4):511—515. 11 施海燕.云计算和移动图书馆[J].图书馆 建设,2009(9):10—12. 12刘炜.图书馆需要一朵怎样的“云”?[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2—4. 13 Aleksander Dye.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5):34—48. 6 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 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7 晏尔伽,朱庆华.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领域作者合作现状——基于小世界理论 the future.NITH Report[J/OL].[2011—08— 29].http://www.nettskolerr com/forskning/mo— bile educatiorr p,tf. 14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libraries Conference 的分析[J].情报学报,2009(2):274—282. 8 茆意宏,武立斌,黄水清.图书馆手机服务 系统的建设:需求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地 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 (12):55—58. [EB/OL].[2011—08—29].http://library. open.ac.uk/mLibraries/2007/index.htm1. 9 郑成铭,詹庆东.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构建 (刘红丽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 收稿日期:2011—10—15 设想——以福州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研 究,2011(2):30—34. 硕士研究生) 10刘学平.3G技术在手机图书馆中的应用和 112 圆家固害馆学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