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荆门市东宝中学)
一、 写景角度
1.时间角度(长:春夏秋冬。短:晨午暮夜。) 2.空间角度 (1)移步换景
(2)定点观景:远望、近观、仰视、俯瞰、环顾,由(近、远)及
(远、近)、由(上、下)而(下、上)
3.动静角度 4.色彩角度
5.五觉角度:眼视、耳听、鼻嗅、舌味、手触
成果展示 《沁园春〃长沙》上阙景物描写赏析 二、“炼字”初探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
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这两句诗,诗人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诗人怎么知道池塘边的大树上有鸟儿歇宿?应该是听到的,万籁俱静夜晚,突然响起夜行僧人轻轻的叩门声,那熟睡的鸟儿势必要因惊动而或飞或叫,诗人就是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加以描述,进而反衬环境之幽,夜晚之静,令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倘用‚推‛字,自然不佳,时间是在夜里,主人是否在家? 即使在家,夜深人静之时,是否已经挂门上锁了?从情理上说,还是作‚敲‛字更为妥帖,倘若用‚推‛字,艺术效果就逊色得多。
请从“炼字”的角度从“染”“透”“争”“击”“翔”选择两个赏析。 ① ② “ “ ” ” 字 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