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

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

作者:李冬梅

来源:《牡丹》2016年第09期

胡庆魁的报告文学作品,体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为小人物讴歌以及严整的结构和灵活的叙述的艺术特色。他的报告文学作品犹如一首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讴歌了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蓬勃发展。

胡庆魁,1953年生于湖北松滋,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新闻副高职称。曾任职海南省纪委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纪检监察报驻海南记者站站长。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其于1970年从军后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至今。有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和省部级奖。报告文学《走近黄成模》入选《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散文集《桃花水》2001年3月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红土地上的人们》和专题报告文学《风流海南》分别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10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个业余文学创作者,胡庆魁的作品不仅数量可观,且质量颇高,除了报告文学《走近黄成模》入选《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且获评2005年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之外,采写昌江党员干部王应才的《青青黎山》也被刊载在2000年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并于2001年获得“共和国的脊梁”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采写余玉全的《鹿城忠魂》载《报告文学》2006年第5期,获评首届“先锋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比赛一等奖……而其他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有公开发表在各省级以上的刊物上。

在海南建省以来的20多年的时光里,报告文学肩负着“文学轻骑兵”的光荣使命,及时向党和人民报告了海南在建设经济特区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新人物新事物。毋庸置疑,胡庆魁的报告文学作品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之下,不仅是一枝独秀,且格外芬芳。为何胡庆魁的报告文学能取的这么大的成就?这与他自己谦虚且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其言:“倘写,必写确有的人确有的事,无论走到笔下的是好人还是坏蛋,不来假的虚的或者捕风捉影空穴来风的;倘写,一定认真,即使不是殚精竭虑,定然尽心尽力。我这人天分不高,智商平平,倘要写得稍好些,不令读者太失望,必要付出更多。当然,这也是毫无办法的事。”细细梳理胡庆魁的报告文学作品,笔者尝试把他的创作特色和成就概述如下。 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对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重要性,胡庆魁认识得很清楚。他在其报告文学集《红土地上的人民》代序《报告文学断想》里说到:“无疑,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所描写的是鲜活的人和实在的事,当然可以选择、剪裁、取舍,但绝不允许虚构,不能像小说、戏剧,以张三的嘴脸、李四的性情、王五的思想拼成一个人物,离开真实,报告文学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当然,既然是“报告文学”,也不可能单单是停留在“报告”上,还是需要讲究“文学”色彩。所以,胡庆魁说:“我写报告文学的‘流程’。一是读与主人公有涉的资料,包括媒体的报道,了解主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以及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二是跟主人公一段,到他工作生活的环境里走一走,看一看,近距离,音容笑貌、脾味性情、思想观念等尽量了然于胸。三是大路边打草鞋——听人家怎么说长道短。写医生找患者;写老总找员工,写公仆找群众,包括他的属下、司机、工作对象。四是有可能的话,听听学者专家权威人士对主人公和他所从事事业的评价。五是案头工作。分析所有到手材料,就是毛主席同志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一番功夫要下够。六是写作。只要前面该做的做到家了,下笔就顺,行云流水般,写作就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了。三五小时,至多一个双休日可以拿下。”

这样的一种写作理念贯穿在他所有的报告文学作品的写作实践中,实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采写王应才的报告文学作品《青青黎山》,在文中,作者自述他最初留意王应才是在1998年7月,当时刚当了三个月昌江县副县长的王应才主动请缨,重返昌江县最贫穷的王下乡担任乡党委书记,要让王下脱贫,由此,王应才被关注并被各大媒体作为党员模范典型争相报道。《青青黎山》成稿是在2000年。从胡庆魁开始留意王应才,到作品成型,期间他广泛收集素材,走访昌江尤其是王应才所工作的王下乡,历时两年多,他才给党和人们交了这一份沉甸甸的作业。这份报告文学作品从王应才进入王下乡,从改变黎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开始,到发动黎胞修路,改水、引电、改造茅屋建瓦房,到带头抢险、重视教育、留住人才,最终实现了王下乡的真正脱贫,一件件真实可信的案例,那么典型、那么生动,把王应才这个全身心为人民造福的优秀党员干部的形象塑造得丰满、有血有肉,读了让人感动,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由此,这部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报告文学作品于2001年获得“共和国的脊梁”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

二、为小人物讴歌

由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性,一般来说,写大人物大事件容易出彩,而写无名小卒或是不惹眼的小事小情,大多难以吸引眼球。

在胡庆魁的人物报告文学集里,他所采写的先进人物有二十四位,其中有县长、医生、税官、警察、纪检干部、地方书记、法官、企业老总,还有一位审计厅长。不管做什么的,身份地位如何,应该说都是海南精英,大多是省纪委两次勤廉事迹报告团成员。胡庆魁在其报告文学集《红土地上的人们》代序中自言:“有读者为我遗憾,怎么不写些大人物大事件?何尝不想,但我身不由己,我现在譬如一位持枪的猎手,手中虽然有武器,但得有可捕之列的鸟兽自己撞到我枪口上,一个公家人,我写作的自由度其实是很小的。”

虽然写作的自由度很小,但胡庆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写作人物,严肃甚至庄重地面对他的采写对象,用心地为这些小人物讴歌。

面对各种荣誉,胡庆魁的个人态度是很谦虚的。他说:“集子中的文章,现在重新读一遍,脸上像有小虫子咬,即使获了奖,编入年卷的,实在算不上什么好东西,稍微过得去的,是以王应才、黄成模、符跃兰、余玉全、徐维璐和姚敏为主人公的几篇,这几篇下的功夫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些,采访费时多些,思考相对也多些、深些。”如何说明“这几篇下的功夫多些,采访费时多些,思考相对也多些、深些”?胡庆魁言:“2000年我曾三次到昌江王下,与王应才一起搬石修路,燃着松明与乡干部彻夜长谈。隔年我到琼中,追踪符跃兰一星期,在农家喝粥,被山蚂蟥咬得腿上鲜血淋漓,符被我的诚心所动,在我已近绝望时,她终于答应接受采访。”所以,在《五指山下的女县长》里,即便符跃兰的老母亲没能在临终前看上她最后一眼,符跃兰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说:“我给予家人的毕竟太少太少,对家庭,我是负着债的。我不是一个好妻子、不是一个好妈妈,也不是一个好女儿。”但我们更愿意听到县委朱清敏书记饱含深情地对记者说:“符县长为大家不顾小家,把更多的情爱给了琼中乡亲。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落脚到为百姓。符县长一颗心摔八瓣,是真正为琼中百姓的!”

实际上,“正是这些默默嚼碎了如许深重辛酸苦辣的人,才支撑起我们共和国的大厦”。正如毛泽东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胡庆魁秉持的正是这一观念。他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深入采访之后进行写作,使得他笔下的每一个小人物都栩栩如生,饱满生动,真切感人,真正做到了为小人物讴歌。 三、严整的结构和灵活的叙述

胡庆魁的报告文学,其整体结构完整而严密,叙述灵活,这是决定他的报告文学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其在《风流海南·楔子》中自言:“旧时戏台门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要看早些看,大文章全凭起首;须观完了去,好结果还在后头。’我也以这副对联作为此书开篇的结语,算是一小小广告吧。列位方家、列位看官见笑了。”虽是自谦的口吻,但我们可以从他的《风流海南》和《红土地上的人们》两部书一窥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布局,灵活叙述。 (一)《风流海南》

《风流海南》全书总共九章,前后各有一楔子和一后记。楔子《梦想在南方》说明他闯海南的缘由,其中引用了不少闯海人的感受:

“周文彰先生曾说:‘海南是容易产生梦想、成就梦想的地方。’‘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原始动因。诚哉斯言!我在海口短短的三天一瞥,从虽然破旧,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从一张张年轻面孔上的激情演绎,从他们的期盼和向往中甚至勾画出我在海南的未来,从此便在心中生出海南情结,梦中总有椰树的摇曳,海浪的撞击。”在《后记》里,他做好致谢之后,发自肺腑地喊出一声:“海南,我热爱这片红土地!”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胡庆魁在高度的敬业精神指引下,饱含深情地向我们报告了海南在建大特区进程中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风流海南》的正文目录有九章:第一章潮涌海南;第二章绿色宣言;第三章小康之路;第四章人物风流;第五章发展之魂;第六章挺直脊梁;第七章蓝色向往;第八章美在海南;第九章再领风骚。第一章的“潮涌海南”分别从海南建省伊始的洋浦风波和90年代房地产泡沫到当前的良好状态讲述,再现当年海南建省作为新生事物崛起的不易。第二章“绿色宣言”讲述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南人们把海南建设为生态省的意识觉醒和行动,肯定了党和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第三章“小康之路”讲述政府落实推进海南文明生态村,使得昔日贫穷落后的村民开始迈向小康之路,肯定了党的执行力及人民对党的支持和拥护。第四章“人物风流”则描述了10位先进人物,这10位先进人物有战士、教师、记者、纪检干部、人民警察、县委书记、税官、医生。依然是小人物,但胡庆魁最擅长的就是为小人物讴歌,他褒扬他们在海南建设经济大特区过程中的善良、博爱与默默奉献的精神。第五章“发展之魂”写海南在进入2000年以后,在创新发展方面做出的各种尝试与探索。第六章“挺直脊梁”写海南历经建省20年以后所取得的经济上的一个质的飞跃。第七章“蓝色向往”写海南在未来要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第八章“美在海南”则是从海南的美食、美人、美景述说了海南建省20多年所带来的美的感受。第九章“再领风骚”,写海南历经20多年的办特区搞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之际,又在新的年头扬起风帆,从新的起点启锚、远航。

虽然胡庆魁在《风流海南·后记》里交代:“2007年9月28日我经办的‘海南省首届清风书画展’结束后,正式进入状态,到2008年3月9日出初稿,总共不到半年。期间还到北欧去了20天,生了两次病,一次胆囊炎,一次带状疱疹。这样,该采访的人没能一一采访,该读的书和资料也不可能一一拜读。”每位作者定稿之际多少都会觉得留有些许遗憾。但纵观《风流海南》全书,总体来说胡庆魁抓住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全局概貌,虽从细处落笔,但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海南这20多年波澜起伏的发展宏图,感受作者在娓娓道来中尽显一个闯海人对海南这块热土及这块热土上人们的热爱和尊敬。这都是全书相对比较严整的结构和灵活的叙述得来的一个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红土地上的人们》

相对于《风流海南》要描述海南办经济特区的20年发展历程的宏大的主题叙述而言,《红土地上的人们》就简单很多。这就是一个报告文学集子,收集了胡庆魁之前采写过的二十四位先进人物,这些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公开发表在各省级以上刊物的,有些甚至获得过国家级大奖。

胡庆魁的叙述风格在这些人物采写里尤其明显:严谨而不乏温情,细腻而不失洒脱。他所起的文章标题有的充满着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如《青青黎山》《写取一支清瘦竹》;有的概述性强,直奔人物主题,如《草帽书记》《鹿城忠魂》《拳拳公仆心》等;有的充满了悬念,如《没人说“不”的悲哀》《贪欲、色欲毁掉的》;有的让人充满遐想,如《另一种色彩》《陆羽村人》《西沙土》。他的叙述文情并茂,不仅对人物做了切实地采访描写,而且喜欢加入一些古诗文做陪衬,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感人。比如,《写取一支清瘦竹》的主人公是海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姚敏,她的丈夫患了骨癌,经历四次大手术卧床十余年,而姚敏不仅对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还在照顾丈夫和家庭之际,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科研,并取得了海口市、海南省、国家级等不同级别的科研奖励,2007年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胡庆魁对姚敏夫妻俩做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我特别欣赏胡庆魁善于用典型细节突出人物品格的手法,他在《写取一支清瘦竹》的结尾处这样写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去年阮国忠生日那天,姚敏给阮国忠发了则短信: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看得阮国忠热泪盈眶,至今这则短信还珍藏在他的手机里。

姚敏夫妇喜欢书画,厅堂里有一副海南名家的字,写的是郑板桥那首脍炙人心的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阮国忠说,姚敏就是那竹!”

此外,胡庆魁的写作喜欢用谚语和形象的民间口头语言,比如,在《青青黎山》里,当王应才发动黎胞要脱贫致富时,他写到:“很久,有人壮起胆子发问:‘原始森林不让进了,人分三分地,说是有矿,又不让采。王书记,青蛙压在大石头下,么样才能翻身?’”“青蛙压在大石头下,么样才能翻身”如此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而在叙述语言里,胡庆魁也不乏优美的表述,比如,他在写王应才说动黎胞起了脱贫致富的念头时,是这样表述的:“如春风吹动溪水,冷漠的心田注入了一股奔腾的热流,整个会场骚动了。”结尾处更是意味悠长,遐思悠远:“好你个王应才!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好想念你。哦,青青黎山!”

所以,从《风流海南》和《红土地上的人民》可以窥见胡庆魁的报告文学作品具有严整的结构和灵活的叙述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

总体而言,胡庆魁的人物报告文学作品都有其一贯的风格:抑扬顿挫,粗略得当,情文并茂,一气呵成,真实可信。胡庆魁的报告文学成就虽然没有超越最杰出的前人作品,但他能稳步行进在海南建省办特区急需人才的队伍行列,忠诚而投入地去采写了那么多在海南建省办特区这二十多年来发生的各个重要事例和先进人物,如果说春天是美好的,那么,胡庆魁等专心于采写这些重要事例和先进人物的作家们,就是那些歌唱美好春天的小鸟们。正是以胡庆魁为代表的作家们,以他们的智慧和辛勤付出谱写出的一部部报告文学作品,犹如一首首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讴歌了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蓬勃发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