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翻译伦理视角看《道德经》中“道”的翻译

从翻译伦理视角看《道德经》中“道”的翻译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语言应用研究 “ 道’’的翻译 从翻译伦理视角看 道德经 中 口符蓉关昕 摘要:典籍翻译表现出明显的伦理特征。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有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 从翻译伦理视角研究((道德经》中“道”的翻译,发现译者的伦理取向对其翻译行为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研究对提高典 籍翻译质量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 翻译伦理道 一、引言 (Venuti)提出“存异伦理”的翻译伦理。2001年,切斯 中华典籍立足华夏文化的根脉,其对外传播在彰显民 特曼(Chesterman)从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 族文化软实力和实现“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战略方面,都 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职业承诺伦理角度,界定了翻译 伦理研究的领域。2001年,译界权威杂志《译者》推出了 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被称为“哲理诗”的《道德经》, 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 《回归伦理》(The Return to Ethics)专刊,国际译联也将 涵。作为世界上翻译次数仅次于《圣经》的典籍文本,其 “翻译与伦理”(Translation and EthiCS)定为该年度 翻译研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道”是《道德经》的核心 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在2005年出版的论文集《国家、语言 Nation,Language,andEthics ofTranslation) 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与中心议题。“道”的 和翻译伦理》(翻译与解读,对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译介,有着不可替代 中,萨义德(Edward Sai d)与斯皮瓦克(Gayatri 的作用。 二、翻译研究的伦理视角 Spiyak)等国际知名学者都纷纷撰文阐释其伦理观点。这 股源于西方的翻译伦理研究热潮也辐射到了一贯注重伦理 霍姆斯(J.Holmes)于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 的中国。 与实》(The Name andNature.ofTranslation Studies)正式奠定 国内许均、吕俊、候向群等学者皆是翻译伦理研究 了翻译学的学科研究基础。自此以后,翻译研究不同思潮翻 的先行者。许均在《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中,最早在  涌碰撞,可谓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翻译语言学派、翻译文 国内提出从道德视角考察翻译活动的动态过程。2001年,化学派、翻译多元系统理论、规范理论、操纵理论、解结构 吕俊第一个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使 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得翻译伦理学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其与候向群合 这些翻译理论共筑了现代翻译理论的宏伟大厦。正是在这样 著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视角》中也单独列出一章 的历史语境之下,自20世纪7O年代文化转向之后,翻译伦理 “翻译伦理学”,来详细论述翻译伦理研究。此后,随着 研究热度持续增高。翻译伦理是伦理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投 西方翻译伦理研究成果的不断引入,使得翻译伦理研究逐 射,是对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的一种理性反思。 1984年,贝尔曼(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 步成为热点。 “伦理”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与事实如何的 概念。贝氏认为翻译行为的“正当伦理目标”是“以异 规律。作为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翻译行为天生 为异”,尊重和突出原作和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就具备明显的伦理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识或无 1997年,安东尼・皮姆(Pym)针对各种翻译活动探讨 意识地表现出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彰显出一定的伦理思 了展开交往合作的译者伦理。1998年,劳伦斯・韦努蒂 想。伦理是规范与规律的统一,“为什么译”“如何译” 2014.04 语言应用研究 ”等翻译的基本命题都带有显而易见的伦理 “Tao”的音译固然难以让西方读者一眼就明白“道”蕴含 诉求。翻译价值的正负高低之辨,证明了翻译是一种能够 的所有义理,但是,这种译法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道” 产生利害关系的人类行为,是一种伦理行为。翻译,究其 之意义的流失,也表现出了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古老文明 实质,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翻译主体性,指译者 应有的尊重。只有在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真 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翻译伦理,指译 正实现翻译的终极伦理目标,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和谐交 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三、《道德经》中“道”的翻译 流与平等共处。第二个“道”作动词,两位译者都选择了 相似的翻译策略,尽量贴近其“言说、描述”之原意,将 翻译伦理的理论研究应该用于分析与解释具体的翻译 其译为“be told of”,较好地遵从了译者的再现伦理。 现象,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翻译的伦理特征是通过翻译 四、结语 主体的实践表现出来的。那些脱离具体的翻译行为,空谈 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一种方法能一劳永逸地 抽象的译者道德、品行、修养与操守的研究,一方面无法 解决所有难题,翻译伦理研究也不例外。从翻译伦理的视角 为翻译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还可能对 译者的翻译实践造成一定的干扰。从某种程度而言,伦理 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其核心价值便是“道德”。所以从翻 译伦理视角来研究《道德经》中“道”的翻译,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哲学的 最高范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或者说是本原)。 老子把“道”比喻成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原理、法则和规 律。所以说“道”就是宇宙万物与其发展规律的结合。老 子在《道德经》首章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可见, “道”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属于抽象概念的范畴,其意义的 阐释与理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确实是最不可言说,而又 非说不可的“道”。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亚瑟・韦利译文:The Way that not an Onvarying Way. 林语堂译文:The Tao that be to1d of,i s not the Absolute Tao. “道可道,非常道”可解读为:能够说出来的道便不 是永恒之道。首先,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一个“道” 是名词。在韦利的版本中,译者将其翻译为“way”; 在林语堂的版本中,译者采用音译法,将“道”译为 “Tao”。海德格尔也认为“道”的“原本的”或“真正 切身”的含义就是“道路(weg)”。而有的美国人认为 “道就是上帝”。有的将“道”译为“existence”,有 的译为“way”,有的译为“logos”。《老子》的译者之 一汪榕培说: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见仁见智,都是对 原著的不同理解,不能说都背离了原著。”(自立平, 2000:105~106)由于老子“道”的思想博大精深,在译介 之初许多西方普通读者根本难以理解,所以韦氏用带有浓 厚基督教色彩的词汇“way”,可以帮助西方受众更加容易 地接受与理解“道”的概念。可以说这种翻译在某种程度 上遵从了译者的交际伦理与服务伦理。 在韦努蒂的“存异伦理”看来,译者只有把外国语 言与文化尽可能地向本国译介,在译文中更多地保存源语 的特点,才能证明译者完成了他的伦理使命。林语堂作为 学贯中西的大师,对“道”的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2O14.04 审视《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不但能更好地提高《道德 经》的翻译质量,而且对典籍翻译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典籍翻 译的伦理研究”【项目编号:1 3C411];湖南农业大学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道德经 英译的译者伦理研究”[项目编 号:1 3QN5 2];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从译者 主体性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项目编号:1 2QN5 3];湖南 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翻译实业化背景下翻译伦理诉 求:困惑与对策”[项目编号:1 2YBA1 7 0];湖南省教育厅 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翻译市场背景下译者伦理的迷失及重 拾”[项目编号:l2A0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迎春.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 3,(1). [2]许均.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3). f3】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大智.翻译伦理概念试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 009, (12). [6】方薇.翻译伦理研究:需要走向更为开阔的视域——国内“规范 导向”翻译伦理研究反思【J】.外语研究,201 3,(4). [7】涂兵兰.翻译伦理:翻译研究新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201 3, (3). [8】向军.《道德经》之“道”辨析….求索,2011,(12). f9】Waley,A ̄thur.(trails.)Lao Tzu:Tao Te Ching f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9. [1 01Lin,Yutang(trails.)The Wi sdom of Laot se[M】.New York: Random ttouse,1 948. [11]白立平.“道”之译与译之“道”[A].中外文化与文论【C】.成 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t (符蓉关昕湖南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41O1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