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等院校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院校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OFINNERMONGOLIARADIO&TVUNIVERSITYNo.6ꎬ2019(SumNo.178)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

高等院校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许 晋 贾徐维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ꎬ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语言素养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ꎬ是其他各项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ꎬ语言素养教育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ꎬ因此ꎬ开展语言素养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ꎮ语言素养课程包括大学生语言知识素养教育、大学生语言能力素养教育和大学生语言伦理素养教育三个板块ꎬ课程应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课程模式设置ꎬ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ꎬ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ꎮ

[关键词]语言素养 通识教育 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9)06-0057-03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19.06.014  1892年通识教育概念引入大学教育ꎬ“通识”包所有人的知识ꎮ“通识”概念的提出意在强调打通各学科之间的隔阂和文化之间的隔阂ꎬ使知识具有广泛适用性ꎬ使人具有完善人格ꎮ因此ꎬ通识教育实质是一种全人教育ꎬ是有益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ꎮ

改革开放后ꎬ我国偏向单一学科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步被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取代ꎬ通识教育的广泛开展ꎬ使高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得到提升ꎬ各高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机会ꎮ

言能力素养和语言伦理素养ꎮ语言素养是公民语言能力的外在显现ꎬ其本质上是文化素养ꎬ蕴涵着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底蕴ꎮ

(一)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现实生活中人类所有的理解与表达都要依赖于语言ꎬ语言素养彰显了公民的精神与风貌ꎬ促进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ꎮ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ꎬ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ꎮ其教育目标不只限于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ꎬ而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ꎬ培养其独立之精神ꎬ自由之思想ꎬ让大学生在思想修养、道德情操、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ꎮ

对大学生来说ꎬ语言素养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ꎬ是其他各项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ꎬ语言素养在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ꎬ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ꎮ因此ꎬ开展语言素养教育ꎬ应当成为高

括两层含义ꎬ一是指融会贯通的知识ꎬ二是指适用于

一、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的必修课

语言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指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ꎬ包括语言知识素养、语

[收稿日期]2019-09-20

[基金项目]内蒙古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ꎮ

[作者简介]许 晋(1980-)ꎬ女ꎬ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ꎬ副教授ꎻ贾徐维(1994-)ꎬ女ꎬ内蒙古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ꎮ

—57—

许 晋 贾徐维 高等院校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

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ꎮ

(二)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现实依据2009年一项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调查的数据显示ꎬ在319名大学生中ꎬ30%的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测试不及格ꎬ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ꎬ几乎100%的人存在语法问题ꎮ[1]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ꎬ83.6%的人认为当下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ꎬ其中45%的人认为“下降很多”ꎮ

[2]

近年来ꎬ有关大学生语言素养的调查逐渐增多ꎮ

2015年起开设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类通识选修课ꎬ其中“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课程主要致力于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与教育ꎮ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当前语言生活中最活跃、影响最大的热点问题ꎬ将语言理论真正运用到日常语言分析中ꎬ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应用能力ꎬ增强学生对语言问题的敏感性和热情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伦理观、语言规范观ꎬ最终提高语言素养ꎮ程担负着文化素养教育的重任ꎮ内蒙古大学自

针对语言素养存在的问题ꎬ201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了国家级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项目“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俗称“汉语四六级”)ꎬ该测试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考查听、说、读、写能力的汉语母语语言评价系统ꎬ旨在以考促学ꎬ推进全民汉语学习和应用ꎮ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一个人的素养最直观的表现ꎬ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ꎬ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ꎮ[3]

综上ꎬ高等院校开设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ꎬ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ꎬ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ꎮ

二、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式设置

(一)语言素养课程模式设置的指导原则发展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发展的趋势ꎮ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基本素养和行为范式ꎬ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创新与发展的中坚力量ꎮ通识教育依赖于课程ꎬ课程是通识教育的核心ꎬ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ꎮ目前ꎬ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两大类ꎮ必修课程大都为国家规定的课程ꎬ有统一的大纲和教学要求ꎬ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高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由各院系专业老师开设ꎮ

高校通识教育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式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宜性上ꎮ语言素养课程模式设置要考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ꎬ是否符合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ꎬ是否采用符合校情和学生需求的课程组织模式等ꎬ课程设置应遵照基本性、主体性、多元性、整合性和通贯性等通识教育课程原则进行ꎮ[4]

(二)语言素养课程模式设置探索

语言素养课程是重要的通识选修课程ꎬ该类课—58—

“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语言素养是以语言能力”课程将语言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养ꎬ

分为三大模块:语言知识素养教育、语言能力素养教

育和语言伦理素养教育ꎮ

语言知识素养教育是指对构成语言能力的知识体系的教育ꎬ包括语言起源、文字发展史、基础语音知识、语用知识等ꎮ语言知识素养教育与媒介发展史的知识学习紧密关联ꎬ媒介发展史与语言生活史的内容相得益彰ꎮ课程设置专题式语言讨论深化课程内容ꎬ语言禁忌、吉祥语、秘密语、人名、地名等语言专题知识有机融入语言知识素养教育模块ꎮ

语言能力素养教育是指对学生语言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ꎬ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ꎮ听说能力的培养从语言交际的视角展开ꎬ融入交际策略、演讲技巧、礼仪知识等项目ꎬ读写能力培养旨在解决当下大学生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现象ꎬ通过纠正易错字、掌握微小说写作手法、了解社会用字规范条例等提升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ꎮ

语言伦理素养教育是指从语言伦理、语言规范等视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生活中的各类现象ꎬ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和语言伦理观ꎮ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ꎬ列举当下语言生活中的不规范现象ꎬ如电视语言乱象、网络低俗语言、语言暴力等ꎬ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语言文明的重要性ꎬ树立正确的语言伦理观和构建和谐语言世界的基本理念ꎮ

三、语言素养通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以通识课程理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后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ꎬ还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ꎬ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ꎬ使通识教育的知识能够以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得到展示ꎮ“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ꎬ

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OFINNERMONGOLIARADIO&TVUNIVERSITYNo.6ꎬ2019(SumNo.178)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

FC)曾被«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5]ꎬ受到世界各国教师的普遍关注ꎮ“翻转”实现了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翻转、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心的翻转ꎬ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交流形式转化为多维度的立体式交流ꎬ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辩论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协同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ꎬ增强了学习效果ꎮ[6]

“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课程在教学实践首先ꎬ课程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新范式进行翻转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进行课堂知识传递ꎬ学生课下完成知识内化ꎬ翻转课堂中学生先内化知识ꎬ教师后传递知识ꎮ如“人名地名的命名理据与文化”一节ꎬ教师先预留作业ꎬ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知识的初步积累ꎬ课堂教学中ꎬ教师针对学生在内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对点的指导ꎬ实现了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效用ꎬ语言素养教育也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二维翻转ꎮ

其次ꎬ课程搭建结构化、主题式的学习微环境ꎮ教师通过微内容、微课件、微视频、微素材等形式组织课堂活动ꎬ开展翻转课堂教学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和任务型学习活动ꎮ如“微时代的微语言生活”一节ꎬ教师设置了微小说、微简历、微博等多个微话题供学生分组讨论ꎬ通过布置任务型学习活动ꎬ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微时代的各种微生活ꎬ学生从各自的专业和兴趣出发ꎬ生发出微话剧、微祝福、微新闻、微(上接第42页)

[8]海盐县图经[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M].济南:齐鲁书社ꎬ1996.(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影印.

[9]郑端简公年谱[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83册[M].济南:齐鲁书社ꎬ1996.

[10]郑端简公奏议[A].续修四库全书.第47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2.

[1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3.[12]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03.

[13]谢贵安.明实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ꎬ2003.[14][美]牟复礼ꎬ[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

简历、微杂志、微课堂、微词典、微批评、微书等一系列微语言行为ꎬ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出结构化、主题式的学习微环境ꎮ

总之ꎬ课程充分吸收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ꎬ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知、领悟语言素养教育的重要性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ꎮ

当今ꎬ社会对人才语言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ꎬ大学生语言素养的教育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等几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训ꎬ还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语言伦理素养ꎬ即从道德意识层面对自我的语言行为进行约束ꎮ公民语言素养的高低ꎬ不仅关涉个人素养ꎬ还关系到社会和谐ꎮ因此ꎬ加强高等院校语言素养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ꎮ

[参考文献]

[1]向 楠.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N].中国青年报ꎬ2010-12-21.

[2]黄 冲.83.6%受访者认为国人汉语应用水平下降[N].中国青年报ꎬ2012-01-10.

[3]尹晓燕.中国将推汉语四六级测试力纠外语热母语冷偏象[N].工人日报ꎬ2011-07-28.2009.159-190.

[4]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ꎬ[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ꎬ2014ꎬ(7):5-16.

[6]崔艳辉ꎬ王 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ꎬ2014ꎬ(11):116-121.

中尝试将“翻转”理念运用到学生语言素养教育中ꎮ

[责任编辑:刘 洁]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2.

[15]唐丰姣.浅论«皇明北虏考»的史源及其史料价值[J].中国边疆民族研究ꎬ2009.1.

[16]哈斯.郑晓«皇明北虏考»史源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ꎬ2011.3.[17]刘锦.«四夷考􀅰北虏考»的史源及其史料价值[J].内蒙古社会科学ꎬ2012.4.

[18]唐丰姣.郑晓的史学研究———论郑晓的民族史学[D].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ꎬ2007年.

[19]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ꎬ2010.

[20]王 平.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ꎬ2009.

[责任编辑:降小宁]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