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煤层气

煤层气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煤中裂隙特征

摘要 裂隙系统构成了煤层的渗流系统, 对煤层气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论述裂隙的特征。裂隙的主要特征有:1、裂隙的级别划分;2、裂隙的空间组构特征;3、裂隙发育程度特征;4、裂隙的组合关系。裂隙几何形态参数是渗透率大小的量级;裂隙的发育程度不但受变质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宏观煤岩类型的制约;裂隙的组合关系反映了空间连通性能。可见了解裂隙的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裂隙 、空间组构、煤层渗透性、发育程度、煤岩类型、镜煤、亮煤、

裂隙组合。

正文

煤层是具有裂隙系统和孔隙系统的多孔介质。而裂隙系统构成了煤层的渗流系统, 对煤层气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煤储层中裂隙具有重要意义。

煤体中裂隙纵横交错, 将煤体切割成大小不同, 形状各异的块体, 煤体中不同成因的裂隙, 其几何结构状和导水特性各有其特点,按其成因、存在状态和分布情况, 可将煤层中的裂隙分为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两大类。内生裂隙又叫割理, 一般认为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古构造应力场的影响下, 由垂向差异压实作用、收缩作用或这两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重叠而产生的。煤中发育两组大致互相垂直的割理, 较发育的一组为面割理, 延伸距离远, 发育在两条面割理之间的另一组为端割理, 两组割理与层理面正交或以陡角相交, 从而把煤层分割成一个个矩形的基岩块体。一般而言, 割理密度愈大, 块体愈小, 煤渗透性愈高,但割理往往在煤层中的暗煤条带或夹矸底面终止;外生裂隙又称节理, 指在割理形成之后的各种地质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大裂隙, 主要与构造应力作用有关, 其发育位置不受煤岩分层限制, 还可能穿透煤层的顶底板。

上述割理和节理发育程度是煤层渗透性的决定因素。在煤层发育的各种裂隙中, 内生裂隙是基础。由于外生裂隙受构造应力影响, 其发育位置、几何形态、发育密度常发生改变,它主要起到沟通内生裂隙的作用, 在发育密度较高时, 将会大幅度提高煤层中裂隙与井筒的连通性。下面将以内生裂隙为主,说明裂隙的特征。

1宏观裂隙的级别划分

大裂隙:高度,数分米~数米;长度,数十~数百米;密度,数条/10m;裂隙形态特征,发育一组,断面平直,有煤粉,裂隙宽度数毫米到数厘米,与煤

层层面斜交。由外引力造成。

中裂隙:高度,数厘米~数分米;长度,米;密度,数条/m;裂隙形态特征,常发育一组,局部两组,断面平直或呈锯齿状,有煤粉。由外引力造成。

小裂隙:高度,数毫米~数厘米;长度,数分米;密度,数条十~200条/m;裂隙形态特征,普遍发育两组,面裂隙较两端裂隙发育,断面平直。综合作用造成。

微裂隙:高度,数毫米;长度,数厘米;密度,200~500条/m;裂隙形态特征,发育两组以上,方向较为零乱。由内引力造成。

2裂隙空间组构特征

裂隙的空间组构表现为长、宽、高三维向量, 长度代表水平延伸距离, 高度表示垂向的垂直距离。三者之积为裂隙体积, 体积越大则渗透性越好。裂隙体积占煤体积的百分数, 即有效裂隙孔隙度, 所以说渗透率是裂隙几何形态的函数。有资料报道, 渗透率的增长率为裂隙宽度的平方, 可见裂隙宽度是渗透率敏感的几何参数。观测还可以得到裂隙的密度和间距, 它们反映了裂隙的分布特征。裂隙的密度(或频率)也称线密度, 为裂隙组垂直方向上单位长度的平均条数, 宏观观测采用单位条/ m微观用条/ C m ; 间距为一组裂隙的平均间隔。密度、间距也是渗透率大小的量级, 依据主次裂隙密度比确定井间距大小及井网类型, 为开发工程提供最佳选择, 以低投人获取高产出。故裂隙几何形态参数是渗透率大小的量级。

3裂隙发育程度特征

研究发现,内生裂隙的发育程度不但受变质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宏观煤岩类型的制约。在成煤过程中,由于成煤环境的变迁、成煤物质将有所差异,导致煤的宏观煤岩成分和煤岩类型的明显不同,从而控制了内生裂隙的发育程度。研究表明光亮型煤内生裂隙最发育、裂隙孔隙度最大,向暗淡型煤过渡内生裂隙密度和裂隙孔隙度依次降低。内生裂隙与变质程度的关系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腐植煤中,长焰煤<10条/5cm,气煤10—15条/5era,焦煤30—40条/5em,无烟煤<10条/5cm。B.E.Law(1993)得出相似的结论。一般认为,内生裂隙是凝胶化物质在凝胶化过程中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内部结构变化、体积均匀收缩,产生内张力而形成的。有迹象显示,内生裂隙可能还受构造的影响。宏观煤岩类型取决于宏煤岩成分。宏观煤中煤岩成分及其含量的差异构成不同煤岩类型的煤,进而影响煤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内生裂隙发育的载体主要是镜煤和亮煤。研究相关煤田发现,镜煤内生裂平均密度在25~30条/5era之间,而亮煤内生裂隙平均密

度一般在10~15条/5era的范围。二者的比值接近于2:1。其显微煤岩基础在于镜质组的含量。不同煤级的煤,其内生裂隙发育程度均受镜质组含量的控制。

4裂隙组合关系

煤中常见裂隙有两组, 它们把煤层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基岩块。在区域构造和煤岩组成不甚复杂时,两组裂隙切成规则网状, 正交的为矩形网, 斜交的为菱形网, 其次还有梯形、阶梯状、羽状等。据实地观察, 网状裂隙多发生在背斜、褶皱两翼和镜煤亮煤分层中, 裂隙面平直光滑, 连通性好; 向斜、压性断裂带和丝炭暗煤分层, 裂隙发育差, 或一组发育另一组不发育, 呈单平行状分布, 加之煤体的非均质性强时,裂隙粗短、弯曲、粗糙, 连通性差。

裂隙的组合关系反映了空间连通性能, 煤储层四通八达的裂隙网络, 在压力降低时可使解吸气体顺利运移, 气体运移路径短, 产出速度及流量大。连通性差, 导致气体流通路径曲折, 流量小, 增加了产出的复杂性, 降低了开发产能。裂隙网络如被地下溶液渗滤灌人, 则饱和溶液的沉淀物充填裂隙空间, 完全或部分占据裂隙体积,可使裂隙的渗透性丧失或大大降低。所以裂隙网络是否被矿化也是必须注意的。故连通性裂隙网络是高渗透区的良好标志。

参考文献

【1】煤中裂隙——裸眼洞穴法完井的前提. 苏现波.潘结南.薛培刚.焦作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03期;

【2】煤中裂隙脉的形成机理. 华四良.苏现波.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第03期; 【3】和顺地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 张虹.胥菊珍.杨宏斌.王瑞霞.何子江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第04期;

【4】煤储层裂隙研究方法辩析. 李小彦.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年 第S1期; 【5】煤储层裂隙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意义. 王生维. 张明 .庄小丽.地球科学.1996年第0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