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故宫博物院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 材料二介绍 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 后又修复的过程, 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 建太和殿的工作的, 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 材料三是故宫博物 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 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 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 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阅读材料虽然 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 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 择阅读材料, 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
所以本课以
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 学生在学习 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 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 的建筑、 布局, 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 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 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
明事物的写法。
3. 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 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体会材料一重点突 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 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 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 (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 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 不管是去过的同学, 还是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 故宫看一看。
2. 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 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 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 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 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2. 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 本文整体篇幅较长, 阅读材料比较多,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 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 请同学们说一说, 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 分 组学习。
3. 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 材料一: 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 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 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 1
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 画一张故宫
重点阅读材料一、材
参观路线图。
2
选择一两个景点, 游故宫的时候为家
重点阅读材料 一和
人进行讲解。
材料二。 料三、材料四。
我要关注的内容
4. 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 因课程时间有限, 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 所以此处只引 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 可对重点字词、 语段进行圈画, 交流 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过渡: 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 个阅读任务, 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 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 请大家带着问题 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自主学习卡
①读一读: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把难理解的词语圈出来,小组探讨。 ②填一填: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故宫示意图。(课件出示“故宫示意图”) ③说一说:请几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④理一理:理清结构层次,感悟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5. 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 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 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 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 教 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6. 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
殿→保和殿) →小广场→后三宫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顺贞门 →神武门
7. 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 1、2 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 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
3—15 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
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 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 前朝 主要介绍“前三殿” ,先介绍殿前建筑 (第 4 自然段) ,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 (第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5—8 自然段)、中和殿(第 9 自然段)、保和殿(第 10 自然数)。内廷主要介 绍“后三宫” ,分别是乾清宫 (第 12 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 (第 13 自然段), 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
14 自然段)和御花园(第 15 自然段)。最
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 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 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 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 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 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它的地位非常重要; 另外, 它在整个建筑群中 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 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 背后是雕 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 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 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 周围环 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 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 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 “真龙天子”, 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 明确这一点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
若
学生感兴趣, 教师可简要讲解, 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它是长寿的象 征,而且人们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 师都要烧龟甲, 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 又如鹤, 也被看成长寿的象 征,神话中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可见,故宫的 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 探讨。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 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 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 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 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 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 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年。
)
年。
)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 年,故宫被定为
1987 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
名录。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8. 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 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 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 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 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 并选 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9.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 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 如果你想为家人或自己做个游览计划, 学习本 课对你一定非常有帮助。 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 ——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 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 —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 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 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 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 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5.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6.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 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 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 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 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 都发出了“哇——” 的惊叹声。 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 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 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 我请 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 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 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 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 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 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 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 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 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 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 要知道故宫里面有 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 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 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 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 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 没有的。
师: 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 就是换汤不换药。
与故宫有千丝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师: 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 2 自然段里的内容, “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 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 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 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 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 这不就是前呼——
生: 后应!
师: 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 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 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 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 如果说刚才是 作者身在其中的话, 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 学到这里, 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 分三层。第一层,第 1、2 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 3 自然段到倒 数第 2 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 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 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 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 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 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 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 呼应的内容。 另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 角的变化, 可以说, 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 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专业资料
WORD格式
专业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