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反思与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改革开放

反思与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改革开放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反思与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又在这个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共同发展。

标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反思;深化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政权后,必须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在社会主义的进步中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一课题,就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也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反思中,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传统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实践反思

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基本照搬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推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的恢复与发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弊端就逐步暴露出来。邓小平总结说,我们这一时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主要表现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在认识上把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经济运行机制上的计划经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治上的片面强调专政、思想上的片面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附加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而没有一心一意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了,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和提高,致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得到始终如一地充分体现。这样,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评判一个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标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大范围内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前景的基本观点。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在许多问题上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因而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改革。由于受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的影响,某些推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尽管在实践中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遇到了一些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

邓小平为了使改革开放能够继续向前推进,从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入手,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苏东发生剧变时,邓小平曾指出这些国家发生问题,症结就在于经济上不去,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等,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性作出科学的说明。

总之,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些错误概括起来,“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根据这一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1]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2]可见,对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反思推进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二、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执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自觉地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之间也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回顾和分析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发现“三大理论成果”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提升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策的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展开理论思考,创造性提出了一些列新论断,这些新论断既构成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如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深刻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方略;深刻理解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坚持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等等。这些规律性的总结,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正如党的十四大指出的,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规律性认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和前途,坚持而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经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了“两大根本性转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如: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判断,同时正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强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正是基于以上的科学认识,党中央先后提出和实施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

三、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有机的统一中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论述。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经明确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4]毛泽东也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5]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辨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6]邓小平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科学地阐明了改革开放的地位和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认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报告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作了清晰的概括和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地位已经获得共识。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会不断积累新经验,探索和回答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总结和深化并不在于规律本身,而要回归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改革开放检验我们总结的规律的科学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8]二是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的进程,我们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有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指导,我们就会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将有机地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 26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23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人民日报,2007-10-25.

[4]列宁选集(第3卷)[M].38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296.

[6]毛泽东文选(第7卷)[M].90.

[7]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杂志,2008-1-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55.

[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