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新闻观

马克思新闻观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纸经营的思想

2. 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使用传播(comminication)概念的情况

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人类“精神交往”的意义

①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

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

③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是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4. 传播科技的发展是如何造成马克思所说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情形的?

5. 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信息社会的四个特征的认识 ①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②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 ③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

④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6. 熟悉马克思关于“报纸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的论述

“要使报纸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他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

摆脱的”

7. 熟悉马克思关于对报纸的思考的论述 ①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报纸运动”

即,报纸报道新闻,只能在循环往复的有机运动中逐步使新闻完善,使事实完整的展现出来。

②处于变动中的报刊阶级性和党派性

涉及到的政治与报纸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报刊与政治有联系;其次,报刊与政治不是同一回事,有联系,也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在怎样干预政治和干预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最后,报刊与政治的关系要根据具体情形而定,不存在先验的“规定” ③不同背景下的报刊与“人民”

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与“人民”(人民、公众、民众等等)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报刊与权力组织的关系,强调“真正的报刊即人民的报刊”。 ④“公证惯例”

即,在报道新的事实、新的争议时,报刊所能保持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报刊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当然会有自己的看法,但作为社会性的传播媒介,它要取得社会的承认,就不能只报道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偏爱的事实的某一方面,而要尽量表现出公平的态度。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总体姿态,就具体的报道而言,便是客观报道。

⑤报刊的监督职责

马克思说:“报刊的首要职责,即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报刊拥有监督职责的前提是存在新闻出版自由。

媒体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当权者和现行法定秩序不断地提出批评。然而,强行要求赞扬当权者而禁止任何实质性地批评,是书包检查制度的特征。

⑥“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

从生活资料角度对报纸进行考察,将精神产品列为必要生活资料的社会条件:首先,大工业要求的劳动力——现代工人,必须具备最低程度的文化,以适应一系列生产资料改革的需要,于是国民教育被提上日程;其次,争取10小时工作制的斗争,使得工人有了起码的闲暇时间;

8.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政策的思考

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新闻政策,对于公众的思想发展和传媒的生存状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书报检查制度

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为衡量标准的法律或制度。认为书报检查造成了社会精神的普遍虚伪。在书报检查制度长期实施的地方,从当权者到人民,许多颠倒的认识被认可。

马克思把实行书报检查的时期称为精神的“大斋期”,意为人民在这样的时期得不到任何精神食粮。 新闻出版自由政策

马克思认为,现代的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实际上潜藏在市场运作的观念中。在普遍的商品交换中,除了物物交换外,同时也隐含着平等和自由的观念。

这种自由,主要表现为自由地报道和讨论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定义,恩格斯说过:“每个人都可以不受阻挠地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新闻出版自由。” 恩格斯谈到了衡量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标准:第一是“不受阻挠”,这里指的是发表意见的渠道畅通,而在专制制度下,严格控制思想畅通的渠道,是新闻政策的基调;第二个条件是“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而专制制度钳制思想的基本要义,即发表意见要看上司或主人的颜色;最后他强调所发表的应当是“自己的意见”,这是鉴于旧时许多发表者仅仅是当权者的传声筒这一普遍现象来说的。 新闻出版自由与法

从法律上保障新闻出版自由,而不是限制这种自由,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与法的基本思想。马克思说:“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因此,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简单地将自由竞争的观念奉为一般的自由权利的观念,也反对简单地将新闻出版自由仅仅视为一种行业自由。 9. 了解恩格斯关于党报思想

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都要遵循“党的精神”

10.《真理报》的创办和前期工作的大体情况及党报思想的特点 11.了解影响列宁党报思想形成的国内外环境P76 12.了解列宁关于出版物的党性的内涵P69

(1)在观念上,把党的出版物视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 (2)在组织上,党的出版物和著作家个人,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13.了解列宁关于“说真话”的论述P76

列宁的两句名言:“绝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也势必影响政治上的灭亡。”

列宁的观点是,党内批评和揭露不可能不出现的差错,但是相比起不进行公开批评或秘密进行专断处理来,公开党内斗争因为有党内,甚至社会的监督,发生错误的几率会减少。“公开揭穿是一把利剑,它自己可以治疗它所带来的创伤”,这就是列宁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证观点。

14.了解列宁十月革命前夕关于社会主义出版自由的设想 15.了解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实行的新闻出版政策P85

维护全体公民的出版自由,是列宁在这一时期的基本方针。他不以个人的爱好恶来处理纯粹属于个人立场、观点、流派的问题,允许各种不同的文学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评论自由展现自己。

面对新经济政策条件下文化的繁荣,列宁也很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在经历共产主义失败的试验后,列宁意识到实现社会主义出版自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个文盲多数的国家,首要的问题是普及

国民教育。他开放了市场化的民营出版社、报刊、电影,同时又十分重视对这些成分的监督,以保证舆论的社会主义性质。

16.熟悉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要“多谈些政治”“少谈些政治”的思想P87

17.了解列宁关于党中央机关报要刊登广告的思想P92 18.了解列宁关于广播电台和电影的论述P96

19.了解毛泽东早年关于“傍着活事件来讨论”的思想P101 青年毛泽东“傍着活事件来讨论”的思想,即充分利用报纸有计划的组织思想讨论,达到传播某种思想,指导工作的目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抓住适当的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话题,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报纸组织的讨论才有可能服务于组织者的设想

20.熟悉毛泽东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提出的党报理论的内容P102 (1)党报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工作

在这里,他把党报和通讯社的作用看作是传播观点和经验,新闻功能处于边缘位置。这种要求是与当时的环境背景相适应的。

党的传媒作为一种工具在党的领导方法中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载体或通道

(2)毛泽东谈到的党报的党性,指的是党报工作者要有 “党的机关报”的责任意识,主动积极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3)联系群众

所谓联系群众,毛泽东的意思不仅仅是要想到他们,还要进一步与他们打成一片,真心实意的为他们服务

(4)典型报道

毛泽东在谈到党报上的典型时,使用的是消息、通讯、新闻的概念,他是从政治家和领导者的角度去谈论那些工作好、有成绩的个人和单位的。好的工作经验=消息或通讯=新闻(当然坏的典型也是新闻) 21.了解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党报理论的发展和失误P106 (1)报纸批评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新闻、旧闻、无闻 (4)政治家办报

(5)党报“五大作用”(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 (6)通过党领导的媒体展开大批判运动

22.如何历史的看待新闻、新闻业和新闻政策P112 (1)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2)新闻业的“反映论” (3)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4)新闻真实

(5)新闻传播的“免疫论” 23.了解毛泽东的党的宣传思想P116 (1)什么是“宣传” (2)宣传在党的工作中的地位

(3)宣传成功的基石——党和人民利益一致 (4)宣传艺术

24.了解毛泽东关于“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的观念P119 25.了解刘少奇关于记者考察党的政策的论述P123 26.了解刘少奇关于传媒间展开公平竞争的思想P134 27.了解刘少奇关于传媒刊播广告的思想P134

刘少奇赞同媒体刊登广告,他说:“广播电台为什么不搞广告,人民是喜欢广告的。生活琐事和人民有切身关系,许多人注意和自己有关的广告。过去北京有一些电台播广告,你们取消了,是不是怕搞广告?报纸也是要登广告的。我看有些城市电台可以播广告。”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们缺乏商品交换一时的年代,刘少奇提倡媒体搞广告的市场经济的眼光;

28.了解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新闻业体制改革的思想 (1)关于党领导的媒体以何种形式存在更方便的问题 (2)党的新闻工作的读者视角 (3)党的媒体要开展活泼的问题讨论 (4)党领导的媒体之间开展平等竞争 (5)主张传媒刊登广告

29.熟悉邓小平关于报刊要成为“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的思想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以政治家的眼光,务实地要求所有的媒体转变工作重心,从习惯性地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报纸、广播、电视和通讯社,都要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稳定的舆论环境。

(1)新时期的传媒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在考察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要是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积极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这段话也是他改革开放时期新闻观的核心 (2)党报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现在不是讲什么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讨论吗?可以讨论,但是,在什么范围讨论,用什么形式讨论,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定。”这是组织原则,但他的意思并非不许党员和党的媒体发表意见,而是强调一定要有程序,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他主张“控制局势要注意方法。特别要抓紧立法,包括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公开反对宪法原则的‘言论自由’”

(3)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4)确定主要防止“左”,同时警惕右的倾向方针 (5)关于传媒对政策宣传的把握 30熟悉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务实的宣传思想

(1)宣传的指导思想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环境 (2)拿事实来说话,反对形式主义 (3)说话看风头、生搬硬套是不讲党性

(4)关注世界信息的沟通

31熟悉邓小平关于“信息很重要的论述”

“先把交通、通讯稿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这里的“通讯”,即指信息产业。“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个现代化”;“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失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 32熟悉江泽民关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论述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即使关于舆论导向的一种表述,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可以表现为以下五个小点: (1)基本理由: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

报纸办得好,才能对群众起到极大的动员作用,对先进的东西起积极的倡导弘扬作用,对错误的东西及时制止、纠正作用。江泽民非常重视民口和民言,他考虑的重点不是堵,而是“导。” (2)重要性:“祸福论”

“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他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认识舆论导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媒体造成的环境可以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 (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所为主旋律,即使他解释的四个“大力提倡”:大力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提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大力提倡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大力提倡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

关于多样化,他给出了一个原则,指出“我们强调正确引导舆论,同强调从事舆论宣传的部门和单位要创造性地工作是统一的。报刊、广播、电视等都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4)打好“五个根底”

江泽民使用这个概念,是要求新闻宣传人员具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手中。具体而言,他特别要求从事新闻宣传的人员打好“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特别是前两个问题,直接涉及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

(5)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

舆论监督是舆论导向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它涉及的通常是社会的负面信息,由此,江泽民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3.熟悉江泽民关于新闻宣传的人员要打好“五个根底”的论述

江泽民使用这个概念,是要求新闻宣传人员具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手中。具体而言,他特别要求从事新闻宣传的人员打好“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特别是前两个问题,直接涉及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

34.了解江泽民关于推进社会信息化的论述

在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潮流的背景下,他主张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在这方面做出许多指示:“我们应该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在于与日俱增。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是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江泽民是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一项经济问题来看待的,当问题涉及政治观点的领域时,他要求坚决抵制一切有害的信息。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我们希望从因特尔网中接收有益于中国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但我们希望尽可能限制一些不利于我们发展的消息。” 35.江泽民关于新闻宣传党性原则的论述

(1)“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各级党报要这样,部门的和专业性的报纸也要这样。虽然有许多

新闻本身不带政治性质,但是,任何一个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总的新闻宣传来说,都不可能脱离政治”

(2)“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力量”

(3)“坚持党性原则,就必须在新闻宣传中旗帜鲜明地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