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因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樣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面临生命的威胁,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高度紧张时,再加上抢救时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长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死或神志不清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度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些慢性疾病,突然病情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会导致病情恶化。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危急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心理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急性病都求医心切,一旦住进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及时迎接病人,了解病人所处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耐心细致地做好各种护理工作,把病人当做亲人一样对待,以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急性病人常常表现为孤独、冷漠、脾气怪异,护士应与其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心,对病人的愿望应予高度重视,并设法满足。由于受疾病折磨,对某些病人的鲁莽行为要宽容,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使病人处于良好周围环境和亲人般的温暖之中。
总之,急性病人的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加倍的热情和耐心。与其家属配合,积极稳妥地安排,协调好病人的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祥和的医疗环境,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