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丹
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3年第3期
陈 丹
(木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 木兰 151900)
一、摄食
越冬期间,冰下水温一般为1-4℃,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大多数养殖鱼类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水体内有天然铒料条件下,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在2-3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间一般很少摄食,越冬期肠内含物多为有机碎屑、藻类、水草、底栖生物及泥沙等。有些肉食性鱼类仍然摄食,如鲶鱼、怀头鲶等。不同越冬水体,不同鱼类肠内含物组成及充塞度差别很大,在保证食物充足条件下,越冬鱼类体重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二、生长
养殖鱼类在不同地区冬季的生理活动存在着差别。我国南方由于水温较高,鱼类仍摄食少量食物,体重继续增长;在寒冷的北方,鱼类则很少摄食,其新陈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于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因此,鱼类经过一个冬季到翌年春天,体重大都减轻。一般体质好的鱼种,越冬前体内脂肪占体重4%左右,蛋白质占12%左右。在越冬期鱼体内脂肪消耗50%以上。越冬鱼类体重的变化情况与所在地区、越冬条件、鱼类体质、鱼的规格和种类等密切相关。在静水越冬池中,滤食性鱼类越冬后体重略有增加,而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越冬后体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越冬水体中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如怀头鲶,如果有适口的饵料鱼,越冬体重也会增加。相近规格的鱼类,草鱼减重率偏大,镜鲤次之,杂交鲤较小;同时鱼类,规格小的减重率偏大。如体长8.4cm的杂交鲤减重率为18.3%,而体长15.1cm的杂交鲤减重率仅在0.4%。一般而言,鱼规格大且肥满度高,则越冬效果好。
三、对低温的适应
1、低温对鱼类生理活动的影响
温水性鱼类的适温范围一般为5-38℃。水温降到5℃以下时则停止摄食、活动微弱,水温再降低,则进入越冬状态,新陈代谢维持最低限度,进行得非常缓慢。在自然状况下,水温低于0.5℃时,如果时间较长,就会引起草鱼、鲤鱼和镜鲤等鱼类的代谢紊乱,出现麻痹状态,鱼体就会冻伤乃至冻死。据报道,长期在0.5℃的低温下,鱼的鼻孔会生水霉。因为温度的降低会引起鱼类在生理上的变化,首先是呼吸运动的减慢,甚至呼吸停止。鱼类的抗寒能力与品种、营养和个体的大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北方的气候特点,鱼类越冬水温,特别是温室越冬的水温稳定在1-2℃为适宜。在此温度下,对主要养殖鱼类没有什么危害作用,且使鱼的代谢维持在最低水平,鱼体的能量消耗也可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水域中的其他生化作用也较微弱,减少了对溶氧的消耗,更有利于鱼类的安全越冬。
2、影响鱼类抗寒能力的因素
(1)规格及性别。
鱼类对水温降低的适应能力与个体大小也有关系,这是因为鱼体越大,其体温下降的速度也就越慢,鱼类对新温度的生理适应时间也就越长。通过内在的调节,可以使其免受低温的危
害。小鱼和雄鱼的基础代谢水平高于大鱼和雌鱼,一般代谢水平较高的生物,容易受到低温的负面影响,也就是代谢失常,低温成为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其耐寒能力也就低。雌鱼在怀卵时代谢水平要比未怀卵时高,因此雌鱼在从未怀卵状态转入怀卵状态的情况下,对温度降低的生理适应能力也就随之降低。所以,在鱼种和亲鱼的越冬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过低水温或水温的大幅度下降对小规格鱼种和性成熟较好的亲鱼的危害作用。
(2)种类及品种
就鱼的种类的抗寒能力而言,从强到弱依次为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和热带鱼类。就温水性鱼类来说,品种之间抗寒能力差异最大的是鲤鱼。鲤鱼是全国性养殖鱼类,其品种很多,抗寒能力差异很大。通常北方地区的锂鱼品种抗寒性能要优于南方地区的品种,如黑龙江野鲤、德国镜鲤、松浦鲤、松浦镜鲤等具有较好的抗寒能力。而过去,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北方地区从南方省份引进的杂交鲤,如丰鲤、建鲤等,虽然有好的生长性能,但在越冬过程中很容易出问题,特别是遇上大风降温天气,这些品种对急剧的降温环境不适应,常出现冻伤,甚至大批死亡。通过对杂交鲤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当温度骤降后,试验鱼的血红细胞脆性较大,这也表明其耐低温能力差。近些年来,这些南方杂交鲤品种在北方地区的养殖规模已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高寒地区。北方地区鲤鱼育种,要重视抗寒性能培育,通过品种选育可以提高鱼类的抗寒能力。最初从德国引进的德国镜鲤抗寒性能差,通过与抗寒能力强的黑龙江野鲤杂交选育,培育出了耐寒能力强的德国镜鲤。不耐寒的荷包红鲤通过与黑龙江野鲤杂交选育,培育出了荷包红鲤抗寒品系。鲫鱼品种也很多,但不同品种间抗寒能力差异不同。
(3)营养。
营养与鱼类抗寒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某些氨基酸,如酪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可促进抗寒相关激素的合成;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可提高细胞膜的流动性;维生素E(VE)、维生素C(VC)、类胡萝卜素、硫辛酸等维生素可消除鱼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微量元素,如铜(Cu)、铁(Fe)、锌
(Zn)、锰(Mn)、铯(Se)等是抗氧化酶的活性中心,这些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都会造成鱼类抗寒力的下降。
四、对溶解氧的适应
1、溶解氧对越冬鱼类生理活动的影响
在冰封初期,鱼类多集中在深水处,安静地进行集群生活,体表会分泌一层黏液保护皮肤,在这种集群的情况下,鱼的体温可高出周围水体温度1℃左右。鱼类的越冬期间,基本停止游动,处于假休眠状态。实际上,鱼类的越冬就是在不良条件下对外界恶劣条件的一种适应。在这种越冬状态中,鱼类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对营养物质和氧的消耗也维持在最低限度。一般在越冬初期,即使每天打冰眼检查,也不会发现鱼类上游的情况。随着水底缺氧现象的发生,鱼类就被迫逐渐上移,以致出现分散游动而不集群的情况。如果在冰下发现越冬鱼类分散游动,就是底层缺氧或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标志。所以冬季鱼类负责的栖息地点往往并不以水温的高低为依据,而是以溶氧情况而变更其栖息位置的。当冰下整个水体发生缺氧时,越冬鱼类就会上游贴近冰层,产生了冰下鱼浮头现象。如果鱼类贴冰时间过长,受到低温影响发生麻痹,就会被冻结在冰下或贴在冰眼周围,出现所谓“鱼上吊”情况,随着冰层的加厚,甚至整个鱼体都会被冻在冰内,有些也可能因窒息死亡而下沉水底。冬季止水泡沼打“冒眼鱼”,就是借助鱼类因缺氧上浮这种现象。鱼类在越冬后期,已完全处于假休眠状态,适应低氧的环境,溶氧一般维持在3mg/L以上即可。越冬水体溶氧过低对鱼类不利,但溶氧过饱和对鱼类也不利,会使鱼类代谢异常,患气泡病。而越冬水体溶氧过饱和的问题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其危害却很大,需在越冬管理过程中加以注意。
2、鱼类耐低氧能力
各种鱼类在一定条件下,对缺氧的忍耐力是不同的。葛氏鲈塘鳢(也称老头鱼或山胖头)对低温和缺氧的忍耐力最强,甚至在冻干底的情况下,也还能生存。原因是其皮肤分泌的黏液将鱼体包裹起来,形成个包囊,鱼在里面呈休眠状态,同时为了适应不利的环境,利用另一种代谢途径即进行无氧代谢,通过醣酵解作用形成三磷酸腺苷(ATP)形式的能量。或脂肪不经氧化而利用酵解作用的逆转而产生能量,以维持最低代谢能量的需要,因而葛氏鲈塘鳢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生存,但在明水期就不具备这种机能。其次是泥鳅、鲫鱼和黑鱼等,当溶氧量降到0.1-0.2mg/L时也仍能生存。据观察,鲫鱼在缺氧时也可以进行无氧代谢,维持缺氧时的能量来源。鲶鱼抗缺氧力近似,缺氧致死的极限量是0.3-0.5mg/L。狗鱼需氧量比鲤鱼稍高,所以在有狗鱼、鲶鱼生存的水域,就可作为鲤鱼越冬的生物指标。但是,鱼类对缺氧的忍耐力不仅与鱼和种类有关,同时与鱼类的个体差异也有关系,同种鱼类,由于个体大小、肥满度、染病及受伤程度等的不同,耐缺氧的能力也就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