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机遇研究

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机遇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 索 } pil6t 簪 I 风险评估体系,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 上,新增加了氮氧化物NOx和重金属两类污 与其中,这也为国内银行向企业提供减排 决策和定价。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未来 染物约束指标。这将促生规模达数千亿元的 权交易相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参与 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工业污染物减排投资需求,商业银行可在该 排放权交易留下了充足空间。 (二)有利于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领域犬 。 (三)有利于密切银企关系 节能环保已成为国家“稳增长、转方 自2001年国家规定超标排放SO:是违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还不能准确区分 向、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国家 法行为后,国内迅速形成了一个产值高达 高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 千亿的电厂脱硫改造市场,以凯迪电力、 投资需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 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10年末下降 菲达股份、浙大网新为代表的十几家以电 其统一归为“两高一资一剩”行业贷款并加 16%和17%。另一方面,又将新能源、节 厂脱硫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应运而生。根 以限制。在此环境下,高能耗企业的优质的 能环保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国内SO 减排市场的发展经验,这将催 节能技改项目也面临着融资困境。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大规模地推进能源资 生新一轮的产值数千亿以上的工业污染物 从国内外现有的经验来看,只要对节 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节能环保相关的 减排投资需求。 能技术有足够的了解,商业银行开展“绿 技术、装备、服务领域将产生巨大的投资 3、可再生能源市场。可再生能源行 色信贷”业务不仅风险较低,还可以在满 需求,从而催生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节 业主要包括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和生 足客户融资需求的同时帮助企业完成节能 能环保市场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焦 物质能发电等四大领域。根据“十-"32'’ 减排任务。这将可以大幅拉近银企关系, 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绿色信贷”正是 规划,201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 还将为银行日后进一步争取该企业的其它 商业银行通往这一新兴市场的捷径。 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9.5%以上,预计 业务奠定基础,从而为银行带来持续和长 1、重化工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市场。 2020年达到15%以上。以目前的单位投资 久的回报。 我国的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以 强度推算,要实现该目标,未来十年间可 (四)有利于争取外部合作与支持 上,其中以重化工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行 再生能源行业的总投资需求将超过4.5Zi"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将节能减排指 业的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一 亿元,年均投资在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标分解下发至每一级政府和企业,实行与业 些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甚至是发达国 4、二氧化碳及污染物减排指标交易 绩考核挂钩,并与各省市和部分央企签立了 家的1O倍。重化工行业既是面临节能环保 市场。Ⅸ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 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 约束最多的行业,也是节能改造潜力最大 碳排放权交易量从2005年的109亿美元迅 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最为急迫的工作之一。 和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该行业节能技术 速增长至2010年的1200余亿美元,二氧化 在此背景下,支持节能减排就是为高耗能地 改造的投资回报率普遍高于30%。表1列 碳及污染物排放权(下简称排放权)已成 区政府和企业雪中送炭,商业银行推动“绿 举了部分工业节能改造技术的技术经济参 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高 色信贷”方面的任何举措都将成为政府、监 数,这些技术大多在最近3~4年实现了商 盛、德意志银行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均围 管部门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 “绿色信贷” 业化运作,刚进入推广、普及阶段,技 绕排放权交易开发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并获 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寻求与政府部门合作或 术成熟、投资回报率普遍为30%~50%左 利颇丰,而国内商业银行则因受国际规则 是争取监管机构和普通民众支持的“绿色名 右。考虑到国家对工业节能项目的财税补 限制而不能直接参与。 片”,有利于商业银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贴政策,采用此类技术进行的技改项目实 根据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方 和争取最广泛的支持。 际投资回报率还可进一步提升10%左右。 案》,国内也即将逐步展开排放权的交易 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支持重化工行业的 试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 国内外银行机构对“绿色信 节能技改项目,风险相对较低。 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欧洲的近三 贷”的探索 2、工业污染物减排市场。除消耗大 倍。相比欧洲气候交易所每年上千亿美元 量能源外,工业还是国内最主要的污染物排 的“碳交易”规模,国内“碳交易”市场 (一)国外金融机构的探索 放源。国家“十二五”规划在继续严格控 的发展潜力将不可限量。届时,大量不同 国际上,一些大型国际金融机构早在 制二氧化硫(so9和化学需氧量(CO D)的基础 行业的企业将主动或被动地越来越多地参 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了对“绿色信贷”的 1>经营探索< l PilotOperation 统。在“绿色信贷”项目识别和分类管理 色信贷”协调、管理机构,从信贷政策、产 度拓展节能环保企业的筹资渠道。同时, 加强与同业的合作,通过创新联合贷款、 转贷款等多种合作方式,为起步资金大、 项目回收期长的重点节能环保项目提供全 程金融服务。积极发挥银行的技术和信息 方面,交通银行开发了嵌入该行业务操作 系统的“绿色信贷”管理体系,建立了四 级十二类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并可对客户 的融资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和锁定。国家开 发银行则与环保部合作开展了《环境效益 品创新、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激励考核、 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适应陛凋整,促进“绿 色信贷”业务发展和相应管理体系的建设, 进而将“绿色信贷”打造成为商业银行的业 务亮 和“绿色名片”。 ’ 优势,提供节能减排以及排放权交易相关 的咨询、顾问服务,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 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确定项目环保 社会效益指标,建立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 效益评价体系,实现了对“绿色信贷”项 目节能减排效益的初步估算和在线统计功 能,可以实时监控该行“绿色信贷”业务 的开展情况和成果。 3、推出“绿色信贷”创新产品。在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法国开发署等 (二)将推进“绿色信贷”与优化 信贷结构结合起来 商业银行应认识到,将推进“绿色信 贷”与优化信贷结构结合起来,既可增加 (四)加强”绿色信贷”培训与能 力建设 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储备 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 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障碍。商业银行应重视 “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包括内部人才和 外部人才)的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积极 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和培训,提高员工对 涉及耗能、污染等环境、社会风险的企业 和项目的管理能力,为全面开展“绿色信 贷”业务做好准备。 效益、提升竞争力,又是从源头上提高信 贷质量、规避经济转型期带来的系统性风 险的治本之策。信贷结构动态调整的标准 和依据就是使信贷在行业、区域、客户、 品种、期限等方面的组合与外部经济结 构保持高度契合。在经济发展模式向“低 碳”转型的背景下, “高能耗、高污染” 的产业和行业将会逐步衰落或转型;同时 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新行业、产 业、服务将会兴起。将推行“绿色信贷” 国外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技术援助下,进出 口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 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一批国内银行 尝试推出了支持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 专项产品。以兴业银行为例,在五年时间 内(2007年1月起),该行的“节能减排 贷款”从无到有,余额快速增长至201 lqZ 6月的670亿元。兴业银行还将节能减排贷 (五)加强 绿色信贷”宣传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自身践行“绿色信 贷 隋况的宣传力度,包括对银行内部和 外部的宣传。对内要让“绿色信贷”的理 念深入人心,将其融入银行文化和信贷文 化之中;对外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争 与信贷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商 业银行抓住经济发展的脉搏,分享新兴市 场成长的成果,还能通过帮助企业降耗减 污、节能增效降低既有信贷资产的风险, 实现信贷资产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 款业务作为信贷投放重点写入该行的2010 年Ⅸ信用业务准入细则》,同时推出了两 大系列、 “8+1”种节能减排和排放权金 融服务模式。 (三)创新”绿色信贷”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节能减 取公众和政府部门的认同和支持,为银行 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聚 对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开展 “绿色信贷”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全 0,统—品牌 排战略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船陕“绿色 信贷”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国家 参考文献: 1、气候组织.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案 例研究fN].政策简报,201I(4). 现行法律允许、风险有效管理控制的前提 下,因地制宜,通过应收账款抵押、清洁 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 质押、保理等方式,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 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在短期融 资券、中期票据等既有直接融资产品基础 上,进一步加大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 2、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中国绿色 信贷发展报告20t0. “绿色信贷”的推行离不开商业银行 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合作。商业银行应从战 略高度出发,统一规划,将“绿色信贷”作 作者单位:叶燕斐李晓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 员会统计部 戴志远 中国农业银行公司业务部 为挖掘新的商业价值和提升社会形象的切人 点,以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提供 服务与支持作为导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 新力度,推出各类与“绿色信贷”挂钩的 入整体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局规 理财产品及其他金融相关产品,丰富和完 划、统一品牌,建立高层次、跨部门的“绿 善“绿色信贷”直接融资产品种类,多角 March 2012 l农村金融研究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