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

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5卷第4期 Jouma]of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龃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2OO2年8月 ogy V01.15 No.4 Aug.2OO2 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 张叔宁 (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天才词人苏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词风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为"3-时 绮丽的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在当时和稍后却未能得到普遍的认 同。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主要活跃着两类创作主体,一是以贺铸为典范的都会 名士,一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府人。他们并没有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而 是沿袭原有的道路,使词的创作重新陷入艳科的泥沼中去。 关键词:宋词;北宋文学;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OO2)O4—26—05 首先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一代词人苏轼逝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题中所言的 “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主要是指徽、钦两朝的词坛,之所以不径称徽、钦词坛,乃是从宋词发 展史的角度来加以界定的。苏轼对传统词风的革新,从根本上动摇了“词为艳科”的固有壁 垒,但在当时却少有人应和。在他逝后的北宋词坛又恢复了以往的面貌,绮丽之风又重新笼 罩于其上。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天才的寂寞 徽、钦两朝的词坛,是以一位天才的寂寞作为开端的。 自晚唐词人温庭筠以浓丽的词藻、缜密的结构、妓情的内容为其定格之后,词就成为一 种女性色彩浓郁的艳丽的新声,历五代宋初数百年而不替。直到天才词人苏轼出现,这种局 面才得以改观。苏轼对词风的革新是全方位的,而不是拘泥于一枝一叶的改动。从内容到 形式,从音律到句式,苏轼凭借自己创新的精神、超逸的人品、卓越的才能,创作了大量的令 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使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他大胆地“以诗为词”,突破了被世人奉为 金科玉律的词“别是一家”的陈腐观念,极大地拓展了词这一独立的文学样式的表现空间,引 入了诸如咏怀、言志、感时、伤事、谈玄、说理、边塞、山水、田园、怀古乃至悼亡、咏物等传统诗 歌的表现题材。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言:“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品位,使之摆脱了“诗余”、“小道”、音乐的附庸等尴尬的地位, 真正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在苏轼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收稿日期:2OO2.02.20 作者简介:张叔宁(1958一),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编审。 一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古风流人物”那样的磅礴气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样的豪情壮志,“莫听穿 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样的从容气度,:‘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那样的纯 净境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那样的真挚感情。晚唐、五代以来弥漫于词坛的 柔靡纤细之风在苏词中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清健刚劲的风格和豪迈奔放的气概。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之一,苏轼对词风的革新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当时风靡 于词坛的是柳永之作,陈师道<后山诗话>记日:“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僦散从 俗,天下咏之。”柳永沿袭了花间以来的词作特点,以艳情为内容,以柔靡为风格,以歌伎传唱 为手段,是传统词风的典型代表。苏轼倡导改革之风,正是以力辟柳永,有意识地于柳词之 外别开蹊径,另立标尺为开端的。<说郛>卷二十四引俞文豹<吹剑续录>云: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日:“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 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 去”’公为之绝倒。 幕士的比喻形象地反映了苏词、柳词之间的巨大差别与各自鲜明的风格特点,苏轼本人对此 亦颇为得意。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 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信中所提新作即(江城子・密州出猎>。从信中不难看出,苏轼在词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追求 “自是一家”,以与柳词分庭抗礼的意图。 虽然苏轼对词风的革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并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例如, 胡寅<酒边词序>云:“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 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王灼<碧鸡漫志> 亦云:“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但是,在当时和稍后,却应者寥寥,少有和声(仅毛滂、晁补之等数人)。即使他的好友兼学生 秦少游也不与他同道。<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高斋诗话>日:“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 东坡日:‘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日:‘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日:‘消魂当此 际,非柳七语乎?”’不仅如此,各种贬损之辞亦时有所闻。与苏轼关系较密的陈师道认为: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语气似褒实贬。 稍后的李清照也把包括东坡在内的一些词人的作品斥为“句读不茸之诗”。在诗文革新方 面。苏轼与他的同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词的革新方面,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使 他想全面改变词坛的企图化为泡影。在这里他已经不能像在诗文革新运动中那样,扮演一 个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英雄,而只能成为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猛士,在词的原野上四顾茫 茫的苏轼真正体味到“寂寞无人见”的悲凉。 二、享乐的时代 苏轼为改变同样风靡于当时的艳丽之风,在诗文与词的革新两方面倾注了同样的热情 与努力,却获得了两个相差甚远的效果,其中的原委值得深味。 中国传统的诗文主流是沿着政治、伦理、功利的河床迅跑的。而晚唐“三十六体”以来所 形成的、泛滥于北宋西昆派的婉丽言情之水,仅是一股逆流,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为主 流所淹没,并将重新纳入原有的河道中去的命运。而以欧、苏为代表的诗文革新运动,正是 一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故而,取得成功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词的革新则异乎是,苏轼面对着的是二百余年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词为艳科”的观念, 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产生与培育词这一新型的娱乐方式的社会土壤。至少到苏轼所处的时 代,词不过是席间宴余用以“娱宾佐欢”的一种工具,是手持红牙板的--i\粉黛银喉里吐出的 歌词。因此,从本质上看,词是当时逐渐兴起与发展起来的都市文化的一个部分,是中上层 社会追求享乐生活的产物。只要产生这种观念的社会土壤不改变,任何企图扭转艳丽词风 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 徽、钦两朝,自宋朝立国以来就扇起的贪图安逸、追求享乐之风发展到了极致。在这里, 既缺乏汉帝国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又看不到唐王朝那种恢弘的气象,甚至连北宋盛世时的 那种雍容华贵的风度也荡然无存。政治上的腐败、道德上的堕落、精神上的空虚,使得对物 质享受的追求成为中上层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赏灯弄月、眠花问柳、把酒寻欢,成了一种 普遍的社会时尚。出身于官宦人家的孟元老就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言到“仆数十年烂赏叠 游,莫知厌足。” 与这种追求相适应的是,各种旨在满足这种追求的场所也应运而生了。在当时的京洛 一带,便遍布行院妓馆、舞榭歌台、银楼酒肆,成了享乐世界的中心。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翔实地描写了当时的汴京: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兢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 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 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 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凡家夜宴。伎 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张琰在<洛阳名园记序>中也这样描写了当时的洛阳: “夫洛阳帝王东西宅,为天下之中……,名公大人,为冠冕之望;天匠地孕,为花卉之 奇。加以富贵利达,优游闲暇之士,配造物而相妩媚,争妍竞巧于鼎新革故之际;馆榭池 台,风俗之习,岁时嬉游,声诗之播扬,图画之传写,古今华夏莫比。 既然。作为当时词坛中心的京洛地区已成为中上层社会追求享受的乐园,那么,在这样 的歌台上盛行的只能是对声色之娱的歌颂与吟唱,而这种歌颂与吟唱,只适合用繁复的旋 律、绚丽的辞藻、雕琢的手法来表现。因此,绮丽之风的笼罩乃是必然之事。 三、绮丽的词坛 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重新沦入到原先的“娱宾遣兴”、以妓情为主要内容的泥沼中去。 此时的词坛巨擘首推贺铸与周邦彦。虽然他们两人的身份、遭遇、创作个性不尽相同。但他 们的词都具有同样的基本特征: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以富丽精工为主要艺术特色。有关 两者的词风,前人多有评述: “贺周语意精新,用心甚苦。”(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张耒《东山词序》) “方回镕景入情,故称丽。”(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贺方回浣溪沙云:‘鹜外红销一缕霞,淡黄杨柳带木妻鸦,玉人和月折梅花。 笑燃 粉香归绣户,半垂罗幞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此词句句绮丽,字字精新,当时赏之, 以为花间,兰畹不及,信然。” (杨慎《词品》卷之四) 一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周美成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缜密典丽,流风可仰。”(陈元龙集注《片玉 集》宋刘肃《序》) “美成词如十三女子,玉艳珠鲜,正未可以其软媚而少之也。”(彭孙通《金粟词话》) 可以说,正是周、贺两人这种绮丽缜密的词风笼罩了苏轼以后的词坛,直至北宋消亡。 那么,无论从他俩的地位、名声、才力来说,都不足以与苏轼相匹敌。可为什么他们的词竟在 此时压倒了苏词,并占了主导地位呢?因为一个人的作品是否能流行于世,不仅仅取决于它 本身的价值如何,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投合当时某个或几个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审 美情趣,而这种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是由当时这部分人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精神生活所决定的。 北宋末年的词坛,主角是由两种类型不同的人充当的。一是由周邦彦、晁端礼、田不伐、 万俟雅言等组成的大晟府人。一是以朱敦儒、向子谩、朱翌、徐师川、陈与义、李汉老、吕本 中、张元干等为代表的都会名士。前者是御用的词人,职业的歌曲家;后者是闲散的文人,业 余的歌曲家。前者以周邦彦为代表,故不可避免地带有周词的风采;后者却与贺铸较为类 似,可称为他的后劲,创作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词风极大影响。其中,后者尤其引起我们的 关注,因为他们不久就要独自成为词坛的主角,苏轼所倡导的词的革新,将在他们的手上初 步实现。他们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他们的前后词风的转变是两宋词风不同的关键所在。 虽然,在这两类词人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他们的词都呈现出一种绮丽的景象,都是 以描写享乐(其中最普遍的乃是对妓的描写)为主,都染上了浓厚的周、贺色彩。其根本原因 当然还可归结到当时享乐的时代。 “雅言初自集分两体,日雅词,日侧艳,目之日胜薹丽藻。后召试入宫,以侧艳体。无 赖太甚,削去之,再编成集,分五体,日应制,日风月脂粉,日雪月风花,日脂粉才情,日杂 类,美成目之日大声。次膺亦间作侧艳。”(王灼<碧鸡漫志>卷第二) 由上文可知,万俟雅言自分其“雅词”为五,仅从名称看,就有三与艳有关,更不用说他的 “无赖太甚”的“侧艳”词了。而大晟府的另一乐人晁端礼也“间作侧艳”,大晟府人的艳丽词 风。于此可见一斑了。 大晟府人除了众多的狎妓之作而外,还有许多奉诏而作,歌功颂德、风格华丽典雅之词. 这是由他们的御用词人身份所决定的。 下面我们要论述的是第二种人。他们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都是些才华横溢的青年。 他们有的是身居清闲的官职(如叶梦得、向子谩、陈与义),有的干脆耽于诗酒,不愿为官(如 朱敦儒)。他们虽有满腹经纶,但无望的社会又使他们无所作为,安逸的生活又在时时销蚀 着他们的意志。于是,他们也和世上大多数纨绔子弟一样,寄情于青楼酒肆,去追求感官的 刺激。而他们这种生活,一旦引发了他们的才情,那么,出自他们口中的吟唱就自然无往而 不艳了。 “睡起啼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 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话。 江南梦断 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 花寄取。但怅望,兰舟 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据洪迈<夷坚支志>载,<石林词>冠于卷首的这一篇,就是为妓所作。 “碧玉栏杆白玉人,倚花吹叶忍黄昏,萧郎一去又经春。”(朱敦儒《浣溪沙》) 一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露花烟柳。春思浓如酒。几陈狂风新雨后。满地落红铺绣。 风流何处疏狂。 厌厌恨结柔肠。又是危阑独倚,一川烟草斜阳。”(李邴<清平乐・闺情>) “天字长闲,飞仙狂醉,接云碎玉沈空。谢家庭院,争道絮因风。不怕寒生宝粟,深 调护,犀幕重重。瑶林里,疏梅献笑,小萼露轻红。 瑞龙。香绕处,云间绞管,尘外廉 栊。须烂醉流霞,莫诉千锺。闻道蟠桃正好,蓬瀛路,消息潜通。飞琼伴,偷将春色,分 付入芳蓉。”(向予谨<满庭芳>) “小楼南陌。翠轿金勒,谁家春色。冷雨吹花,禁烟怯柳,伤心行客。少年百万呼 卢,拥越女、吴姬共掷。被底香浓,尊前烛灭,如今消得。”(张元干<柳梢春>) 香艳中带着几分疏狂,沈醉中孕有某种惆怅,构成了这批才子词的基本特色。 综上所述,天才词人苏东城对词风的革新,并未能取得像其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所取得的 巨大的成功和立竿见影的较果。在他逝世后的北宋词坛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府人与以贺 铸为典范的都会名士占据了词坛的主要位置,一度为苏轼所摒弃了的绮丽词风重又笼罩了 词坛。然而,从发展眼光看,这不过是传统词风的回光返照而已。接踵而至的渔阳颦鼓无情 地击碎了中上层社会的繁华梦,国恨家愁彻底取代了儿女情长,苏轼所开创的词风终于在南 宋得以大畅。 (责任编辑:洛雨) The Post——Su Sitf Ci——writnig in Bei Song Dynasty ZHANG Shu—ning Abstract:The talented Ci—writer Su Shi,with unprecedentde momenaun,carride out a comprehens— ive renovation in the style of Ci一 ̄ting,which ushered in a waft of fresh air into the then ornate Ci coterie.Nevertheless,his renovation did not gain widespread identiifcation eihter contemporarily or a bit later.In the post—Su Shi Ci—wriitng coterie existde two primary ̄tign subjects,namely,the Metropolis Gentiilyt representde by He Zhu,and the Da Cheng Fu musicians at hte head of Zhou Bang ~van.They did not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Su Shi but took the former co峨,and therefore caused Ci—— ̄ting to put on its origin ̄euphuism. Key words:Song Ci;Bei Song literature;writign style 一3O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