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7年(第7卷)第29期运动人体科学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018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研究①

殷正红 胡冬临*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1)

摘 要:根据教育部《体质调研》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本文分析了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居住环境的变化;饮食习惯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出干预对策:强城市公共体育运动场所建设;保障青少年合理膳食;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以及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关键词:青少年 体质健康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0(b)-0018-02

要研究体质健康首先要清楚“体质”的含义,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成长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份重要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再强调,要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体育生活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1]。根据教育部《体质调研》的相关数据显示: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止跌反弹,学生体质及健康出现了好转的迹象,但同时报告也指出,由于常年积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与同龄国外青少年相比,身体素质差距在逐渐拉大。此外,近视率居高不下,跑步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越来越小都是如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味,许多青少年热衷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甚至形成了依赖,而这些洋快餐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健康的,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洋快餐不仅容易造成身体肥胖,还会使得人体酸碱平衡被破坏,产生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出现恼怒、激动等现象,更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1.3 休闲方式的变化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青少年群体的休闲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19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与2015年底的数据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比有所增长,互联网在低年龄段继续渗透。虽然说网络能开拓青少年的眼界,使青少年成为学习的主体,毫无顾忌的发问,能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沉溺于网络,沉溺于游戏,逐渐形成久坐不动的静态生活习惯,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对自身的视力也有极大的危害。

1.4 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大多数家庭处于“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四二一”家庭结构指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人,爸爸、妈妈二人和一个独生子女所构成的金字塔形的家庭,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改变了现代家庭的结构,带来了教育方式变化,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则愈发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活上照顾的多,包办的也多,家长对子女愈发的过度保护,一些体育活动中的小碰擦也让家长担心不已,处于安全考虑,孩子们被“圈养”起来,不能得到充分的户外活动,从而导致严重的运动缺乏。

1 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原因分析

1.1 居住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农村城镇化聚集定居形式的形成,客观上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以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随处可见的露天篮球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而经营性健身俱乐部高昂的收费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些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球场、运动场地也不对外开放,大大减少了青少年的活动的机会。再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青少年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但同时也使得青少年过度依赖而缺少了锻炼。1.2 饮食习惯的变化

西方快餐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后,迎合了青少年群体的口

2 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对策

2.1 加强城市公共体育运动场所建设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框架也在不断拉大,城市面

①课题来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T-c/2015/002);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基础课部教育教学改革研 究项目(课题编号:2016JY05)。

作者简介:殷正红(196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通讯作者:胡冬临(1984—),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E-mail:tonystar 1984@qq.com。

18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运动人体科学2017年(第7卷)第29期

貌改善的同时,公共体育场所建设要亟待改善。截至2015年,全国体育场地数超过17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57m,这一数据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场地面积还有很大差距。《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8m2的发展目标,要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达标管理,推进新建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建设。优化健身场地设施投资结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身设施建设,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2.2 保障青少年合理膳食

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这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生长发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需要的能量及各种营养成分比成年人要高。如果摄入不均衡,会引起一些列健康方面的问题。青少年在日常饮食中应多样化,以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保证身体发育所需。多吃谷类,补充充足的能量,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以及盲目节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饮料的摄入,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2.3 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学校可以广泛开展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特色鲜明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同时还可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让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能(上接17页)

[2]

2

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构建健康的骨骼、肌肉和关节,有助于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和获得良好的心肺功能,同时改善运动的协调性[3]。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科学化、普遍化、长效化,让更多的青少年离开电脑,走向运动场。2.4 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运动于孩子,于父母都有好处,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人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的父母很难在行为上给孩子积极的示范。喜欢运动的父母会为体育运动积极创造家庭物质条件与孩子一起活动,所以父母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把孩子参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动与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视体育锻炼本身的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养成“见缝插针”的运动习惯,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在全家人共同运动中,释放压力,体验运动的乐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1] 王明俊,胡冬临.江苏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7):22-23.

[2] 马德浩,季浏.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致因及其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2):182-188.[3] 张敏.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D].南京体育学院,2016.

挥临场应变的能力;要提高“重点区域”的加速能力以及最

后阶段的冲刺速度。

(4)建议在长跑项目的训练中应始终贯彻以速度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大力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提高其抗乳酸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400m各段速度总体变化为先慢后快,前5000m成绩低于后5000m,前后半程的速度差值较小,呈现速度变化整体趋于平稳的特征。

(2)运动员起跑后加速段的跑速较快,前后差值仅1s,整体速度较快;途中跑段的分段速度要低于加速段和冲刺段,名次越靠前的运动员速度波动值越小,速度也越快;前三名运动员冲刺能力均强于第4~8名。

(3)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第一种为均衡型指前三名运动员,第二种为后快型指第5~8名运动员。

(4)均衡型跑法的运动员各分段成绩差值较小,体力分配较均匀,持续高速度跑的能力强;后快型的运动员表现出前半程速度较慢,后半程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前后1000m分段差值较大。3.2 建议

(1)建议在10000m跑比赛中,加速段和冲刺段必须要比途中跑段的速度快,且前后400m的差值最好保持在1~8s之间,要合理均匀的分配体力。

(2)要根据训练水平来选择比赛速度,无论在比赛中采用何种战术,都应与自身的训练水平相适应;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女子10000m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运动员应合理的分配速度。

(3)要根据赛区的自然环境和对手的实力来安排赛程的速度比率;运动员要根据比赛中的变化来控制速度,充分发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参考文献

[1] 谢慧松,袁荣凯,周铁民.对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

10000m跑分段速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6):846-847.[2] 张艳平,翟丰.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与速度分配特征[J].辽宁体育科技,2002(8):13-14.

[3]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4] 连佑群.对中外优秀女子10000米运动员速度分配的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65-68.

[5] 王港,刘仁盛.中外女子长跑项目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405-407.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