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威镇水妖
“千年前修建了禹王庙,汶河水妖被吓跑。”这是此间流传的一句用来形容禹王庙兴建后,大汶河就再未决过口的民谣。
事实真的如此神奇吗?遗憾的是,禹王庙修建于何时,至今仍没有定论。虽然历代官书上关于禹王庙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但说法迥异,难成定论。然而就以诸种记述中距今比较近的唐代所修而言,这座禹王庙也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一千多年来,禹王庙虽与大汶仅一岸之隔,又经风历雨却依然屹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据一位熟悉当地掌故的老人讲,禹王庙之所以能够镇住水妖,其实并不奇怪。大禹当年治水时,起初曾发动大家采取以土围村、以土围院的方法,抵御决口而出凶猛洪水的侵害。一时间,各家各村的四周都堆起高高的土堰,很好地保护了家园。但过了不久,大禹就察觉到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大水虽无法冲进村落,却仍肆虐地侵占着百姓赖以生存的田地。于是就带着村民们将大量的堰土搬运到汶河大堤上,使得堤岸又高又厚,牢牢地锁住了泛滥的水患,原先的一片泽国变成了沃野良田。
舜帝得悉大禹治水有法,就令其率领治水大军,长年坚持征战于华夏大地的大江大河之上。这也正是祖国各地都曾留下大禹治水踪迹的原因。唐代初年,全国上下大兴修建庙宇之风,人们为纪念大禹的聪明和智慧,便在大禹家当时土堰的旧址上,建起了禹王庙四面的围墙。移土筑堤在前,修建禹王庙在后,事实上应该说是大堤保护了禹王庙。而百姓们为了表达对大禹的敬仰之情,就故意将供奉他的这座庙宇神化得法力无边,说是正因禹王庙降服了水妖,才确保了汶河大堤的安全无忧。同时,将当地原村落名称“刚”改为此前汉字中并未有的“堽”,意即为用土在村落的四周围起正方形的土堰,故此,“堽”字便成为这里的专用字。
柏首蛟龙在何处
神友不合人相习,怪底苍然老树头。
宛似飞来降郊月,矫如凿破孟门秋。
露牙含雾晴犹泾,凤抓系云夜不惊。
莫是明王亲捉得,相随到处镇安流。
这是清代诗人程鸣歧描述禹王庙内一株古柏自然奇观的诗句。在庙内十余株郁郁葱葱,直插苍穹的古柏中,惟殿后右侧的一株不仅挺拔苍劲,凝烟涌翠,卓然不群,而且向东南方向有一巨枝宛如蛟龙,正翘首张翼,龙须飘飘,恰似腾云驾雾,探爪欲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禹王庙记》写道:“庭有桧柏,不见白日,后有一树作龙形,皆数百年物也。”故此,古人美其名为“虬枝歧柏”,历代《宁阳县志》誉为宁阳八景之一,文人诗客来此览胜,多赋诗赞美。
可惜的是,不知何因,如此美景竟在其它枝杈依然枝繁叶茂的情况下,却于清代晚期突然干枯。清道光二品大员、官至广东巡抚,祖籍为宁阳的黄恩彤在观瞻后,禁不住咏诗叹曰:
双歧瑞麦,虬枝更矜奇。
翠鬣连铜干,苍髯傅铁枝。
攫拿鳞爪现,摧剥雪霜知。
莫浸悲枯槁,龙头属后期。
游人今日看到的,唯有干裂的“龙骨”在空中摇曳。至于巨枝为何向东南方向伸展,我们都知道树的生长具有趋光性,这当然不难理解。但为什么酷似飞龙,又为什么神奇地枯死?当地的老人解释说,此飞龙下原有一口浅井,蛟龙探身为的正是饮用浅井内的水。后来有人无意之中把井给填死了,蛟龙无水可饮,慢慢枝叶脱落,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这个解释无论从环保的角度、还是人文的角度都颇耐人寻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