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侦成;曹潘荣;穆小婷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茶叶生产国,有机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展有机茶已有二十多年,有机茶以其绿色安全的优势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结合目前最新情况对有机茶的发展历史、概况、优势和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直观的了解我国有机茶提供资料. 【期刊名称】《广东茶业》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4页(P16-19)
【关键词】有机茶;发展现状;历史;对策 【作 者】廖侦成;曹潘荣;穆小婷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1.1 发展历史
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茶应运而生。世界有机茶最早于1983年在斯里兰卡开始生产,随后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出现了有机茶园和有机茶生产(宁静等,2008)。我国有机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有机茶发展呈现出三个阶段,即起始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
1.1.1 起始发展阶段。1990年6月,浙江省临安县生产出我国第一批有机茶并出口荷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拉开了我国有机茶生产的帷幕,有机茶也成为我国第
一个出口的有机食品。之后,各产茶省也纷纷效仿,开发有机茶,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国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傅冬和,2002)。不过有机茶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还未被广大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接受,这期间,有机茶年产量仅为200吨左右(陈常硕和王秀萍,2001)。
1.1.2 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有机茶呈现较快发展,有机茶面积和产量均有很大提高,图1(陈宗懋,2000;陈长庚,2006)显示了这一阶段我国有机茶的产量和质量情况,平均每年增加2200公顷和1400吨。到2005年12月,获得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茶叶、有机茶园等的单位就有369家,遍及浙江、安徽等19个省市(陈长庚,2006)。从各省份的发展速度来看,浙江省是有机茶发展最快的省份,其在1999年有机茶产量为300吨,2000年则达到1000吨(陈宗懋,2000),其次是江西、安徽等省份,有机茶也处于较快的发展中。作为我国茶叶出口第二大的湖南,在此期间,有机茶开发面积达5333公顷以上,有21个茶场获得有机茶场证书,认证面积1333公顷以上,有机茶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尤其在欧盟,湖南有机茶市场份额达35%(成都日报,2006)。这一时期,很多产茶省纷纷启动“有机茶工程”,推出优惠政策,极大推动了有机茶发展。
1.1.3 稳步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到2007年前后,有机茶开始趋于稳步发展,发展规模和产量稳步上升。图2(许咏梅,2012;姜爱琴,2009;沈星荣,2012;郑植和郑晓辉,2012)显示了这一时期我国有机茶面积、产量和内销情况。到2008 年底,有机茶认证占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的40%左右,截止2010年12月,我国有机茶认证的企业超过650家。有机茶成为继名优茶之后,中国茶叶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内有机农业中发展最好的产业之一(舒爱民和龚淑英,2012)。据《2012-2016年中国有机茶行业分析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到2015年,茶业市场规模会从现在的300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左右,我国有机
茶市场蕴含着巨大潜力(赵鸣,2013)。 1.2 基本概况
1.2.1 生产效益明显,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目前,无论是新建有机茶园还是已有茶园转换成有机茶园,规模都逐步扩大。在广西凌云县,全县11.2万亩茶园,有机茶园0.5万亩,正在创建和处于转换期的茶园达2万亩,以有机茶为主的浪伏茶叶公司已成为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杭州,截止2010年底,有机茶基地已达5.5 万多亩,有64 家茶叶生产或贸易单位获得有机茶认证,产量达2000多吨(崔宏春 等,2012)。在福建,截止2012年2月,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或有机转换认证的茶叶企业110多家,其中安溪20家,武夷山19家(郑植和郑晓辉,2012)。据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杨江帆,2013)和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新增无公害茶园面积92.5千公顷,无公害茶园面积总数已达到1348.7千公顷,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60%以上;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12.1千公顷,同比增加12.3千公顷,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由2010年的4.8%上升到5.1%。 1.2.2 市场需求大。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消费有机茶。目前有机茶产量并不高,不到总产量的2%,而需求量逐步增大,产品往往不愁卖。在国内市场上,有机茶销售一般走高端市场,主要通过超市、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等渠道销售(许咏梅,2012);国际市场上,有机茶主要销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地。在欧美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的5%-10%,而有机茶约占1%,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宁静 等,2008);在德国,有机食品需求年增长率为20%~30%,而我国有机茶出口德国的比例占了50%以上(张琳,2012);目前,我国有机茶的出口多以袋泡茶或袋泡茶原料为主,价位低廉,而高品质的有机茶已经成为欧美地区茶叶消费者的放心饮用茶,有机茶需求明显。
1.2.3 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政策体系趋于完善。2012年3月1日,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正式颁布实施,这个号称“史上最严格的有机产品认证的新制
度”规定每件达到新国标的有机产品加贴17位的唯一编码,实行“一品一码”,建立产品质量可全程追溯等,更加严格规范有机茶的管理体制(张优和汪秋红,2012)。今年二月,相关机构召开了有机茶合作会议,共同探讨有机茶的生产,为有机茶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3 发展优势
一是产品自身优势。作为中国发展最好的有机产品之一,有机茶以其绿色安全和诸多营养保健功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茶叶在生长中采摘早,尤其是名优茶,害虫未大量繁殖即已采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病虫害的发生,安全性高;我国有机茶主产区多数以采摘春茶为主,茶树经过冬天的低温时期,虫害密度小,春茶质量好;作为茶叶原产地,我国拥有如龙井43号、褚叶齐等很多优良茶树品种,具有免疫力强和抗多种胁迫能力;茶树作为山区优势植物,茶农往往就地取材堆制有机肥、“挖伏山”等方法进行培肥土壤,从源头上保证了有机茶的质量。而正是有机茶质量好,其价格比普通茶价格普遍高很多,有的甚至高3-5倍(郑植和郑晓辉,2012),经济效益明显。笔者曾在某地走访发现,当地一款特级普通茶价格约在300-400元一斤,而同等级有机茶价格在1500-2000元一斤,相差甚远。研究也表明,如有机茶园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其获利比常规茶园要大(王林萍 等,2005)。在品质方面,李阳等在有机茶与普通茶中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与比较的研究中,通过比较茶多酚、儿茶素、重金属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表明总体上有机茶比普通茶品质好。此外,在近年部分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形势下,有机茶以其绿色安全、质量好能突破贸易壁垒,促进出口,增加创汇。这些产品自身的优势使有机茶极具发展潜力。
二是生态环境优势。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有机茶。从全国个产茶来看,茶叶主要产于偏远农村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山区,这些地区远离城市,自身污染少,外源性污染程度低,气候环境条件适宜,能够满足有机茶生产所需条件。
从我国有机茶七大产地的分布来看(中国农业信息,2011),这些产地均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绿色资源优势明显,风景秀丽。在山区中,昼夜温差大,湿度大,漫射光多,使茶叶品质优异;山区土壤中腐殖质多,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元素充足,茶树抗性好,无需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由于条件良好,有机茶基地同时可以开发旅游资源,二者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如广西凌云的高产茶场,发展有机茶的同时,开发了4A级的茶山金字塔旅游景区,促进了有机茶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国家政策优势。自2000 年第5届亚洲有机农业大会在我国召开以来,包括有机茶在内的有机农业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各地积极扶持有机茶的开发生产。茶树多生长山区,茶业往往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地方都制定了鼓励茶叶发展的措施,尤其加大了对有机茶生产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张优和汪秋红,2010),项目资金数额大、到位快。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大政方针中,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将得到加强,这对绿色健康的有机茶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契机。近年来,江西遂川(陈盛畅等,2012)、湖南衡阳(武孝军,2010)、贵州思南(梁祖江,2012)等地方纷纷积极制定“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其中不乏对有机茶的重视。湖南省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省级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100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全省茶农茶业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其中也提出要支持和鼓励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茶基地认证。一系列的政策优势,为有机茶的发展提供便利。
四是高新技术不断投入。我国拥有众多的茶叶专业科研机构,这些不断研制出先进的科技并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在加工中,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全自动化、现代化生产线,保证茶从鲜叶进厂即不落地,更加安全放心。在病虫害防治中,充分利用生物技术防治,如应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应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防治,利用蜘蛛防治尺蠖类害虫等。有报道称斯里兰卡在有机茶
园中种植万寿菊以杀死线虫,种植一种合欢植物以诱杀白蚁,利用黑光灯诱杀有趋光性的茶树害虫;日本近年来也开发了一种针对小绿叶蝉有较强趋光性的专性高压诱杀灯,有明显效果(徐飙,2010)。据中茶所研究测定,在茶园种植白三叶草,在不施任何化学农药的情况下能明显减少茶蚜、茶尺蠖等数量,改善茶园生态(吴询,2009)。中茶所研制的有机茶专用有机肥应用到有机茶中,平均增产21.6%,品质成分亦有很大改良(俞茂昌和韩文炎,2012)。在检测方面,冯海强等根据δ15N通过在土壤、肥料及植物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及平衡原理,提出一种鉴别有机茶是否施用过化肥的最新方法——δ15N分析法(冯海强 等,2011)。高新技术的不断投入将更好为有机茶服务。 1.4 存在问题
一是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直以来,茶树病虫害防治和茶树的肥源肥效问题困扰着有机茶发展。目前使用的农家有机肥沤制时间长、肥效慢,长期留在茶园中容易受到雨水冲刷、阳光暴晒而流失,而且农家肥含氮量不足,难以满足茶树生长需要。有机茶园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和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茶园环境以及以农业、物理防治为主的方法防治病虫害,防治能力弱,易受“天灾”影响,造成茶叶产量普遍比常规茶减少10%~40 %。同时,有机茶园大量依靠人工劳作,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严重制约着有机茶发展。
二是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不畅。有机茶虽是一种无污染、安全、健康的产品,但宣传尚不够,并未广为人知。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有机茶并不了解,甚至心存疑虑;与常规茶产品相比,有机茶在外观形态上也难以区分,主要通过有机产品标识来识别真伪;部分生产企业品牌意识薄弱,流通市场不规范、监管不到位,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现象时有发生;内销市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而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消费者对其认可度和承受度并不高,消费量低。在出口方面,部
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低价销售,造成恶性竞争,使销售渠道不畅,制约着有机茶的发展(郑植和郑晓辉,2012)。
三是管理体系不健全,产品认证互认度差。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企业应当按标准要求建立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形成系列文件加以实施。而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出现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整,部分有机茶生产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些企业建立了也并未实施,或者实施不到位,甚至只为了应付检查而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和制度,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一些企业只注重茶园的有机管理,忽视了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卫生安全,导致有机茶和普通茶在一个车间、一套设备上加工,影响有机茶质量。在产品认证过程中,认证机构多,互认度差。据了解,目前中国经国家认监委准的有机认证机构有20多家(张优和汪秋红,2010),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应的认证结构,他们并不通用,互相不认可。因此,有机茶生产企业在销售中往往面临做内销市场需要通过国内有机茶认证,出口日本需要通过日本标准认证,出口欧盟有需要欧盟标准的认证,这让有机茶企业的销售市场受到限制,而想同时获得多个认证,又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四是部分地区盲目发展有机茶。由于有机茶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政府对于有机茶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部分地方出现盲目发展有机茶的情况。建立生产基地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长远计划,茶园选址不当,茶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一些生产企业动机不纯,开发有机茶不是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是为了获得认证证书而认证,有名无实。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多,标准不一,部分怀着侥幸心理通过认证盲目开发有机茶,没有自身准确定位。盲目发展有机茶将给未来带来很大隐患。
针对有机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科学的有机认证体系。今后,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和标准,并与国际有机茶认证体系接轨。目前,我国有机茶认证机构多,水平参差不齐,标准
不一;受我国有机认证技术和认证水平的制约,目前国内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不能与国际接轨,认证结果得不到国际认可。因此,应制定统一、科学、与国际接轨的有机茶认证体系。尤其出口方面,有必要参考欧盟、美国、日本等的标准制定我国的有机茶标准,同时加强对有机茶标准的科学性研究,不仅要使我国有机茶的标准国际化,还要争取成为国际标准(陈富桥和姜爱芹,2012)。
第二,增加高新科技投入。随着科技进步,研究深入,将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有机茶领域,尤其是制约有机茶发展的技术问题将得以解决。应利用高新科技建立有机茶园病虫害预测、监控、防治的全套体系,充分挖掘生物防治的价值和途径,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人工成本。探索利用如太空育种等方式深入研究更加优良的茶树品种,培育出抗性更好、免疫力更强的优良品种,结合其他学科,将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到有机茶发展中。
第三,完善管理体系,建立溯源体系。建立完善的有机茶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完备的产品溯源体系,是多年来各地一直在做的工作,然而这些体系尚未完整,甚至存在很多漏洞,导致有机茶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质量不达标,市场混乱情况等。今后,应积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产品溯源体系,保证有机茶健康发展。
第四,推进有机茶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当前很多有机茶生产企业存在分散经营,规模小,面积小,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并存,影响有机茶产量和质量。建立“企业+基地+ 农户”三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是各地进行有机茶生产的成功经验。应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具有较大规模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集团,实现产业化,如南江山(湘鄂赣)茶叶专业合作联社,集合湖南、湖北、江西的百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联盟,形成统一品牌,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联盟。通过集团的人才优势、高科技装备和先进的加工工艺,进行有机茶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构建覆盖国内外市场的茶叶销售网络;同时为茶农
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提高茶农有机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4],促进有机茶发展。
有机茶拥有其自身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我国有机茶将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文献】
[1]宁静、李健全、宴资元.我国有机茶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茶业通报,2008.30(1):21-23. [2]傅冬和.大力发展有机茶 扩大茶叶出口[J].茶叶通讯,2002(1):44-46. [3]陈常硕和王秀萍.我国有机茶发展现状及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2001(1). [4]陈长庚.我国有机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茶业通报,2006.28(3):134-136. [5]陈宗懋.有机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茶叶,2000,26(4):186-188. [6]湖南有机茶欲破欧盟壁垒[N].成都日报,2006.7.24. [7]许咏梅.中国有机茶商调查[J].茶叶,2012,38(4):236-239.
[8]姜爱芹等.中国有机茶发展现状和国内市场开发策略[J].中国茶业,2009.12:22-24. [9]沈星荣,傅尚文.有机茶生产企业效益增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4:121-126.
[10]郑植,郑晓辉.福建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及生产综合效益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2,4:22-25. [11]舒爱民,龚淑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茶认证的探讨[J].茶叶,2012,38(4):240-242. [12]赵鸣.中国有机茶产业面临挑战[J].农家致富,2013.10:15-15.
[13]崔宏春等.杭州市有机茶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茶叶,2012,38(2):109-111. [14]杨江帆.茶业蓝皮书(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5]张琳.中国有机茶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10(19):157-160. [16]张优,汪秋红.有机茶产品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新要求[J].中国茶业,2012,09. [17]张优,汪秋红.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40-45. [18]王林萍等.常规茶与有机茶比较的经济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3):60-62.
[19]我国有机茶七大产地之地理分布[J].中国农业信息,2011.1.
[20]陈盛畅,郭路生,郭文娟.遂川县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J].中国茶业,2012.11:23-24. [21]武孝军.衡阳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炉[N].衡阳日报,2010.6.5(001). [22]梁祖江.思南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茶园规划任务[N].同仁日报,2012.6.5(005). [23]徐飙.福建省有机茶生产现状与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0,1:39-41.
[24]吴询.有机茶园生草栽培的好草种——白三叶草[J].茶叶通讯,2009.36(3):26-29. [25]俞茂昌,韩文炎.有机茶专用生物有机肥的示范应用效果[J].中国茶业,2012,8:13-14.
[26]冯海强等.利用15N自然丰度法鉴别有机茶的可行性分析[J].核农学报,2011,25(2):0308-0312. [27]陈富桥,姜爱芹.全球有机茶消费概况及中国的出口机遇[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5):41-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