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中国艺术理论的宇宙观基础——以石涛—《画语录》“资任”思想哲学
探源为例
陈向向
渊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冤
摘要:石涛《画语录》最后一章《资任章》晦涩玄奥,向为学人所困。石涛与以往论画者的最大不同是将论画上升到哲学高度,因此从中国思想哲学的视角来解读,不失为一条可行途径。通过疏理“资”“任”二字的文字学、语义学以及在古代艺文中的文本语境,揭示“资”“任”意义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石涛“资任”思想的由来与引申。结合石涛《画语录》整体结构关系与内在蕴意所旨,剥离出石涛之“任”的四个哲学层次关系———天任、自任、互任、他任,有效解决《资任章》释读难点。石涛“资任”思想融合太极阴阳思想、儒家修身哲学、佛道修炼哲学,其内在理路具有双向性、对生性、泛主体性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其特有的思维模式。对石涛“资任”思想的哲学解读,体现出中国艺术与传统宇宙观的三层关系:1.传统宇宙观是中国艺术价值之源;2.传统宇宙观是中国艺术方法论之基;3.传统宇宙观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之本。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资任中图分类号:J120.9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传统宇宙观哲学思维模式
文章编号:1627-4577(2019)03-0057-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石涛《画语录》的最后一章《资任章》,向为学者所涉较少;盖因“资任”似与绘画体用具指不明,尤其“任”字较为抽象,历来难解,争议颇多。朱良志先生从文字、语义学角度做解,将“任”析为五
①义:“①受任,②取任,③胜任,④保任,⑤自任”在
创作关系上探究,认为资任的思想来自《易》,资任的体用是“画家代山水而言”,虽然感受到本体、主体、客体间的关系,落实到画家主体和创作体用上
②
稍嫌欠缺;孔令忠先生从创作和审美角度进行探
讨,认为“资”是资质,“任”是能力,将此体用于画
③家操笔韵墨的浑然境界中,未能神会“资任”的层
字义解读上有所创见;凤文学先生从观念思想与次关系。石涛“资任”思想的研究难点,在于需要回
作者简介:陈向向(1985-),女,海南三亚人,博士,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石涛研究。
①朱良志.论<石涛画语录>的资任说[M]//石涛研究(第二版)[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86-103.②凤文学.画语录·资任章新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1):103-109.③孔令忠.石涛“资任”一解[J].国画家,2007(3):73-74.
58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到中国传统宇宙观,才能理会石涛的内在哲学逻《左传·僖十五年》众怒难任。
辑。
一、资、任文字学字义(一)资《说文解字》曰:“资,货也,从贝次声”,为形声字。可知“资”是一种货,或货的另一种性质、形式的称谓。又“货,财也,从贝才声”“贝,古者货贝而宝龟”,即古人贸易所用货币。从字脉关系来看,被认为是财富。这种财富由金钱货物引申指一切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可转换成财富的能力等。
“资”是名词,亦动词。如“《易·乾卦》萬物资始。”《康熙字典》释“资,取也。”又“《仪礼·聘礼》问岁月之资。”《康熙字典》释“资,行用也。”资的动词义由名词义引申而来,即资取、资用的来源。
(二)“任”《说文解字》曰:“任:符也,从人壬声”,为形声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这是任的字脉关系,可知任的主要意思是信。但信的内涵有所不同,后者指诚信之信,前者则是符信之信,具有凭借、赋予而获得———能力、权力、力量的成分,是在诚的基础上完成信息传递、权力传递。主体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诚信的主体关系是平等的;符信的主体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有一个最高权威。
古人字多通假,任与壬常互借,《说文》曰:壬: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凡壬之属皆从壬。”此壬有“生生”义,孕育义,原字应象形于刚出生的禾苗。朱良志先生在释“任”时有取壬字义。但由任的解释来看,壬是音属,与任义无关,两者虽通假使用,但意有分别。
《康熙字典》对“任”的解释如下:
任:诚笃也。《诗·邶风》仲氏任只。《郑笺》以恩相信曰任。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注》任,信于友道。
又《广韵》堪也。《王粲·登楼赋》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注》言谁堪此忧思也。又当也。
又负也,担也。《诗·小雅》我任我辇。《礼·王制》轻任并,重任分。《注》并已独任之,分析而二之。”
可见《康熙字典》未取《说文》符信义,而取《说文》“信”———诚信、笃信义。然《郑笺》“以恩相信曰任”中的“任”,有上对下的赋予之隐意,与符信意合。有意思的是段玉裁对“孝友睦姻任恤”中“任”的解释———信于友道,暗含彼此依托的平等关系。任的堪、当、负、担义,为动词词性,由“信”转承而来。古人重信,信的接受和体行、完成便是“任”。简言之,“任”既有主动、自觉的接受成分,也有使役、驱使、负担的被动成分。“我任我輦”是前者,“以恩相信曰任”是后者。
二、资、任语义学内涵(一)资《1.易道·乾与卦万物》曰之:“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此语需放到哲学关系中体悟———乾元即道,道是本体,万物是主体。本体是源,主体由源发出而自成。因此,有两个方向、两种性质:一是本体灌注、赋予、给予之禀能,中国传统将其落实到“气”;二是主体接受、获取、吸纳,开始显形成体。前者乃无为所然,后者乃有为所以然。这才是“资”的全意。
王弼注《道德经》曰:“道順自然,天故资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爲主其一之者,主也。”此“资”与石涛《画语录》的“资”乃同语同义,而且王弼说的更明白,“所以爲主其一之者2.,道主与人也”交待之资出了“资”的哲学层次关系。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四节》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句话中的“资”有自取意,取的对象为《3.“庄人与道”。
子·物外(篇人·)知之北资游》曰:“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资焉而“资”““资”不匮”的“资”即“资取”,其所资指君子,盖君子合于道,与道同渊,取之不尽。
《道德经》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此“资”有凭借的意思,即凭借“不善”而获得“善”。仍然是资取的本意。
由此,“资”的语义体现出多重层次关系:首先是天(道)物(人)关系,这是“资”的第一层,为无为和由然,是承接与收纳;“资”的第二层为物(人)天道)关系,这时的“资”是主体主动作用于本体的有为、自为,可谓“万物始资”,是索取与获得,是必然;“资”的第三层是物(人)物(人)关系,其在道化中形成,互资互任、有为无为下形成运动。
以上的“资”多“取”意,然资与取之别在于:资是双向、互动的;取是单向的,主体与对象的取用关系。
(二)任《4.孟本子体·告对子主体的章句下关·系
第十五节》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此“任”通担当义。
河上公注《道德经·虚用第五》曰:“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此“任”通放任义。
王弼注《道德经》曰:“橐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此“任”通放任义。
这三句中,施任者为天地,受任者为人和万物,中国哲学视天为最高的本体,人和万物都是由本体生成的主体,即“以一生万”。因此,任的第一层语义体现的是本体对主体的关系,即“天之任”简称“天任”)。儒道两家对本体的认知有所不同,孟子将天视为有意志的,于是这样的“天”罩染上了人的主体认知,是一种“主体天”。而道家视天为无意志的,天代表无限性,由此在中国宇宙观里,人厘清了5.主体与主体的本体与主体之间系的界限。
(1)人与人的关系关《论语·阳货篇》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此“任”通“信”,是得人之信后的委托、托付。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九节》曰:“为巨室,
2019年9月第17卷第3期
59
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此“任”通委派、任务之义。
前一句“信则人任”中,施任者与受任者之间是平等地位,即基于诚信、友道而产生的托付;后一句“(工师)胜其任”中,施任者为王,受任者为工师,两者地位不平等,属于高位者施加于低位者的任。受任者是被动、被迫的。
(2)人与物的关系
沈一贯撰《庄子通·卷五》曰:“斯人欲修纯备而背今向古羞为世事,徒识修古抱灌之朴而不知因时任物之妙,故知其为假修也。”此“任”通利用义。
“任物之妙”隐含的前提———物作为与人相对的其它生命主体,有其自性、自理、自然,包含中国齐物论思想,认为人与物之间为平等、对等关系,两者之任为“互之任”(简称“互任”)。
当任由主体自己施于自己时,便是“自之任”简称“自任”),如《论语·泰伯篇》曰:“仁以为己任”,《6.南主体与华真经对卷象三的》曰关:“系
付物使各自任”。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曰:“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此“任”指从事、凭借。
《庄子·内篇·应帝王》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此“任”有驱使、拖累义。
“任土地者”即从事土地劳作的人,也就是农民。这里的“土地”是人所凭借的生存工具。施任者为人,受任者为地。在这种关系里,“地”既非最高的本体,也非主体,而是由人驾驭、驱使的对象。又“无为事任”,主张任事而不要为事所任,人与事之间依然是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当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主体与主体转变为对象与主体的关系时,物(主体)便丧失了独立性、自在性,由人(另一个主体)的认知所规定,两者之任便为“他之任”简称“他任”)。
三、艺学文本中的“资”和“任”(一)资7.天对人之资,指人的天然禀赋。如:((((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曰:“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
项穆《书法雅言·资学》曰:“资分高下,学别浅深。”
8.人对天地万物的有为资取。如:
韩拙《山水纯全集》曰:“四时景物,风云气候,悉资笔墨而穷幽妙者,若非博学广识,焉得精通妙用与?”
虞世南《笔髓论·契妙》曰:“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9.人对经验的资取。如:
张怀瓘《书断》曰:“故得之者,先禀于天然,次资于功用。”
(二)任10.多指放任天性,即回到人的天任上。如:《文心雕龙·总术》曰:“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蔡邕《笔论》曰:“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11.指彻底回到本体状态,由本体所赋予的天任。如:
荆浩《笔法记》曰:“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12.指自体对自体的“自任”关系。如:《笔髓论·辩应》曰:“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
四、《资任章》中的“资”与“任”石涛《画语录》正文共出现“资”字4次,“任”字67次。其中三个“资”字和全部的“任”字均位于《资任章》中。
(一)资13.资与任:阴阳对生关系
“有是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
此为《资任章》出现的第一个“资”,为资取义,与“任”形成对应关系。在石涛看来,“资”和“任”可谓阴阳对生关系。无“资”则无“任”,有其所“资”才
有其所“任”,“资”是“任”的前提。“资”是进,“任”是出。落实在画者主体上,石涛强调作为画者,先要资一画之任,才会有一画之成。“资”的方向是明确的、具指的,资取的是画道、画能。
“如不资之,则局隘浅陋,有不任其任之所为。”
此为《资任章》中的第二个“资”,与上一个同意,为资取。
“是任也,是有其资也。”
此为《资任章》中的第三个“资”,转化为名词词性,有资质、禀赋义。
作为“任”的对生概念,《资任章》虽少见“资”字,“资”却是贯穿始终、作为每个“任”的前提和前因而存在的。
14.“资”的双向性、过程性、修身性
“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
《资任章》开篇之语虽然无“资”,却由“资”贯穿,内含“资”的路径、过程与完成。这个“资”首先是滋养化成之意,同《易》“天地资始”中的“资”。其为双向性,兼具动词词性和名词词性。“资”由天所赋———“资”的第一层内涵,为本体向主体的灌注,是天对万物(人)的能赋,即“天赋”;“资”的第二层是主体向本体的取获,在无为中的有为,即资受与资取,落实在主体角度,方向是主体向本体的自纳与自为。两个“资”的关系是赋与纳、取与得的关系,两者并非对等,正如石涛所谓“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兼字章》)“资”的第三层是完成,成为名词词性。在赋予取纳的关系中,主体拥有了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前者是体、后者为用。质中又含“理”,造化行运之理在赋、纳的行运中,在体质的存在中,石涛所谓“见用于神,藏用于人”。(《一画章》)从主体角度而言,“资”有过程性和修身性,即所谓蒙养操守,“道”支配下的赋纳能成。
(二)任1.指画者资受某种“任”后所能“任”的画能。
60
“资”(“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鞟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
这九个“任”字的语义一致,通《说文》中的任”,有赋予、委任之义。这些“任”的主体落实为画者,授任为“天”,但落实的路径与指向有层次差别。其中既包括天之“任人”,也包括天之“任物”,还包括物、法之“任人”。
这段话的语序似乎有些问题,因为“任”的来由指向不在同一层次。“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这些“任”的指向是画者通过几种受任路径可达到的绘画技法之能;“以鞟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的任是方向也是技法,但受任路径是画变”,这与“蒙养”“生活”不在同一性质和层次,实际上是因“鞟皴”这种技法通常用在表现山川质感肌理的变化上,石涛便用“画变”去对应。换言之,石涛强调要理会山川天任的内在“变”之理,才可具有利用“鞟皴”处置画变的能力。
“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这几个任”的指向是绘画对象,画山川、沧海、坳堂受任”的来由和路径,“胎骨、天地、须臾”亦不在一个层次和性质上。如“天地”是本体;“须臾”是时间,既非本体也非主体,“任”是个虚化的意指,更接近禅悟的方法。原本“任”的语义不复杂,可牵连上这些属类相异的关系,易造成道器关系与器器、器道关系的混淆和误读。
这段话的语序这样安排似乎更合适些:“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以鞟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显然回到了
2019年9月第17卷第3期
61
宇宙观层面,但似乎“以万画观之,则受一画之任。”更恰当些。是否传抄有误,不得而知。
“有是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如不资之,则局隘浅陋,有不任其任之所为。”
此“任”的主体仍是画者,第一个任兼有赋能和担当意;第二个“任”和第三个“任”有层次差别,其任”的“任”为“天任”,“所任”的“任”为“自任”,即“任”的目的,这一层需要主体的有为取施。“且天之任于山无穷。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此山天之任而任,非山受任以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由此推之,此山自任而任也,不能迁山之任而任也。”
这段话中的“任”牵涉本体、主体、客体间的几种关系和层次,是理会石涛之“任”的关键。
15.天任
“天任”为本体向主体的道灌与造化。此“任”只具有赋予之意,是单向的。“天任”有均化、泛化、运化的特点,只予不纳,属无为。此“任”与通常字义的“任”有差别,虽然从人的主体认知出发,“天任”中的任有要求和委付之意,诸如“天降大任”之任”。在石涛的语境中,未能摆脱这种主体认知,仍然是以人的视角去看天。
16.自任
当“天任”落实在主体(物或人)上,便是“自任”。是生命个体与天的直承关系。这个“任”是双向的,一方是主体承纳天之所赋、运之所化,处无为;一是主体自主吸纳此“任”,再将此“任”进行担承与施放,行有为。从主体角度的双向“任”意而言,此“任”具有委付、承担、责任、担当、任行之合义。“天任”在山山水水物物人人,“自任”在一山一水一物一人。由“天任”到“自任”是个体生命与天地之道的互动感化。“天任”之无穷乃造化,与“自
“““““资“62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任”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石涛所言“此山天之任而任”“此山自任而任也“所言的就是以山为主体性出发的“天任”与“自任”的关系。天之任没有任”下的“互任”与“自任”下的“互任”之别。
在道家语境中,“他任”是要克服的,石涛所言“天任”有此取向。当人类为避免“他任”,企图借物命令性,却有至高性。自任者承天为己任,有为处无为,便完成了“天任”向“自任”的转化。这种转化人而异”,从而既实现无穷与万千,也促发了主体“自任”的承领、能施与化运的无穷与万端。内在支配的是道,实现完成的是体。石涛在此提示“自任”不可妄然,即“非山受任以任天也”。山之“自任”由“天任”而来,但不可颠倒,即山用“自任”去要求“天任”。在石涛那里,“自任”有“我任”的落定。
17.互任
“互任”是指主体间“任”的关系。其包括两层,一是在“天任”泛滥下主体间的“互任”;一是主体自任”下的“互任”。石涛所言的“山水之任”就包含了山水的“互任”关系。“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不足以见乎环抱。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这种“任”不是要求、委任、托付、担当,即以人为认知的“任”,是“天任”下的主体间“资任”关系,是对等、平等的生命存依、克洽、同情、共济关系。这个“任”才是石涛“任”的无穷奥义。
在“互任”关系中,石涛提到人与山水的“互任”,因为人的介入,这种“任”便回到人的认知规定中。但石涛所言“此山自任而任也,(人)不能迁山之任而任也。”便是提醒人与山的互任,不能以人之所见之山和人之所理之山去观“山之任”。
18.他任
当人这个自以为天地人三才的主体去取任、行任时,不可避免进入人类的认知语境,这种“任”便是“他任”,是一个主体强加于另一个主体乃至本体上的“任知”。石涛用另一种方式去摆脱这种人任”,即回到生命个体的“自任”中,以“我任”去克服“人任”。所谓“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一画章》)中的人指“我”,“是人妄受之也”(《海涛章》)中的人是哲学含义的“他”,“人为物蔽,则与尘交;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远尘章》)说出了“他
而达“天任”时,构成道家哲学的体用准则。石涛取任于山水所要达到的就是这层,“假道山川”也是这层“互任”;孟子所言“养浩然之气”具有这种人物“互任”关系。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髓。
石涛还提出“任”在“一画之画”中的由然与使然、操弄、以及体现的准则与境界,即“可制、可易、可转、可受、可静、可动、无荒、无障。”
总而言之,“任”是一种“能”,来自天资和自资的化能与能化。石涛强调要在“资任”过程中摆脱任”的束缚,回到“我任”的心天一画、心手一画,追求的是一种“自在由然”到“必然使然”的境界。由天地古人之资,承获天资之任与自(我)资之任,而达至信手拈来即成“一画之画”的笔墨境界。即所谓“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一画章》)由天任、互任到我任的完成,里面有心学和禅学的味道。
五、《画语录》结构中的“资”与“任”(一)“天人合一”结构与《资任章》围绕“一画”概念,可将《画语录》剥离出三条层次脉络:
“一画”的第一个层次脉络,涉及的是天道、地道、人道,指“一画之道”。此“一画”指代太极,即本体、本原的意思。即石涛所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章》)中国传统宇宙论认为,道生阴阳,阴阳生万物。其在石涛《画语录》中对应的概念范畴便是一画———一画之法———天地万物。即石涛所言“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一画章》)此同《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义。
“一画”的第二个层次,指“画”的抽象性概念,即“一画之画”。与此相对的概念是“万画”,即具体的画。两者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变化章》
“因“““他《尊受章》《笔墨章》在这一层次上探讨了绘画艺术的方法论问题,可谓艺术学理论层面的问题。
“一画”的第三个层次,即“一画之划”,通“笔画”之义,指具体的绘画过程。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更为具体的绘画技法问题。诚如石涛所言“一画含万物于中”,也涵盖绘画的过程、构成、工具材料等具体而微的领域。《运腕章》《絪缊章》《山川章》《皴法章》、《境界章》《林木章》《海涛章》《四时章》诸章探讨了具体绘画环节的原则方法。
从章节安排来看,《一画章》是三条脉络的共同起点,从而突出了一画的根源性。一画的根源性不仅体现为宇宙的根源,而且是方法的根源,还是笔画的根源。接下来的各章节各概念范畴便是三大脉络有主次、有详略、甚至纠缠地展开。例如《尊受章》从观念上对应的是人道,在体用上对应的是思心识受,在创作上对应的是未落墨之前的构思阶段。《资任章》作为全书最后一章,在创作上对应了一幅画的完成阶段,在观念上突出了人向天的回归,在体用上强调对天任的资取与任达,从而又回到一画的起点上,从而实现了各脉络的天人循环。
(二)各概念层次中的“资任”呼应首先,在“一画之道”层次上,一画与万物(人)的关系具有类似于“资”的内涵:一方面是一画滋育万物,乃无为,如“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一画章》);另一方面则是万物对一画的有为资取,如“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惟听人握取之耳”(《一画章》)。石涛强调作为画者,惟有资取一画,才能做到任运自成,达到“用无不神”“法无不贯”“理无不入”“态无不尽”的一画之境。在《画语录》的语境里,万物之间是平等、对等的主体关系。这种齐物论式的平等观不仅包括主体,亦涵盖主体的构成,如腕、笔、墨、皴等,诚如石涛所言“夫一画含万物于中”。这构成了资任关系成立的逻辑基础。
其次,在传统宇宙论中,阴阳是道运行的方式和性质,可谓“天地大法”。《画语录》中虽从未明言何为“一画之法”,然其处处体现出对阴阳法则的化用。如《一画章》中的“一画”与“一画之法”、《变化
2019年9月第17卷第3期
63
章》中的“无法”与“有法”、《尊受章》中的“受”与“识”、《笔墨章》中的“蒙养”与“生活”等概念范畴,具有与“资任”相一致的对生性、双向性、过程性特点。体现出石涛对“吾道”的“一以贯之”。除了点明向天地之资外,石涛还探讨了对经验资取的原则方法,辨析的概念范畴有“我”与“古”,“法”与“障”,“大知大受”与“小知小受”等,后者为“他任”“小任”,前者才是“天任”“自任”“大任”。如何避免“他任”,石涛在《远尘章》《脱俗章》中亦有所指。
第三,石涛在论述诸如笔、墨、心、腕、峰、皴、林等具体绘画环节的体用原则时,同样兼具资、任的双重指向。如《运腕章》中:
“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
“正”“仄”“疾”“迟”“化”“变”“奇”“神”,既是运腕资取一画之能的方向,亦是所受的“一画之任”。“中直藏锋”“欹斜尽致”“操纵得势”“拱揖有情”……等,则体现运腕受任后的自我施任,是“天任”向“自任”的转化。
又如《海涛章》中:
“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荐灵,山能脉运。山有层峦叠嶂,邃谷深崖,巑岏突兀,岚气雾露,烟云毕至,犹如海之洪流,海之吞吐。此非海之荐灵,亦山之自居于海也。”
此语不仅包含山之天任、海之天任,还有山之自任与海之天任之间的互任。“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之也。”表明了画者之所资与之所任。
由此可感受到,尽管《画语录》其余各篇未出现资任二字,却处处呼应“资任”。石涛于《画语录》终篇,拈出“资任”二字,点明了“一画”体用的过程性、方向性和目的性。从“一画”到“资任”,是从“天”到“人”,再由“人”达“天”,通天合道,循天而行,游心于万任,不赖天地之功而成画之神,为而不恃,功成身退,而逍遥于无穷天地,这样的人谓至“至人”。“资任”与“一画”的关系,诚如成中英先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生所言:“此终极统一的理想范畴不但具备了范畴应具备的认识真实之意,也具备了规范行为、广泛应用等意义,更成为一切其他多元范畴系统之根本,进而把其他范畴看做其应用及其在不同层次上具体的变化。”
六、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再理会(一)太极阴阳思想太极阴阳思想是传统宇宙观、本体论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儒家共用的思想根源。道家将其视为“道学”的根底,提出“道法自然”的最高理念;儒家则将其渗透到“圣学”中,形成“天人合一”的感应说。
石涛《画语录》正是回到了太极阴阳的哲学体系,“一画”乃太极,由此太极出发,在阴阳互动之下,生成“万画”之变。石涛在《画语录》里提出的画道”,实际上分两个层次,也可谓一对阴阳:一是“天地大画”的“画”,这个“画”是宇宙、本体、本质、造化;另一个“画”则是笔墨之“画”,是人借笔墨对“天地大画”的转成。认不清这两者之关系,很易对石涛画论思想形成认知混淆。
阴阳说在石涛《画语录》中无所不在,例如受与识、蒙与养、法与障等概念,都是仿阴阳关系而建构。阴阳不是具在事物,而是一切事物都有此两种性质。以“资任”论,其是一对阴阳,两者的运动形成“万画”之成。而“资”中也有阴阳,天地所赋之为不可见、无为之“阴”,画者主动“资取”则为可见、有为之“阳”。这种哲性理会才可通《画语录》之旨。
(二)儒家思想与修身哲学在《论语》阶段,孔子只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准则或品质,是一套体用修身的哲学;到了董仲舒,才发明了“天人感应”之说,把这些准则转化为天道之“理”,形成“圣道”学说,将儒家的体用哲学与宇宙观结合在一起,由此儒家与道家形成中国哲学的“阴阳”两路。
石涛《画语录》同样包含有儒家的哲学指向,石涛所谓“古人”“至人”,均指通道了法之“人”,可谓“圣人”说的转化;而“蒙养”“生活”则回到儒家
的修身法则,把修身视为通道达道的日常功夫。石涛往续“圣学”落实的是画者体用,与儒家那一套礼义廉耻没什么道德关系,但在石涛那里,“一画”之大法自有其“道德”,即“一画”的准则。有趣的是石涛并没有摆脱儒家在社会生活中提倡的道德指向,譬如“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其中的、礼、和、谨、智、文、武”等都是取自儒家的词汇。换言之,石涛借用儒家的体道修身准则去了悟天地山川的质性,实际上承转的正是儒家的天人感应,以人的体道要求去寻求在天地山川中的共情通感。这正是中国画———山水画(即文人画)的内在品质,诚如“山水以形媚道”(宗炳语),在传统文人眼中,笔墨是工具和寄托,是文人修身的途径之一,是以山水“媚道”。“一画”可谓石涛的“媚道”之论。
(三)本体、主体、客体之关系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对天地人物的认知是含混、同情、共在的,因此没有建构明确的概念范畴。这是中国文化名实关系的趣味体系,是有无之论的高妙之处,却不易为人化的认知所把握。我们不妨借用西方的哲学词汇去疏理这类模糊认知。
以《资任章》为例,其涉及“天”“山川”“人”画”“笔墨”几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和事物类别,厘清这些概念关系对于理解“资”“任”,理会石涛《画语录》是必要的。
在石涛这里,“天”不是指具形的天,而是道体之天,即“道”。“道”的最高法则是“自然而然”,是无为而成”。在这个层次上,万物齐同,共“资”于天”,共“任”于“天”。这个层次的“资”是“天资”,
即包括天所赋予的性质,也是阴阳蒙养中的天予、天获,这是“资”的本源方向;“任”在这个层次上也是如此,是来自天的能力与舒展,可谓“任性使然”之“任”,是“天降大任”之“任”。
“山川”为天道所化、造化所成,是万物之一,是“无穷”之在。由天落到山川,便是道显之存在,我们从人的认知上可将其视为主体。中国文化有
64
““资”“仁““““齐物”之说,即将人与物等同相待。因为“物”在中国文化视野中,有另一种超越人的哲学定位:因“物”未受“人化”(即人的认知性质之毁),其更具“道体”的德性。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中,“物”更具通天之质,可通物达道。这是以山水媚道、假道山川的文人画旨意之哲学基础,是中国文人山水笔墨追求的宇宙观情感。
“山川”作为物主,即存在之主体,其与“天”是为本体与主体之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在这层关系中,有着没有人的介入而存在的天与山川的“资任”关系。这种关系同样是双向的:山川来自天之所资,在物形有主之后自资于天地;山川来自天地所任,化能为自任。这是一种无为与有为的关系。山川各具其形、万变不离其宗便是这种无为有为的体现。山川无为自为的“资任”是不受人的影响,不以人的认知或意志而转移。是山川自有的秉性、施展与然放。是山川的天性与自情。人可交感互通,不可强意窜改。
在石涛《画语录》中,实际上有两个平行的语境系统:一是“一画之道”,这是宇宙观的语境,只是借“一画”之词实行了转换,其内涵的是天地宇宙之道;一是“一画之画”,这是具体落实到画者主体,探讨笔墨山水实践中的道。“任”的字义未变,变的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在“一画之画”的体用下,画者成为主体,笔墨(含技法)成为工具,笔墨山川成为“假道”的修身路径。石涛把两个平行关系统一在“一画之道”的大观念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混淆。在此需提示的是,古人把笔墨当成天物,石涛所谓“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笔墨章》)其包含天资与天任的成分,诸如“鞟皴”、“虚腕”这些技法,也与“道”通,成为假道、全道的“资”“任”,其内在的齐物论、修身观在古人身上已浸淫得体。
从西方哲学语义上讲,石涛提示的是要认清本体与主体、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间的混然互动的共生、共在、有为无为之关系。这正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关键之所在。
六、结论2019年9月第17卷第3期
65
(一)《画语录》由“一画”始,由“资任”终,在哲学上是抽象到具体再回到抽象的逻辑过程,而其间的各章,既是层层递进,由观念原则向体用原则的逐步落实,又是层层旋升,由体用原则向观念原则的回旋。在这一进程中,石涛精心构筑每一个逻辑环节的内在圆满与平衡,完成“一画”思想体系的任达与建构。通悟石涛《画语录》中的“资”“任”,需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语境中去考量。从文字字义本身的范畴来看,石涛并未跑脱“资”与“任”的基本字义,但那不过是有限的“名”。放在“一画之道”的宇宙观下,“资”“任”所牵扯的关系是无限的。石涛在此有独到的创建。
在平行语境下,“资”首先是取化于山川天地之“资”,这个“资”是双向的、动态的、多维的。所谓双向是指“资”首先得赋于“天”,乃无为之“资”;其次是主体自为有为之“资”,有主动性、取舍性。动态是指“资”是一个过程,贯穿始终,不是一时一刻的得获呈现,而是道化终始的运动。多维是指“资”不限于天与山川、天与人,还包括万物之间的互资。
其次“资”是“一画之画”的“资”,这个“资”落实在画者角度、笔墨工具、技法、所绘山川上,“资”的对象、内容发生变化,不仅包括大自然的山川万物,也包括古人经验、笔墨技法,还包括画者假道山川的笔墨通感。
“资”是“任”的前提和贯穿,“任”是“资”的完成与能放。只有通过天地之资,得有山川之气质形骸秉性情理,才可洞悉一画之道,可任于无穷万变;对人而言,这种“资”是通过“蒙养生活”的修身路径获得。通过古人笔墨山川之“资”,画者便得获假道山川的能任。“任”是由然和必然。是由“资”的多重赋能实现的。
“任”也是双向、动态、多维的,“天任”是第一层,“自任”是第二层,“互任”是第三层。由山川之任到假道之任,内中便是“资”与“任”、天人与天物、人物与物物、笔墨与假道的多重复合关系。
从哲学视角而言,上述关系可总结为本体、主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体、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资”可分为“天资”“自资”“互资”“他资”,前三者已明,“他资”是某个主体譬如“人”以自身出发对其他主体甚至本体的强行灌注或被动取舍,“迁山之任而任”就有这种含义;“他资”也包括外在、古人、经验等的“资”,这个要跳脱开来。能把握“互资”,认明“自资”,领受“天资”才是石涛“资”的境界。“任”也可分为“天任”“自任”“互任”“他任”,其哲学关系同“资”。和“任”的差别在于,“资”是得受取获,“任”是能化放达。“资”是因,“任”是果。可谓一对阴阳。值得一提的是,石涛的“天任”有唯我之指,是天对生命个体的直承赋能。即“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变化章》)
由此可见,石涛“资任”思想融合太极阴阳思想、儒家修身哲学、佛道修炼哲学,其内在理路具有双向性、对生性、泛主体性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其特有的
(二)通过对石涛资任思想的考察,中国艺术与传统宇宙观的关系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价值之源。中国艺术的最高理念———“天人合一”理想若无宇宙论的支撑,便成为无基之台无本之木。石涛的“一画宇宙论”具有中国传统宇宙观模式特点,其以一画为天地大本,也是最高的准则。一画生万物,万物含一画于中,因此艺术之道应循一画而行。从艺术角度而言,是以器通道,由艺达道;从道的角度而言,是“吾道一以贯之”。这种宇宙观模式奠定了中国艺术的价值基础。
2.传统宇宙观是中国艺术方法论之基。在循道而行的价值观基础上,如何体道、行道构成了中国艺术方法论的核心问题。石涛根据天、人、画三者划分出三个层次:一层是天人关系,即“人之任”,或言“人之道”,诸如了法、变化、尊受、蒙养生活、资任等命题;一层是天画关系,即“画之任”,亦可谓“画之道”,诸如《画语录》中笔墨与絪缊、山峰与笔皴、自然分疆与画中境界等命题,也涵盖绘画技法层面的问题;一层是“人画互任”,诸如“搜尽
奇峰打草稿”“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画者从于心者也”等命题,石涛强调人与画作为对等主体共同完成通天合道。
3.传统宇宙观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之本。石涛用“资任”一词,将体道与行道合而为一,并且指出这是不断持续的修身过程和终极意义。“天人合一”将中国文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观、宇宙观相统一,使个体小我融入到天地大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生命气魄。而这种无限性、终极性的源泉正是传统宇宙观。
(三)石涛撰《画语录》之时,正是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势力最盛之际。四王有如绘界之考据派,重视笔笔有来历,强调历史经验(即“古法”)———作为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石涛在《画语录》里表达了对这类泥古派的批评。换言之,艺术应如何处理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关系,早在17世纪末的中国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看重公共性的正统派自有其正当性来源,如清朝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写道:画有正派,须得正传,不得其传,推步趋古法,难以名世也。何谓正传?如道统自孔、孟后递衍于广川、昌黎,至朱有周、程、张、朱,统绪大明。元之许鲁斋,明之薛文清、胡敬斋、王阳明皆嫡嗣也。画学亦然。”其背后是儒家的历史观和认识论作为支撑,儒家认为天人之道由圣贤明之,想要通达“天人合一”,须经由圣贤开辟的路径回归,而这条路径便是“画宗正派”。在这个理路下,“古”“学”“传授”“法”等观念变成十分重要。石涛想要实现真正的“破法”,必须在思想高度上与之抗衡,找到支撑个性”的哲学基础。石涛以传统宇宙观为根基,剥离出天任、自任、互任、他任等哲学关系,指出真正的“天人合人”路径是“天任”与“自任”的统一,是天与个体生命的直接对话。在这个理路下,“化”受”“蒙养”“资任”成为重要的通天路径。在石涛看来,人的认知以及基于认知形成的经验被视为一种“他任”,是要极力避免和克服的。由中国传统宇宙观出发(即“一画”),艺术的真正原点在于生命自然(即“天任”),而非由人出发的“他任”。
66
“资”“资”““““2019年9月第17卷第3期
67
参考文献院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汉]河上公章句.唐子恒点校.道德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
3.[魏]王弼注,楼以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10卷)[M].古逸丛书景宋本.6.[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6.7.[明]项穆.书法雅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8.[宋]韩拙.韩氏山水纯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9.[宋]朱熹注.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明]沈一贯撰.庄子通[M].明万历刻本.
11.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王财贵主编.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3.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原版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4.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5.上海书画出版社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6.成中英.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A]//人民出版社编.中国哲学范畴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朱良志.论<石涛画语录>的资任说//石涛研究(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8.凤文学.画语录·资任章新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1).
19.孔令忠.石涛“资任”一解[J].国画家,2007(3).
WorldViewBaseofClassicalArtTheory要TakeShiTao'sDiscourseonLandscape
Painting\"Seniority\"PhilosophicalThinkingExplorationasExample
ChenXiangxiang(GuizhouMinzuUniversityGuizhouGuiyang550025)
Abstract:ThelastchapterSeniorityChapterofShiTao'sDiscourseonLandscapePaintingisobscureandabstruseandalwaysgetslearnersconfused.ThebigdifferencebetweenShiTaoandotherpaintersisthatherisespaitingthesistoPhilosophyheightandinterpretspaitingthesisfromperspectiveofChinesethinkingphilosophy,whichcanberegardedasonefeasibleway.Byteasingoutphilology,semanticsandtheancientart'stextcontextoftwocharacters\"seniority\"尧\"duty\explaningoriginandextendingShiTao's\"seniority\"thinkingformedbyculturalimplicationofthetwocharacters.CombiningoverallstructureofShiTao'sDiscourseonLandscapePaintingandimplication,teasingoutfourphilosophichierarchicalrelationshipofcharacter\"duty\"andsolvingtheproblemofinterpretatngdifficulties.ShiTao'sthinkingcombinesTaijiyin-yangthought,confucianphilosophyofself-cultivation,buddhismandTaoismpracticephilosophy,embodyingtraditionalworldviewanditsspecialthinkingmodole.TheinterpretaionofShiTao'sphilosophyreflects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artandtraditionalworldview:1.TraditionalworldviewisthesourceofChineseartvalue;2.TraditionalworldviewisthefoundationofChineseartmethodology;3.TraditionalworldviewisthelifeofChineseliterati.
KeyWords:ShiTao'sDiscourseonLandscapePaintingSeniorityClassicalChineseArtTheoryTraditionalWorldViewPhilosophicalThinkingMode
(责任编辑:宋潞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